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的兴亡
根据《史记》的记载,商最早的祖先叫作契。关于契的出生,文献的记载很具有神话的意味。契的母亲简狄是有娀氏女,有一天和另外两个女子在河边沐浴,忽然一只玄鸟(燕子)飞过,生下鸟卵,简狄吃了鸟卵之后,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所以《诗经》里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商人对自己始祖的称颂。但是《诗经》中只提到契的母亲而未提到父亲,从契开始,商人才有了自己的男性祖先系列,可能因为更早的历史他们后来也不是很清楚了,这多少也体现了早期社会母系氏族残留的特点,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虽然《史记》认为简狄为帝喾次妃,帝喾为契之父,但这意味着将尧、契以及周人的祖先弃看作同父(帝喾)异母的兄弟,当出于后人的伪托修饰,恐怕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契曾协助大禹治理洪水有功,他和族人被封在了商地,所以称为商族。但也有学者认为商本来就是族名,商人居住的地方就因此称为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商进而成为国名、朝代名。至于商地在什么地方,传统认为大概在河南的商丘,但也有其他不同的说法,尚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关于商人最早起源于何处,也一直多有歧见,结合考古与古文字的资料,商人可能发源于辽西和冀东北地区的说法更有说服力。总之,商族在契之后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不过在当时还并不怎么强大,应该只是夏的一个附庸。
商的早期有过很频繁的迁徙,据说在商汤建国之前就有8次之多,具体的位置尚有许多争议,但大体不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的范围。因为在契的时代,商族可能还处于以游牧为主的阶段,农业尚属萌芽期。游牧需要找水源充足,牧草茂盛的地方,所以,商族早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契的孙子相土作商族首领的时候,夏朝发生了后羿、寒浞之乱,由于王位的争夺,夏朝对各部族的控制力减弱,相土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向东可能一直发展到了海边。所以,商的后人才唱出“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诗歌。这表达了他们对相土的崇敬之情。又过了几代,相土的曾孙冥被夏王朝封为水官,负责水利的治理,兢兢业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后来在治水的工作岗位上去世。冥的儿子亥带领商族人大力发展畜牧业,驯服了大量的马牛羊,并用它们运载了大量的货物与其他氏族进行贸易。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后来人们便把善于做生意的人称作商人。有一次,亥赶着许多牛羊,到了北方有易氏部族境内与他们进行贸易。有易氏的首领棉臣杀了亥,并抢走了牛羊。亥的儿子上甲微决心为父亲报仇,就派人到商人的老朋友河伯那里请求帮助。河伯答应了上甲微,派出一部分军队同商人一起去讨伐有易氏。结果,两个部落的联军打败了有易氏,杀死了棉臣,瓜分了有易氏部落的财产和地盘。上甲微也因为此事在商族中树立了威信,并使得其他部落再不敢轻易冒犯商族。商人把上甲微看作能继承契之功业的先王,认为从他开始,商族实力逐渐壮大,走上了振兴之路。从卜辞中可以发现,商的后人对他的祭祀非常隆重。以上甲为界,一般将上甲之前的首领称为先公,上甲及上甲之后的称为先王。商自上甲之后的首领均以十天干作为庙号,世系比较清楚,将已发现的卜辞材料与传统史籍的记载相印证大体是相符的。
正当商人慢慢崛起之时,夏王朝却在不断地走向衰落。上甲之后,又过了6代,到了汤作商族首领的时候,夏桀在位。汤,后世又称商汤、成汤、武汤,甲骨文中汤写作唐,商的后人祭祀他时也称他的庙号为天乙、大乙、高祖乙。汤将商族迁到了亳(今天在什么地方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为今河南郑州)。商从始祖契开始,到汤已经将居地迁徙了8次。夏桀残虐无道,人民怨声不已,指着太阳咒骂他:“你何时灭亡,我情愿跟你一同灭亡!”因此,商汤开始有了消灭夏朝取而代之的打算。他首先任用贤人伊尹和仲虺为相。传说伊尹出身低微,成汤娶了有莘氏女为妃,伊尹作为陪嫁的奴仆来到成汤的身边。他本是个厨子,长于烹饪,后来得到成汤的赏识,便常常向汤出谋划策。而仲虺本在夏朝为官,后来见夏桀残暴,就投奔了汤,为商所用。在伊尹和仲虺两位贤人的辅佐下,汤逐步展开了对夏朝的攻势。葛是商的邻国,可以说是夏安插在商附近的一颗钉子。汤率领商人,以葛伯不行祭祀为理由攻打他,消灭了葛,遂拉开了与夏朝战争的序幕。灭葛之后,商逐步剪除夏的羽翼韦、顾和昆吾,削弱了夏桀的势力,并得到了诸侯和四方人民的拥护。