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战役

曲目推荐:

说到描写战争场面的音乐,古往今来并不鲜见,尤其以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最为著名。其实早有贝多芬的《威灵顿之役》在先,两曲同为击溃拿破仑的主题。威灵顿之役描写英国名将威灵顿率领联军大破拿破仑的法军,而《1812序曲》则描述了拿破仑的军队对俄罗斯的入侵以失败告终的过程。不约而同的拿破仑题材从侧面显示出这一“科西嘉魔鬼”对整个欧洲局势的深远影响。据说贝多芬的一位朋友曾经问他最喜欢哪一部交响曲,贝多芬回答说:“毫无疑问,是第三号交响曲。”——这个故事难以考证,但第三号交响曲——那部曾经题献予拿破仑·波拿巴的交响曲确实是贝多芬最好的作品之一,而后来那部应时之作《威灵顿之役》则无论是品质还是知名度都大为逊色。

说到《1812序曲》中的《马赛曲》,恐怕比代表俄军的民间舞曲和最后的《天佑沙皇》的旋律更为激动人心——老实说,每每听到这个主题,虽然知道它象征了入侵者法军,但总是格外兴奋……其实《1812序曲》中用代表法军的《马赛曲》直到1870年才正式被定为国歌,而在1812年,法国没有国歌。而乐曲尾声中出现的《天佑沙皇》的旋律,直到1833年才被定为俄国国歌——换句话说,如果1812年的当事者穿越时空来到70年后(此曲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听到这首乐曲,一定会对其中表达出的寓意迷惑不解。

在电影音乐出现之前,音乐对于战争和战斗的描述基本上是象征性大于描述性。由于视觉元素的介入,电影音乐和游戏音乐立即发展出高度成熟的描述性音乐语汇。剑拔弩张、肉搏血拼的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凭借《角斗士》及《特洛伊》那般激动人心的配乐为观众重现出那个时代的金石之战。甚至不需要画面,只需听听“角斗士”原声中的《战斗》一曲便可领略其刀兵相见、血肉横飞的紧张空气。

《不列颠之战》凭借古德温的配乐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硝烟滚滚的战场,特别是激烈的空战,其中加入了英国作曲家威廉姆·沃顿的《空中之役》,可谓锦上添花。歌德史密斯大气磅礴的笔触和线条分明的勾勒使他成为塑造《巴顿将军》中宏大战争场面的不二人选。而埃尔夫曼尤其擅长科幻及魔幻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在《蝙蝠侠》和《蜘蛛侠》系列的配乐中,其混合着电子音乐元素、金属元素及管弦乐的独特风格成为现代电影音乐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之一。约翰·威廉姆斯的《1941》及《中途岛战役》已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而他的科幻巨著《星球大战》系列配乐,更成为电影音乐历史上的里程碑,成为描述宏大而华丽的太空战斗场面之无法超越的巅峰。

这里不得不提到游戏音乐,随着个人电脑硬件的逐步升级,游戏的画面变得越发精美,游戏带来的体验也越发逼真、紧张、刺激,音乐在这里继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即时战略游戏,其复杂的兵种和激烈的对抗性对背景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曲家必须适应更快的节奏切换和更多元化的音乐风格。雅布隆斯基的《泰伯利亚之战》配乐即为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第14曲“The Arrival”以富于动感的弦乐、铜管及拨奏,混合细切的采样节奏(加之滤波器调制),营造出打击力量部署完毕、集结待发而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而“In For The Kill”及“Loading Problems”两曲则以富于质感的失真吉他结合复杂的采样调制,辅以节奏性的、有力的铜管锤击。

音乐,让你身临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