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由于岁月邈远,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情况,并没有多少流传下来。后人传述的那些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如上文提到的唐代司马贞所作《三皇本纪》之类,掺杂了太多神话的歪曲与想当然的附会,不足为凭。故此处所谈关于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的分布、活动情况,完全来自近100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

研究人类体质进化的古人类学家,根据考古发现的人体骸骨化石材料,将人类自出现以来的体质进化历程分为四期:最早的人属(目前仅有发现于东非的“能人”化石,距今约300万~200万年)、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到目前为止,除最早的人属化石在中国境内尚未找到外,其余3个发展阶段的人体骸骨化石都已有发现。

直立人,其躯干四肢已与现代人无异,能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少,头部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特征。中国国内一般根据这种远古人类的体貌特征将其称为“猿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于四川省巫山县龙骨坡的“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1965年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大约同时期在陕西蓝田县东的公王岭和县西北的陈家窝发现猿人化石,同称为“蓝田人”,一般认为公王岭猿人距今约100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约50万年。与蓝田猿人生活时代接近的有“郧县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发现于湖北郧县梅铺龙骨洞。生活在距今约70万~23万年前的“北京人”,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与“北京人”大致共处于同一时代的有20世纪70年代末在河南南召县杏花山发现的“南召人”和20世纪80年代初在安徽和县龙潭洞发现的“和县人”。生活在距今约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遗址在今辽宁营口市金牛山中的洞穴里。

直立人生活的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二三百万年至二三十万年前。直立人的化石、遗址在中国分布广泛,除了上面提到的远古人类遗址,还有不少地方发现过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或其他相关遗物遗迹,这表明远古某个时期曾有直立人在那里生活过。这些地方有山西芮城西侯度及匼河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窑村、湖北大冶石龙洞、贵州黔西观音洞、辽宁本溪庙后山、安徽巢县水阳江两岸、陕西洛南和汉中梁山等地。

直立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会使用火,但其是否掌握人工取火技术尚存争议。他们使用的石制工具只经过简单打制,未有明确定型和分工,一器多用,这种石器在考古学上有个别称叫“万能工具”。直立人用这种简陋的石器,捕猎动物,挖掘植物根茎,采摘果实、种子为生,晚上则以天然的洞穴为栖息地。20世纪初发现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洞穴中的“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直立人遗骨、遗物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它真实地展现了几十万年前直立人在蛮荒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斗争状况。“北京人”遗址是一个长约140米、宽约20米的山洞。遗址有4层面积较大并且较厚的灰烬层,有的灰烬层厚达6米。灰烬层里有因烧烤而扭曲变形的鹿角、朴树籽和各种兽骨等。遗址所发现的各种石器有1.7万多件,此外还有大量石片和石核。据研究,“北京人”采用砸击、锤击、碰砧等方法制造石器。石器可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石球等,其中以刮削器、尖状器居多。经过漫长的劳动实践,“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在缓慢进步。据统计,处于遗址底层的早期石器多用软质砂岩为原料,采取简单的碰砧法和锤击法进行十分粗糙的加工,成品率低,器形不规整;处于上层的晚期石器多用优质石料,属于最晚时期的顶部的石器还用硬度极高的燧石为原料,器形趋于长薄并且规整,类型增多,多见制造工艺比较复杂的尖状器、石锥、圆头刮削器和雕刻器,尽管还存有一器多用的原始性,但是从总体水平上看,晚期的石器制造技术还是比早期大有提高。

直立人的寿命普遍很短,很多人活不到成年。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北京人”化石材料分属40多个个体,而这40多个个体中有半数是夭折的,大多死于40岁以下。

早期智人,曾被称为“古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年至四五万年前。按考古学划分,这一时期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的典型是19世纪中期发现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其活动踪迹遍布整个欧洲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一些地区。尼安德特人是能干的猎人,他们擅长采用集体围猎的方式,猎取猛犸象、剑齿虎之类的大型动物。在距今4万年左右,尼安德特人彻底销声匿迹,其灭亡原因至今未明。

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化石及文化遗存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于陕西大荔甜水沟的“大荔人”,距今约23万~18万年前,外貌与“北京人”接近,脑容量却高于“北京人”。20世纪50年代初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汾河两岸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及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儿童的两颗门齿和一颗臼齿化石,还有一个大约2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臼齿化石的结构形态介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顶骨化石明显比“北京人”小孩的顶骨化石薄。“丁村人”遗址发现的石器有2000多件。石器类型多样,已有了较明显的分工。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人”最具特色的石器。这种石器采用有三棱的厚大石片打击而成,手握部分宽厚,尖端锐利对称。此外,20世纪50年代在湖北长阳下钟家湾龙洞发现有“长阳人”,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头峰的岩洞中发现“马坝人”,20世纪70年代初在贵州桐梓云峰岩灰洞内发现“桐梓人”。

