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密度:影像的生命之源
我们漫长的摄影审美之旅从微小的银粒开始,因为银粒是联结拍摄者与鉴赏者最现实的桥梁。
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已伴随人类数千年,它曾为美化人类、沟通人类,作出过杰出的贡献。闪闪的银盘在古代就曾映出过皇室美女们绝世的美艳面孔。可那时谁也不会想到:银竟会成为留住红颜艳影,使之与世长存的奇妙物质。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教授休尔采很意外地发现了硝酸银的感光性。到1837年法国画家、物理学家达盖尔把镀银的铜板放在碘蒸气上熏蒸,使其表面上形成可感光的碘化银,再把它放入照相机中,进行拍摄曝光形成潜影,然后再用水银蒸气熏蒸已曝光的镀银板,使潜影出现,最后用食盐水进行定影,并洗去未曝光显影的碘化银,使之成为稳定的可见影像。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银版摄影术。此后,摄影术屡经变革,但一百七十多年过去了,最初的银盐感光仍然是传统摄影的核心。即使数码摄影普及的今天,传统银盐影像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切照相底片都是卤化银感光反应的产物,正是卤化银析出的微小银粒,组成了摄影视觉变化万千的缤纷世界。对于摄影来说,没有银粒,就像文学没有语言,音乐没有声音。
摄影创作的结果是照片,摄影审美的开始也是照片。而照片是由无数细小的银粒,或替代银粒的染料颗粒(彩色照片)有秩序地分布所形成的。我们的视觉感应,最初和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这些银粒和染料。
银粒或染料颗粒的多和少形成了视觉明暗、黑白和色彩的差异。银粒或染料在相纸上留下多少,既关系到影像的生成,也会带来种种不同的心理或审美效果,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微小的银粒。现在许多人习惯于从印刷品上接受照片,其实无论用多么好的纸张、多么好的油墨复制出来的摄影作品,都无法与真正由银粒组成的高质量照片相比。美国著名摄影大师亚当斯曾颇有感触地提醒人们:“我们必须始终记住这样一点,即用油墨复制出来的影像,不可能跟原来的银影像一模一样。”
从摄影技术上讲,银粒或染料颗粒的多少就叫密度。从另一方面说,密度就是底片或照片的整体黑化程度或彩色浓度。密度是对银影或彩影的整体描述,对密度的测定或控制是感光学的问题,这里不详细讨论。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审美角度考察影像密度在人的心理上所造成的效应。
从视觉感受来看,影像密度大体可以分成三种情况,即密度过大,密度过小,密度适中。
一般地讲,密度超常过大的照片,在审美上是难以被人接受的。它造成的视觉感应仿佛是将人带入无边的暗夜,使人产生压抑感和敌视感。在这里我们应当补充说明的是,在电影中是允许使用全黑或极高密度镜头的,这种镜头常常造成某种恐怖、压抑、神秘的气氛。但这种镜头只是一种过渡性镜头,在它之后将是正常的明亮视觉。可是,摄影却不能这样制成超密度无层次的照片。因为照片要求在一幅照片内自我完善,它不可能有前后接续的视觉来补充。所以,超常的大密度往往意味着摄影的失败。
图4-5 布朗克 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密度大的作品就一定没有审美价值。在视觉允许范围内,大胆地增加影像密度,有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我们看这幅夜景照片(如图4-5):升腾的雾气在月光的照射下呈现缥缈的感觉,但前景的树枝及背景的天空都被处理成黑色,整个画面的色调都很暗,给人以静谧、惊奇之感,大自然特有的壮观的美景也在此呈现出来。
图4-6 《沙滩》 亚当斯 摄
照片密度过小,是由于底片密度过大而无法得到有效的充足曝光,将呈现一片灰白。此时如强行加大曝光,则会在照片上产生大量灰雾,影像同样难以辨认。照片密度过低,影像被淹没于一片灰白的浅浅雾障之中,给人的视觉感模糊、松散,因而有种疲软、缺少力度的感觉。超常低密度照片,不同于作者有意追求的高调照片,因为它没有协调视觉的个别黑色或暗色部位。底片过分曝光的照片同样是难以被人们接受的。很久以来,人们便采用控制显影、选择不同感光度相纸等办法来弥补照片密度过低的。这幅《沙滩》(如图4-6)就是这种补救的产物。这幅作品的对比相当弱,整个画面显得异常均匀和疏散,没有通常那种庄严而沉重的“亚当斯气氛”。相反,给人一种舒展而自由的感觉。这种“非亚当斯气氛”大概正是作者利用照片较低密度的特点创作的结果。
但是,降低照片密度绝不都是一种失误。有时,降低照片整体密度,也是富于创造力的摄影家偶尔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这种手法被称为“淡化”处理。它常常用来减弱照片的刺激强度,造成一种缥缈感和迷幻感,从而使观赏者产生虚无缥缈、若即若离的审美感受。在现代的广告艺术中,照片被越来越多地使用。相当一部分广告的背景照片都采用了“淡化”处理,照片黑色或彩色密度普遍被降到最低限度,以突出广告文字或商品。这种极低密度的淡化影像一旦被接受,就会立即形成一种审美风格。
图4-7 《伊迪丝·皮亚芙》哈考特·珂赛特 摄
一幅密度适中的照片有什么特征呢?从视觉上,它应当是高光部位洁白,暗光部位充分黑化,过渡色调衔接自然,影纹层次丰满。从美感方面讲,中等密度的照片,不像超高密度或超低密度的照片那样具有明显的审美趋向性,它的表现力丰富,可以激发人们种种不同的感受。《伊迪丝·皮亚芙》(如图4-7)是一幅密度控制成功、反差也比较适中的肖像摄影作品。照片中背景呈灰色调,黑度适宜,使照片上的人物形象有了合乎视觉习惯的环境。而高光部位的面额部分,密度相当低,层次却异常丰富,纤细的睫毛刻画得极其细微,使画面充满轻灵飘逸之感。而中间密度恰好集中在人物面部,极其细腻的中灰影纹,构成了女郎充满温润之感的面部肌肤,而富于变化的深灰影纹又组成了女郎诱人的秀发,至于人物眼睛和嘴唇的黑部,则起到了点睛作用,使照片立即变得神采奕奕了。
银影,以及标志银影构成情况的密度,无疑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可是正如美国著名摄影家李元所说的那样:“在我认为,技术与艺术应该是摄影的双脚,而不能厚此薄彼。”影像密度的控制,本质上也是一个审美问题。能够以高度精细的审美态度去对待影像的生命之源——密度,是摄影鉴赏者的一个值得庆幸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