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考古学中的夏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夏王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豫西、晋南一带。因此,学者们都注意从这一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遗址中寻找夏文化。到目前为止,作为夏文化探讨对象的遗址,人们在豫西和晋南地区已发现上百处,经过重点发掘的有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夏县东下冯、临汝煤山、洛阳矬李等遗址。
20世纪60年代初期定名的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是夏代考古的重大收获。这个类型的文化遗存最初于1953年被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后来在豫西、晋南地区陆续有所发现,其中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典型,遂以之命名。二里头文化分为2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在河南郑州、洛阳、临汝等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多种文化层重叠的关系,即商代早期文化叠压在二里头文化之上,二里头文化又叠压在龙山文化之上。就时代发展顺序而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代之间即夏代,因此二里头文化确实是属于夏代的考古文化。二里头文化的碳14测年范围大约在公元前2395—前1625年,也符合学者据古文献记载推定的夏代纪年范围。
图2.2 白陶封口盉。夏代。河南博物院藏
位于河南偃师县的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最典型的遗址,二里头文化因之得名。二里头遗址于1959年开始被发掘,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根据对这个文化的堆积层次和出土文物的分析,把它分为四期。在第一、二期,工具和武器主要还是石器、骨器等,极少出现铜器。在第三、四期,则出现了不少青铜器和各式精美玉器。还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在属于三期的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有爵、戈、镞、戚、刀、锥、鱼钩等。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属于早期阶段,造型简单、器壁较薄、质朴无文。二里头的青铜器应是本地生产的,遗址中还发现了铸铜的坩埚、陶范、铜渣等。玉器有钺、戈、璋、刀、琮、圭等,其中有制作极精的七孔玉刀和玉璋。
图2.3 乳钉纹铜斝。夏代。河南博物院藏
2002年,在一座二里头二期的贵族墓葬中发现一件大型绿松石镶嵌龙形器,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绿松石龙身长64.5厘米,巨头蜷尾,身体曲伏有致。以往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期和二期属陶、石村落文化,三期和四期属青铜宫殿文化,这个发现使人们对二里头遗址的复杂性及其早期情况有了更多认识。
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两座宫殿遗址,都兴建于三期。1号宫殿遗址坐北朝南,建筑在高出地面约80厘米的略呈正方形的夯土台基上,南北100米,东西108米,中部偏北有一长宽二三十米的高起夯土台,分布着一圈长方形柱洞。这是一座长30.4米、宽11.4米的大型殿堂,为这座宫殿的主体。根据柱础的排列,可以复原成面阔8间、进深4间的双开间建筑。台基周围发现有柱洞,可以复原出与宫殿毗连的庑廊,它所围成的空地就是中庭。其正南是一座牌坊式的大门。整套建筑的工程量很大,仅夯土台基的用土量就达2万立方米。2号宫殿也是坐北朝南,有作为地下水道的陶水管。2号宫殿的结构大体和1号宫殿类似,也有正殿、庑廊,中庭、门塾等,但其格局更加严谨。
考古发现在1号宫殿台基北侧面上,有属于四期的灰坑,且多达50余个。这种叠压关系表明,1号宫殿到四期的时候已经废弃。2号宫殿的情况与此类似,据研究也废弃于四期。二里头遗址宫殿被废弃的现象可能正是夏灭商兴的反映。据古本《竹书纪年》,桀曾居斟寻。斟寻可能在今偃师一带,二里头文化三期发现的宫殿基址可能正是桀居斟寻的遗迹。1983年,人们在距二里头遗址仅大约5千米之遥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大型商代早期城址,一般称为偃师商城,仅残存面积就达到了200万平方米。许多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即是当年商汤灭夏后所都的西亳。这个发现是对二里头曾是夏都的看法的一个有力证明。
[1] (春秋)孔丘:《尚书·禹贡》。
[2] 《山海经·海外西经》。
[3]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
[4]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
[6] 《国语·周语下》。
[7]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5《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