商很快来到了夏的核心地带与夏桀进行最后的决战。汤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宣读了伐夏的誓词,列举了夏桀的各种罪恶,声称要代表上天执行对夏桀的征伐,号召各方国诸侯一心辅助他。军队经过动员,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败了夏朝的军队,夏桀被活捉,汤将他流放。汤回师亳邑,诸侯前来朝贺,表示臣服于汤。在众人的拥戴下,汤做了天子,建立起了商王朝,并将夏传国的九鼎迁到了亳,象征权力的转移。古书将商汤灭夏和后来的周武王灭商一起称为“汤武革命”,商取代了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汤是商王朝的开国之君,所以在日后受到了历代商王的隆重祭祀。关于商的王位继承,汤之后本应由长子太丁即位,但太丁却在他之前就死去了,于是便由太丁的几个弟弟相继执政。这几位商王去世后,管理朝政的伊尹便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为商王。太甲继位后,认为商的国势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上升期,就不理政事,胡作非为。伊尹劝诫他但是没有效果,就把太甲流放到王都郊外的桐宫,自己暂时代理政事。太甲在桐宫3年,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决心悔过自新。于是伊尹又把太甲迎接回王都,还政于他。太甲重新执政之后,一改前非,继承汤的传统,以德治民,商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对于这件事情,战国时的《竹书纪年》有着不同的记载,说是伊尹将太甲放逐到桐宫,篡夺了政权,自立为王。太甲后来找机会从桐宫逃了出来,杀掉伊尹,才恢复了王位。但是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在后世商王的祭祀中,伊尹的地位很高,祭典也非常隆重,所以伊尹篡夺王位并被太甲所杀的记载恐怕并不可信。
太甲死后,他的儿子沃丁继位。沃丁之后,商历经太庚、小甲、雍己几代,商的统治一度衰弱,诸侯都不来朝贡。雍己死后,他的弟弟太戊继位。太戊在位时有两个得力的辅佐大臣,一位叫伊陟,一位叫巫咸。这两个人齐心帮助太戊治理国家,商王朝的统治得以加强,诸侯又重新前来朝见,出现了自成汤以来最好的局面。太戊被商人尊为中宗。太戊死后,他的儿子仲丁继位。仲丁之后的几代,直到盘庚之前,由于王位继承顺序的混乱和内部权力的争夺,商王朝又进入了一个中衰的时期。这段时期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王都的迁徙十分频繁。所谓“商人屡迁,前八后五”[1]。“前八”指的是商汤建国之前商族的8次迁徙;“后五”就是指商汤建国后的5次迁都。为什么商建国之后仍要频繁地迁都呢,而且这5次迁都全部集中于仲丁到盘庚期间呢。有学者从避开水患或者农业生产用尽地力的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但这些原因导致的迁都在任何时期都会发生,而不必集中在这几代商王在位之时。所以,想要找到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该考察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仲丁之后,商朝王位的继承比较混乱,传弟与传子的情况交替出现,并没有固定的规律。现在已经很难知晓当时的具体情形,但可以想见王室内部的权力争夺应该是相当激烈的。这样的内部斗争,必然会削弱商王朝的统治,并且降低商王朝对诸方国的控制力,导致诸侯或离或叛。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统治者必然想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善这样的处境,迁都就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就内部而言,一些王室贵族在旧王都具有相当的势力与财富,任其膨胀必然造成本就不稳定的王权进一步削弱甚至易手。从外部而言,寻找更加有利于增强对诸方国的控制力和扩大商王朝统治区域的新王都,也是势在必行的。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原因,都可以发现这几代商王不断迁都应该是和政治上的考虑分不开的。到了祖丁的儿子盘庚继位的时候,他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所以盘庚想带领商人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迁都之前曾对臣民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他的训话之辞也被史官记录下来,虽经过后人的修饰,但大体保留了当日的实情。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尚书·盘庚》篇。