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态新闻的采访
“今天有什么新闻?”是人们展开交谈时常常谈到的问题。提问者所指的往往是动态新闻: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政府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明星名人或重要人物出席了哪些重要活动……
作为非常快捷和相当有效的新闻传递方式,世界上被媒体采集的大部分“新”信息都是以消息,特别是动态新闻这一形式传播的(消息一般分为“动态新闻”与“综合新闻”。因此,写好动态新闻是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首先需要掌握的技巧。
动态新闻的重点是报道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从形式上看,动态新闻有特急讯、快讯、简讯等多种类型。有的类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比如快讯——通讯社报道重大和突发事件常常采用的报道方式,是美联社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首先使用的。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遇刺。劳伦斯以最简单的文字抢发这一重大新闻:“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此后,快讯就成为通讯社报道突发新闻常用的方式之一。
新闻界的行话里,有“跑新闻”的说法。要“跑新闻”,首先应该知道往哪儿跑。一般来说,常驻一个国家的记者只要紧跟驻在国形势的发展,就能够发现新闻线索,知道在什么时候往外“跑”和往什么地方“跑”。当然,任何高明的记者都不可能“包打天下”,而必须依靠自己的联系网。例如,到了某地,记者就应该出席各种有关的活动,而在活动中,不能只捧上一杯饮料,在一旁站着,因为这时正是记者进行活动和建立广泛联系的极好机会。一个灵活和有心计的记者,会不断地交换谈话对象,索取或交换名片,并且亮出自己的身份,介绍自己所服务的新闻机构。建立联系网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信件方式同一些新闻发布机构建立联系,要求其将有关活动及时通知记者并邮寄有关背景材料。
动态新闻采访的关键步骤,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
缺乏一手资料的新闻是难以吸引读者的。记者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赶赴新闻现场,做读者的耳目,去听、去看、去感受,获取细节、核检事实。
观察是记者现场采访要用到的基础技巧。一名记者如果不善于观察,会对许多情况视而不见。由于忽略了许多细节,一篇本来可以写得非常出色的报道却写成了很一般化的报道。
下面的稿件显示了优秀的观察力对记者写好报道有多么重要。
【新华社加沙(巴勒斯坦自治地区)5月11日电】题:巴勒斯坦人民喜迎自己的警察。
一名年轻的巴勒斯坦警察今天在加沙地区与阔别多年的母亲相逢时,由于兴奋和激动,开始几秒钟竟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名警察叫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今年21岁。他在童年时代被迫离开家乡,今天作为第一批进入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警察的一员,返回故里,从以色列方面接管治安工作。
他的母亲今天穿着黑袍,专程从附近农村赶到加沙市以南20公里处的德尔市,迎接自己的孩子和其他警察。当这位母亲见到当警察的儿子时,母子俩一时都说不出话来,只是眼眶中泪水直流,接着是大笑,然后是互相拥抱。
这是记者今天在德尔市的巴勒斯坦警察司令部见到的许多动人场面中的一个小镜头。
司令部设在市中心的一幢3层小楼内。今天一大早,小楼围墙上、院子里、院子外的街道上,人山人海。有的举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黑、白、绿、红四色旗,有的举着阿拉法特的画像,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高呼口号,有的在敲击乐器,有的在同警察亲切交谈……许多充满笑容的脸上都留着泪痕。大家在欢迎自己的亲人——今天凌晨3时许从埃及进入加沙的首批150多名巴勒斯坦警察部队。
一名叫哈桑的警官,今年50出头,来自驻苏丹的巴武装部队,他今天见到了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的两位女儿和她们的孩子。他对记者说:“我们非常高兴回到故乡,我们今后的任务是维护巴以和平,保护巴勒斯坦人民。”
他的一位女儿说:“我喜悦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27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以前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巴勒斯坦人民从1948年以来一直为谋求自己在地球上的一席之地而奋斗。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加沙、杰里科和其他巴勒斯坦土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以色列去年9月13日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性的和平协议,该协议规定巴勒斯坦人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今年5月4日,巴以双方又在开罗签署了实施自治的具体协议。
今天抵达加沙的首批警察中,有的来自巴驻埃及的武装部队,有的来自苏丹。巴在加沙和杰里科的警察总人数将达9000名,其中2000名从当地居民中选拔,7000名来自外部。加沙人民把自己警察部队的到达视为实行自治的具体开端。巴警察原定于5月8日进入加沙,但由于一些技术问题以及巴以双方协调未妥而推迟至今。
为了迎接自己的警察,近3天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涌向同埃及交界的拉法边关,希望早一分钟见到亲人。
记者目睹了这几天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欢迎人群中,一位叫札克雅的中年妇女说,她的家庭中一人在起义中牺牲,两人被驱逐至今未归,一人被关押,据说将获释。她说:“和平终于开始了,能不高兴吗?”一位叫沙阿斯的年轻小伙子说,3天来他每天都到靠近边关的路旁等候警察。他还说他一定支持巴警察,相信警民会团结一致,把加沙建设好。
二、提问
西方新闻教科书要求记者注意老练的律师在法庭上是怎么提问的。一个律师如何组织他的问题,往往决定他能不能打赢官司。记者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许多新闻不能出彩,就是因为记者不擅提问。
一般来说,提问的方式分为“开放性的”和“限制性的”两种。所谓开放性的提问,就是给对方一定的伸缩余地和灵活性。例如,当问及联合国秘书长将对海地采取什么行动时,记者可以问 “联合国在波黑采取了行动,对海地的局势将怎么办呢?”如果秘书长避开你的问题,记者则可以从侧面再问 “联合国采取武装行动的标准是什么?”“你对海地目前的局势怎么看?”等所谓限制性提问,也就是将提问范围缩小,集中到某个问题上,希望得到具体的答复和清楚的细节。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通常就是限制性的。记者的提问可以有礼貌地单刀直入。
三、搜集材料、核对名单
在采访的同时,记者要注意搜集材料。特别是在现场采访时,记者不必判断材料的价值,只要能弄到手,就千方百计地找到,条件具备时甚至可以团队合作,安排专人搜集资料。例如,在雅加达举行有关柬埔寨问题的非正式会议上,新华社在现场有两名记者,因此,其中一名记者被安排专门“抢材料”。
国际报道现场采访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核对名单,甚至名字的拼写。这类问题看起来不大,一不小心却非常容易出错,有时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例如,有的记者把吴邦国写成胡邦国,把中联部副部长蒋光化写成中联部部长。特别是非英语国家人士的姓名,一定要核实并附在稿后,供总社核实和写对外稿件时用。有关机构的名称及会议名称也要核实,不能只是听说或者只看当地报纸的报道,一定要当场核对。
四、理解
记者在采访动态新闻的过程中,仅仅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把材料搜集到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理解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例如,报道南非大选,记者首先要理解这次选举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在消息中加进“黑人选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履行他们的政治权利。在3个多世纪少数白人统治下,黑人被剥夺了选举权”的背景段落。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理解对于一篇动态新闻的采访是极为重要的,在采访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某种转折意义的事件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