第二节 导语的磁能
《疑难问题辞典》的作者安布诺斯·拜厄斯这样描述导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新闻记者,只要他曾经为写作导语绞尽脑汁,就会深知写作导语为什么如此费劲,因为导语对他和读者来说都很重要。导语的写作使得他的精力高度集中,迫使他作出决断:这条新闻里什么东西最重要;应该强调什么;而且导语如何写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其余部分。”
由此可见,导语一般来说应该有以下作用。
第一,读者一看导语就知道这条新闻写的是什么。
第二,读者看了你的导语愿意继续读完这条新闻。
第三,有适当气氛的导语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为“居要的片言”,导语展现报道主题,决定整篇报道的基调和框架,是新闻报道的纲,纲举则可目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以发布“新”信息为目标的动态新闻来说,导语吸引读者的作用更加重要。
霍华德·海恩曾参与编写美联社写作手册。他列举了一条优秀导语的九个特点,即提供消息、简短、明晰、简单、直截了当、生动、客观、富于色彩和格调高尚。
对动态新闻的导语来说,提供消息和明晰两个特点尤其重要。
一、提供明晰消息的导语
导语的长度没有一定的规定,但通常是以越短的形式表现出来越好。记者或编辑很难根据一定的公式去写作和编写稿件,但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导语不要超过3行的劝告是有用的。在导语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消息清楚明白地传达给读者, 过多的形容词和其他修饰词都是毫无用处的。
那么,导语如何提供明晰的消息呢?
简单地说就是新闻要素齐全——五“W”和一个“H”,即Who、What、When、Where、Why、How。这是记者准备写导语需要回答的问题。当然,导语中不一定需要包含所有的五个“W”和一个“H”。其中哪一个或哪一些是重要和应该突出的,应由记者或编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经验的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个公式;而对初学者来说,考虑五个“W”和一个“H”是非常重要的。
“你如果不会思考就不会写作”——写作是清晰思维的具体体现。这就是说,在你动笔写导语之前,你必须筛选头脑里或笔记本中的全部材料,选出最重要和读者最感兴趣的方面,这个方面就是你可用的导语写作素材。
筛选材料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考验,因为筛选的过程就是判断新闻价值的过程。判断选材是否恰当有一个诀窍,即记者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想想会对什么感兴趣。
二、导语的不同形式
根据五个“W”和一个“H”的要求,动态新闻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导语。
(一)人物导语Who
名字出新闻,但必须是名人的名字。从总统到歌星,从银行家到毒枭,只要是名噪一时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动态新闻报道的对象,但是,即使是人所共知的俄罗斯总统和美国总统,在其名字前都要加上“某国总统”。
当美国总统或其他国家的总统被用作消息来源时,他的名字十有九次被用在消息的开头,因为他的名字具有权威性,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华盛顿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宣布,美国将对海地动武,以解决那里的政权危机。
但是,在人物导语中,如果不是名人,那么导语中可以不出现名字。例如,一个过门才6个月的19岁的新娘今天承认,她想毒死其丈夫,因为他批评她做的菜不好吃。而这个新娘的名字可以留到后面去交代。
(二)事件导语What
下面是一条纯事件导语,新闻要素很齐全。
【新华社赫尔辛基9月28日电】一艘载有867人的爱沙尼亚客轮28日凌晨因遇风暴在芬兰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沉没。到目前为止,只有90人获救,其他人下落不明。
(三)时间导语When和地点导语Where
一般而言,时间很难成为一则新闻中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时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表示一则新闻的及时性。例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周年……同时间导语一样,通常地点只是作为导语中一种要素而存在,除非这一地点有特殊意义。
(四)原因导语Why
“Why”有时是新闻中最有意思的角度,可能是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由于股票和地产问题,日本首相细川今天宣布总辞职。
(五)方式导语How
从怎么样(How)的角度,经常能写出一条有趣的导语。例如,一条带有奇怪的牙齿痕迹的铅笔,使一位30岁的看门人今天被捕。他承认上星期撬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行窃。
三、导语的类型
根据五个“W”和一个“H”的要求写作不同形式的导语,指导语本身的写作角度,即导语重点写什么,而不是导语本身的分类。
一般来说,导语有下述类型。
(一)陈述性导语
这类导语的特点,是用某种出人意料的事来抓住读者。
【美联社新德里电】一场革命横扫印度,英迪拉·甘地政府为此而感到高兴。这是一场农业革命,使用拖拉机、改良后的肥料、高产种子和决心来进行战斗……
【美联社纽约电】一位女王星期二因为抽烟太多而被罚款100美元。
这就是玛丽女王。说具体一点,就是那艘著名的英国班轮。
“女王号”以其王后般的豪华停泊于她位于哈德逊河曼哈顿一侧的码头御座上。
后来该市的负责空气污染的部门来了一位检查官,这位检查官检查了“女王号”的烟囱……
当记者想用一些新颖的手法来写老题目,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例如,某国的国庆,战争纪念日,劳动节等,但是,千万不要为了引人注意而夸大事实,弄巧成拙。
(二)概括性导语
概括性导语也称综述性导语,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把全部新闻要素都包含在导语中,起着为读者提供全篇消息梗概的作用。
【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任毓骏、王如君】9月11日上午9时48分,一架飞机撞到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飞机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就在楼内人员惊慌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这架飞机是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这是一则典型的全要素“硬”导语,常被用在需要以最直白、最简单的手法报道的突发重大新闻事件中。
概括性导语还有一种延缓的写法,即用两段或三段文字作为导语。
【新华社雅加达10月6日电】为期一天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今天在这里举行。
这次会议是根据去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五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会议的决定召开的。会议的宗旨是从亚太地区角度就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交换意见,并探讨今后的实施办法。
……
(三)叙事体导语
在越来越重视新闻故事性的情况下,导语采用叙事体的效果较好。
写作叙事体导语时,要注意满足两点要求:第一,所描写的事情一定要同文章的主体有关。第二,在叙事体导语与文章主体之间,联系要流畅自如。关键是情节,即人物活动,做什么事或说什么话,环境细节等。
请看下面的例子。
【美联社纽约电】贝尼·博斯韦尔太太教的那一班三年级学生正在匆匆记下留给他们的作业,忽然一个身材瘦长的青年走进了教室。他缓缓地走向教师,一只手提着塑料书包,另一手塞在他的茄克衫口袋里。
博斯韦尔太太抬眼看他,以为他要问什么事。但他一声不吭。“请到校长办公室报到”她很有礼貌地对这个青年说。他的回答是平静而坦率的:
“你班里有许多孩子。走到桌子后面去坐下。如果你敢动一下,我就把你的脑子敲出来。”
这个大约20岁的人很快地从塑料包里倒出书来,把教师的钱包塞了进去,然后逃了。
事情很快就干完了。胆战心惊的哈莱姆区第161公立学校的博斯韦尔太太,是上个月在两周时间内,纽约市一些学校遭到抢劫的50名教师之一……
但在消息中其实较少采用这种类型的导语。叙事体导语在通讯、特写一类体裁的报道中用得较多。
(四)描写式导语
描写式导语的特点,是用较少的文字勾勒出一幅迅速、清晰的画面。这类导语在消息中不常用,而在特稿中用得较多。但是,如果用得好,描写式导语在消息中也可以产生极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总结关于导语的写作:导语是一条消息最重要的部分。在可能的情况下,导语应该包括新闻所需要的重要要素。如果要素全部放在导语会使其导语冗长或不易懂,那么导语除了突出应该突出的要素外,再包括几个次要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可包括在第二段或第三段中。导语要交代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