从《盘庚》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他最初的迁都计划,臣民并不十分接受,所以他只能利用商人敬畏祖先、迷信鬼神的传统。在训词中处处威吓臣民,特别是对一些贵族提出指责和警告,说如果反对迁都,将受到先王的惩罚。直到盘庚率领商人迁殷之后,他发现仍有些贵族在煽惑人心,所以特别召集他们来训话,要求贵族们忠实地传达他的政令,否则将来受到责罚,后悔也来不及。盘庚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殷建立了新的都城,扭转了商王朝逐渐衰弱的颓势,使国家走上了复兴之路。在商代的历史上,盘庚将都城由奄迁到殷是一个转折点。他为商找到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定都地点,自盘庚之后的200多年,商王朝再也没有迁徙过都城。
盘庚去世之后,他的弟弟小辛、小乙相继为王,直到小乙的儿子武丁继位,商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发展到了鼎盛的阶段,史称“武丁中兴”。传说在武丁少年时期,父亲小乙便将他派到王都以外的地方去体验观察,让他有机会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稼穑的艰辛。武丁在这期间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学习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小乙死后,武丁正式继承了王位。按照古代的传统,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3年,所以武丁遵守古制,在3年丧期内保持沉默,没有过问具体的政事,而是交给大臣们去处理,自己只是暗自观察思考。待到守孝期满,武丁正式接管政事,首先便提拔了一个隐居在民间叫说的贤人。说是在傅险的工地上被发现的,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傅说。武丁宣称傅说是他在梦中遇到的贤人,并委以重任,任他为相。傅说虽然出身低微,但是很有才干,他努力辅助武丁治理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政绩。有一次武丁祭祀先祖成汤,一只野鸡飞来落在鼎耳上鸣叫,武丁为此惊惧不安,以为是先祖成汤不满意而降下妖孽。祖己说:“大王不必担忧,先把政事办好。只要大王勤于修德,多做为国为民的事,继续按常规祭祀,就会免除不祥的灾祸。”武丁听了祖己的劝谏,修行德政,全国上下都很高兴,殷朝的国势复兴起来。武丁在位期间,对内修政行德,臣民没有怨言,商朝的政治十分稳定。在对外方面,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动员众多的武装力量对周边不服从的方国和氏族发动了一系列的征伐。商王朝的统治并不是后世王朝的大一统,而是处在一个方国林立的状态。商是其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方国,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其他方国都臣服于商。各个方国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方国时叛时服,对于那些构成威胁的势力,商王朝采取的办法就是征伐。从卜辞的记载看,武丁这段时期的战争非常之多,连他的妻子妇好都时常带领大量的军队为他去打仗,可见其激烈与频繁的程度。武丁时期基本征服或消灭了这些方国,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将他们的土地纳入了商的统治范围,扩大了商的疆域。武丁还将王室贵族分封到这些地方去戍守,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减少了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武丁在位时间很长,他使商王朝的统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被商的后人尊为高宗。
武丁在历史上以武功卓越而著称,他对四方的征伐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武丁有3个儿子,祖己、祖庚和祖甲。武丁死后,他的2个儿子祖庚、祖甲相继为王。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祖己死得早,并没有继承王位,但是从卜辞的祭祀谱系来看,祖己和其他先王有着同样的地位,所以他是否曾被立为商王仍存在疑问。武丁最初立祖庚为继承人,但因为宠爱祖甲又想改立祖甲。可能是由于很多人反对这样的做法,祖甲也暂时不准备同哥哥争夺王位,便离开王都,像他的父亲武丁年少时一样到民间去生活了一段时间。武丁死后,祖庚继位,没过多少年,祖庚也死了,祖甲才继承了王位。因武丁统治有方,祖甲刚继位时可以说是商王朝最为兴旺的时期,但是这鼎盛的背后也隐藏着走向衰败的因素。