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传播与文化影响分析——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
俞虹
文化传播有着多种途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成为一种世界语,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起着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走进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以接近更多的不同语言、信仰、肤色的人,是获得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最佳传播方式之一。
如何认识纪录片的传播特征?了解跨文化传播有哪些特殊性?又怎样知行合一,落实在实践中获得传播与影响?这些将是本话题的聚焦点。
一、纪录片传播与审美特征认知
1.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内容选择与记录表达的影像节目方式;
2.纪录片作为视听媒介具有丰富的视觉呈现和音响表现力;
3.纪录片具有题材的广泛性与内涵的深刻性;
4.纪录片的直观性、可感性、丰富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观看接受者消除语言障碍;
5.纪录片传播与收视的便捷性,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凸显了。
总之,最大限度的还原生活接近现实是人类艺术的创造重要原始动力,而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原本就要求尽可能地接近生活本身。因此,重视对象世界的原生态与主体真实性的选择,应是所有纪录片创作者的本质追求,也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同我们都知道的任何媒体表达都存在着真实的局限性、主观的必然性、客观的有限性。因为只要选择内容、时机、角度、景别、细节等就存在主观性,纪录片也不例外。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行走在真实性的河水旁,努力不湿鞋,又要适度使用搬演、情景再现以还原事实、史实,坚守着真实记录,因为“电影眼睛可以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电视纪录片只能纪录生活”(狄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1934年)。
二、跨文化传播的特殊性
1.差异性——制度、文化、宗教、习俗、价值观、审美取向等;
2.障碍性——语言、空间、陌生等所直接构成的壁垒;
3.排斥性——固有认知、成见、误读等所形成的闭环状态与效应。
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必然在方方面面存在着差异,语言不同,政治、文化、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既可能是群体的差异,也可能是个体的不同。从传播的动态社会影响理论的角度认识,构成人与人相遇、相识并形成相互交流的区域即社会空间是影响传播的有形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相互认识、认同的人容易形成共同群体,反之,与这个空间距离越远,影响越弱,越难形成有效传播。
因此,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形成积极文化影响。第一,作为世界语的纪录片,有可能最大限度消除语言障碍;最多渠道实现广度传播;第二,作为真实呈现的纪录片,渗透着主体意识的表达,是有可能直接感染与影响受众的传播形式;第三,作为文化载体的纪录片,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承载力的形式表现力。这些无疑是直面差异、淡化障碍、减少对立情绪的非常重要的抓手。
三、案例分析:《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
1.谁来拍?为谁拍?——纪录片国际传播合作拍摄的创新尝试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称《中国3》,英文名Tales from Modern China),是一部不仅拍给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更希望这是一部能让更多世界人民看到的讲述今日之中国的片子。因此和谁拍?拍什么?怎么拍?如何传播都是新问题。了解认识这些问题对解答今天的主题很有益。
该片是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投资,与英国雄狮影视合作拍摄的6集大型纪录片,于2017年6月3日—7月8日,在江苏卫视、BBC世界新闻频道(BBC World News)同步同版全球首播。其第一季36集于2014年9月开播;第二季15集于2015年年底播出。第三季开拓性地进行了省级台纪录片创作的国际合作拍摄模式的探索,试图以全新的国际化的创作模式向全球观众讲述你所不知道的中国。
2.拍什么?怎么拍?——题材的选择与制作过程就是纪录片走向世界的开始
题材选择: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当下性、鲜活性、生动性,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的中国故事,如旗袍的故事。旗袍的历史、审美与当下年轻设计师创作及生活,增加了时尚的、现代的意味,表达今天年轻人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意在向西方主流观众展现当代中国人积极进取精神面貌与温馨美好的生活状态。(视频片段)
表达方式:用中英双方主持人,让外国人以他们的视角去探寻采访,增加代入感、真实性和可信度;(视频片段)语态表达、解说词,注意西方观众的习惯与接受,与外籍编导反复打磨,让表达更轻松自然。
结构上每集都进行了明显的段落切割,既便于理解接受也为网络碎片式传播打下基础。注重技术指标,镜头语言讲究。假若与第一季比较一下,差别还是挺大的。
3.怎样传播?效果如何?——拓展传播渠道,真正走出国门同步同版播出
在播出平台上,国内:在江苏卫视首播,江苏广电荔枝新闻也在线同步直播。国外:实现了在BBC世界新闻频道同步同版播出,让更多西方主流观众了解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实现国际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把有限的传播,向最大化的无限进发,让传播效果更有力、更有效。
总之,《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真正从节目制作和播出渠道的实践上,为国际文化传播尽可能实现传播的最大化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做出了积极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