“许家窑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于山西阳高许家窑村及与其紧邻的河北阳原侯家窑,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的遗址。这一带发现了分属于10多个不同个体的古人类化石,既有幼儿,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命约30岁。“许家窑人”的头骨骨壁较厚,顶骨内面较复杂,颅顶较高,头骨最宽大的部分比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牙齿粗大,齿冠结构较复杂。总的来说,“许家窑人”的体质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比较接近于现代人。“许家窑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比起“北京人”来大有进步。比如,他们使用的一种龟背状刮削器,由厚石片加工而成,背部隆起,边缘为刃口,可用于剥皮、刮肉、加工兽皮等。“许家窑人”石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石球。这一带遗址中发现的石球有1500多个,最大的重1284克,最小的仅112克,形体规整,加工精细。石球在棍棒或绳兜的辅助下进行远距离投掷,是一件颇有威力的狩猎工具,可猎取大型动物,甚至猛兽。“许家窑人”遗址里所发现的动物骨骸数以吨计,其中不乏野马、披毛犀、羚羊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动物。可见,“许家窑人”是和西方的尼安德特人一样成功的猎人。“许家窑人”的生活时代在距今10万年左右。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人类体质进化到晚期智人阶段,已与现代人无异。晚期智人的形成,一般认为是距今4.5万年前的事情。晚期智人形成后,很快突破以欧、亚、非三洲为限的旧大陆,远徙美洲、澳洲。故晚期智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活动范围遍布除南北两极之外的五大洲的人种。从学理上说,晚期智人与现代人实属同一物种。为便于区别,学界一般将距今约4万~1万年,即地质史上更新世末期的人类称为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年以来全新世的人类则称为现代人。

中国境内,从北方草原到南国水乡,从西部高原到台湾山地,已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或文化遗存数以百计。

南方,在台湾台南左镇,江苏泗洪,浙江建德,广西柳江、都安,贵州普定、水城、桐梓,云南保山、呈贡、丽江等地,人们发现有晚期智人化石。另外,在四川汉源富林、贵州兴义猫猫洞、台湾台东长滨、湖北荆州等地,人们发现了具有丰富文化遗存的晚期智人遗址。

北方地区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有: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发现的“河套人”、山西朔县峙峪发现的“峙峪人”、黑龙江哈尔滨西南阎家岗发现的“哈尔滨人”、辽宁东港市发现的“前阳人”、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发现的“小孤山人”、辽宁喀左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人”等。

中国境内晚期智人的代表,首推“山顶洞人”。“山顶洞人”遗址为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一处洞穴,分为洞口、上室、下室、下窨4个部分。上室为居室,中部有一堆灰烬。洞口和上室发现有幼儿残头骨,一只残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针尖锐利、通体浑圆光滑的骨针,还有如钻孔石珠、穿孔兽牙之类装饰品及少数石器。下室在洞穴西半部,地势稍下,有一垂直陡崖与上室相隔。下室发现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部分骨架化石,分属于一青年妇女、一中年妇女、一老年男子3个个体。人骨周围散布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下室深处为竖井式深洞的下窨,里面有许多未经扰动的兽骨架,应是“山顶洞人”放置餐余垃圾处。骨针的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懂得缝制衣服。大量的装饰品表明当时人已发展出了审美趣味。下室中的布置则说明“山顶洞人”已产生了丧葬观念,会举行丧葬仪式,而这表明“山顶洞人”已产生宗教意识。

“山顶洞人”的时代,过去一般定在距今1.8万年左右。近年来,有学者据当时的气候及在山顶洞发现的动物化石情况,提出“山顶洞人”活动的时间应在距今2.7万年前,时代最早的下窨底部距今约3.4万年。

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属及更早的人科动物的化石,只发现于非洲东、南部地区,又由于在旧大陆各地发现的直立人与后来的智人之间,智人中的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之间,都存在着若干进化链条上的空白,因而对于现代人种的来源问题就出现了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目前发现于旧大陆各地的晚期智人(现代人与其同一种属)是由其本地的早期智人及更早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还是说所有晚期智人都只有一个单一的起源,由同一个祖先繁衍而成,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一拨又一拨地从其发源地出发向外迁徙,直到散布全球,在这过程中凭借体力、智能或别的方面的优势淘汰了其他所有曾存在过的人类种属?这个争议,应用到中国境内就是:在中国境内活动的晚期智人,是由在这里出现过的早期智人及更早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还是从外面——从遥远的非洲东部辗转迁徙而来?举例来说,栖息在今北京西部龙骨山山顶洞穴里的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其直系远祖是否就是曾在这座山上活动的直立人“北京猿人”?1987年,美国的一些学者根据对现代人DNA的研究分析,提出人类的共同祖先是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她的后代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到了亚洲和欧洲,并至少于6万年前进入东亚。这位非洲女性的后代在这些地方完全取代了原来生存在那里的早期智人——当然也包括先前居于此地的直立人的后代。人们用“夏娃”来称呼这位假想中的非洲老祖先,这个理论因此被称作“夏娃理论”或“完全取代论”。“夏娃理论”提出之后几乎吸引了全球的关注,一些人甚至认为人类起源之谜已经得到破解。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质疑“夏娃理论”所依据的基因谱序证明,因为基因的遗传也可以通过不同人种间的杂交来实现,并非一定就是“完全取代”。由于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具有偶然性,目前为止还无法探明中国境内不同时期的远古人类间的相互关系,但仍有一些本地传承的证据,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比如,在山西阳高发现的“许家窑人”,发展阶段属早期智人,距今10万年左右。“许家窑人”齿冠的纹饰和“北京猿人”的牙齿相近,其石器类型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属同一传统。或许“许家窑人”就是曾在周口店一带活动达数十万年之久的“北京猿人”后来外迁的一支后裔。

总的来说,在目前,要想解决中国人从何而来的问题,还只能寄望于未来更多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现阶段唯一能肯定的是,那些在距今约4万年以来活动在中国大地上的晚期智人,总有一些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