大规模频繁的战争虽然带来了大量的土地和战利品,但也造成了国力的大大损耗和族众的家破人亡。在祖甲统治的后期,国家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人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祖甲担心失去民心,动摇统治根基,便下令将成汤制定的刑法《汤刑》重新修改颁布施行,限制贵族过度压榨民众。但是这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使得贵族对他滋生不满,与他离心离德,进一步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至此,商王朝虽然总体来说还处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没有出现大的混乱,但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渐渐衰落了。
祖甲死后,他的儿子廪辛继承了王位,但不久禀辛就死了,他的弟弟康丁继位。康丁,根据卜辞的记载,一般称作康丁或康祖丁,传世文献中作“庚丁”,应为字形相近而讹。康丁是商代最后一位采取兄终弟及继承方式继位的商王,从他之后,商代所实行的均为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往实行的儿子和兄弟均可继位的继承法就此成为历史。祖甲之后的诸位商王,从小就生长在深宫里,不知稼穑之艰难与人民之劳苦,只知贪图享乐。那一时期就有着大量的田猎卜辞。田猎是商王重要的游乐活动,有时也兼有军事演习和开发土地的性质。康丁死后,他的儿子武乙继位。武乙酷爱田猎,还常常亲自或命令手下去征伐西部不服从商王朝统治的方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他相信只有武力才能稳固统治,而对传统的鬼神产生了怀疑,并对史官借助占卜来干涉他的行为深为不满。于是他将大量的占卜改由自己执行,罢弃贞人不用。为了加强王权,他还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称其作天神,跟它赌博比输赢。别人告诉他,木偶不会赌博,他就让旁人替木偶赌。别人不敢忤逆他,只能步步退让,一输再输。武乙便说,既然是天神,为什么还会输呢,可见天神无用,便将木偶的衣服剥去,痛打一顿。还有一次,武乙制作了一个皮质的囊袋,里面盛满血,挂在空中射它,说这是射天。他将口袋射破,血水流出,就说天也被我射得流血了。从此以后,旁人更不敢干预他的行为。武乙外出打猎非常频繁,有一次走到黄河和渭河之间,忽然雷雨交加,他还没来得及避雨,就被雷电击中身亡。虽然这只是一个意外,但恰好被其他人当作武乙触怒天神而遭到天谴的典型例子来大肆宣传。其实,武乙在迷信风气非常深厚的商朝统治者中,算是一个异类。他藐视并打破神权,以达到加强王权的目的,可以说是想要有所作为的一位商王。
此时,西方的周族已经慢慢发展了起来。周是臣服于商的一个方国,听从商王的调遣,向商王朝进贡,并且要帮助商去征伐西方不服从统治的其他方国。周人的始祖弃曾协助大禹治水,原本是夏的农官后稷,擅长农业生产。周最初封在邰地,后来到公刘做首领的时候,迁到了豳地,并逐渐进入建立国家的阶段。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古公亶父为了避开戎狄的侵扰,将周族迁到了岐山周原。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幼子叫季历。季历娶妻太任,生子姬昌,姬昌从小聪慧,深得古公亶父的喜爱,便有意传位给季历。太伯和仲雍见此情形,便离开岐山,到吴地开辟新的国家,想成全季历继承王位。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季历利用周原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同周边的方国搞好关系,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武乙对季历授予征伐大权,季历常常为商讨伐其他不听号令的方国,商王也常常赏赐季历,商周之间此时处于一个关系融洽的时期。
武乙死后,他的儿子文丁继位。季历还是勤勤恳恳地为商王效命,积极为商行攻伐之事,时常献捷于商王。文丁十分高兴,便封季历为牧师,掌管商王朝西部地区的征伐。但随着周的势力越来越大,又有向东发展的趋势,文丁开始对季历有所猜忌提防。等到季历再次献捷的时候,文丁表面上装出很高兴的样子,给予季历丰厚的奖赏。可是当季历要回周的时候文丁却将他抓了起来,最后季历死在了商都。这为商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商周关系在此时开始发生变化。季历死后,儿子姬昌继位,为了替父报仇,暗地里做了积极的准备。不久,文丁病死,他的儿子帝乙继位。帝乙时期,不但面临着西边虎视眈眈想要报仇的周族的威胁,东边人方等国也趁商周交恶之际,举众叛商。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帝乙试图缓和商、周之间的紧张关系,便派人向周表示歉意,并采取和亲的方法,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姬昌为妻。姬昌虽然想要报仇,但考虑到此时周的实力尚不足以打败商,便答应了帝乙的条件。帝乙很高兴,封姬昌为西伯,筹办了很多陪嫁的礼物,派卫队护送妹妹到周地成亲,《诗经·大雅·大明》便记述了此次婚事的情况。由于这次联姻,商周恶化的关系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姬昌虽然接受了帝乙的册封,继续掌握对西部的征伐大权,但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叛商的戎狄进行大肆地战争,而是更多地进行笼络收买,以保存实力。帝乙安抚了周之后,便整顿人马,亲自率领军队去讨伐东边的人方,卜辞中对此有着大量的记载。虽然帝乙打败了人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夷的方国仍然时服时叛,成为商王朝末期一个始终去除不掉的隐患。这对商统治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帝乙病死之后,他的儿子帝辛继位,是最后一位商王。帝辛是帝乙的幼子,但因为是王后所生,所以是嫡子。帝乙的长子叫微子启,是庶子,因为其母地位低贱,所以不能继承帝位。帝乙曾想传位于启,但遭到了反对。人们认为这是嫡庶不分,看来王位继承中的嫡庶观念在商末已经形成。帝辛名受,又被称为纣王。纣王天资聪颖,多才多艺,身材魁梧,行动敏捷,而且力大无比,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他能言善辩,又自以为是,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不听臣下们的劝谏。他嗜好饮酒,**作乐,嫌商都玩的地方太少,就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修建了新的别都;又在邯郸、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修建了离宫别馆供他玩乐。纣王喜爱美女,尤其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为了讨妲己的欢心,他让乐师涓制作了新的乐曲取代听烦了的传统音乐,终日歌舞。他加重赋税,大肆搜刮,把鹿台钱库的钱和粮仓的粮食都装得满满的。他扩建了沙丘的园林楼台,多方搜集珍禽异兽和奇珍异玩,饲养在沙丘的苑囿里,形成天然动物园。他还用酒当作池水,把肉悬挂在树林里,让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嬉戏,通宵达旦地饮酒寻欢。
由于纣王荒**无度,所以百姓们怨恨他,不少诸侯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又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凡是敢劝谏反对他的,就把人绑在下面点燃炭火的铜柱上,将人活活烙死。纣王在位时,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被纣王看中了,纣王把她选入宫中,但她不喜妲己的行为,也不愿同他们一起寻欢作乐,因触怒纣王而被杀。纣王还迁怒于她的父亲,对九侯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实在看不过去,为此进谏,并与纣王争辩了几句,结果鄂侯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知二人的死讯,暗暗叹息,不巧被纣王的心腹佞臣崇侯虎听见,向纣王告发,纣王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西伯的大臣闳夭等人,想办法找来了美女、珍宝和名马献给纣。纣王看到那么多礼物十分高兴,说仅仅美女一样就足够放了姬昌了,更何况那么多呢,于是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王献出洛水[2]以西的土地,请求废除炮格的酷刑。纣王答应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让他继续担任西伯,即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纣王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商朝的臣民感到寒心。纣王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
姬昌回国之后,推行善政,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很多诸侯背叛了纣王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甚至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纣王却众叛亲离,商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纣王的叔父比干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着急,便多次劝说纣王,纣王不听。姬昌为了试探商朝的国力便出兵攻打饥国(也称耆国、黎国,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并消灭了它。纣王的大臣祖伊认为这是周灭商计划的开始,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王那里说:“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商人的运数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可是纣王却若无其事地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老天爷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祖伊回去后说:“纣王已经无法规劝了!”西伯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武王率军东征,**,到达孟津时,与武王会师的诸侯有800国。他们都说:“是讨伐纣王的时候了!”但是周武王的这次出兵只是一次演习,他要等待更为有利的时机,为正式灭商做准备。演习结束之后周武王就班师回国了。
纣王对周的行动仍然没有引起警惕,反而更加**,毫无止息。他的哥哥微子启多次劝谏,毫无作用,微子启就和太师、少师商量,为了躲避商将要灭亡的灾祸而逃离了商。另一贵族箕子见此情形,怕多说话招来横祸,就装疯卖傻,和奴隶们混在一起,结果还是被纣囚禁了起来。比干得知微子启逃走,箕子装疯被囚的消息,心里十分感慨。但他认为作为臣子就应该对国君错误的行为极力劝谏,甚至不惜以身殉职,于是就又到纣王那里去劝说。纣王十分恼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不知道你的心是怎么样的?”于是便残忍地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看个究竟。比干惨死的消息震惊了商王朝内外,眼看着帝辛统治的暴虐无道已经无可挽回,商的太师、少师也带着宗庙的各种祭器和乐器,纷纷匆忙投奔了周。周武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就决定率领诸侯讨伐纣王。两军在商郊牧野展开战斗,纣王的军队由大量临时抽调的奴隶充任,没有斗志,而且准备不足,武王很快打败了商的军队。纣王见大势已去,就仓皇逃进内城,登上鹿台,穿好衣服,将他多年收集的珍奇宝玉堆在身边,命人焚烧鹿台,自己跳到火里,结束了生命。周武王向诸侯宣布了胜利,并举办隆重的祭祀昭告四方,周人取代了商人得到天命,治理天下,商王朝从此灭亡。
以上是史书对于商纣的记载,不过如果结合卜辞资料重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帝辛继位之时,商王朝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特别是武丁中兴之后,虽然四处征伐不断,但商的统治基本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发展的时期。帝辛继其父帝乙之业,为了进一步巩固商王朝的统治,继续对一些不服从的方国,尤其是东方的方国进行征讨。这在卜辞中有很多的反映。由此可见,帝辛也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但也正因为他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征伐东夷的事情上,虽然他在征伐东夷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却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要驻重兵于东方以防东夷再次叛乱。这就导致商都空虚,被周人乘势抓住机会一举攻破。而纣王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必然招致后人的骂名,从而变得脸谱化了。关于纣王与夏代亡国之君桀的罪行,史书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就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周人为自己伐纣的正当性辩护,自然会制造很多舆论夸大渲染他的残暴,帝辛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很多本来并不属于他的罪行。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曾说过:“纣王的恶行远没有后人所说的那么严重,但因为他是亡国之君,处在这样地位的人,各种罪恶就慢慢附会增加到他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