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宫廷演剧——面向国际的中国文化名片

池浚

我从习近平主席夫妇与特朗普总统夫妇在故宫畅音阁听戏谈起。2017年11月8日下午,在秋日和煦的阳光中,紫禁城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故宫迎接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他们所到的这几个地方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在我们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所在地宝蕴楼茶叙,又在我们宫廷戏曲的代表性场所畅音阁大戏楼欣赏京剧表演,还参观了我们故宫研究院研究室隔壁的故宫文物医院。

特朗普总统携夫人首次访华刚下飞机,习近平主席夫妇就在故宫畅音阁招待特朗普夫妇听戏。两国元首夫妇共同观看了彰显民族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少儿戏曲《梨园春苗》;武打热闹精彩、孙悟空形象家喻户晓的《美猴王》;扮相华贵、唱腔身段优美、梅兰芳先生曾在1930年访美时演出过《贵妃醉酒》三个精彩的京剧节目。演出结束后,两国元首夫妇同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合影。这张合影后来一度成了特朗普推特的封面。

两国元首听戏的故宫畅音阁有何玄妙

清宫廷演戏的场所,是民间戏台无法媲美的,其规模、结构都属国之上乘。宫廷花费大量金钱建造诸多三层大戏台,三层大戏台场面之大,上场人数之多,非民间舞台可比。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正是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演出的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畅音阁位于故宫养心殿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今天看到的畅音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先后进行过修缮,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座戏台,也是清代乾隆时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层大戏台。

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宗教和神怪戏中才用。

寿台上面有一层隔板,隔板上叫作仙楼,常常是仙人的通道。从仙楼到寿台,有四座木阶梯,叫作搭垛。寿台天花板上有三个天井,用来施放火彩、升降道具等,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寿台台板有五个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板盖着,盖板可开合,通后台,实际是地下室。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

凡属于群仙神道添筹锡禧,所谓九九大庆这类宗教内容的戏,是使用三层台以及天井、地井最多的戏。《宝塔庄严》里,福台、禄台、寿台、仙楼、天井、地井都有活动,从井中用铁轮绞起五座宝塔,场景极为壮观。《地涌金莲》井中出五朵大莲花,内坐大佛五尊。《昇平宝筏》的戊第十四出“法侣遭魔堕深堑”。

清代宫廷戏曲外交

中国外交历来有个悠久传统,即向外国使节展现戏曲盛典,使之震撼于中国文化之卓越和中华皇帝之德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夏天,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特使马嘎尔尼率领庞大的使团,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进入中国。

乾隆皇帝在热河接见了马嘎尔尼,并在自己83岁生日“万寿节”庆典期间请他在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看戏。马嘎尔尼在日记中描写他所看到的戏:“先由大地氏出所藏宝物示众,其中有龙、有象、有虎、有鹰、有鸵鸟,均属动物;有橡树、有松树,以及一切奇花异草,均属植物。大地氏夸富未已,海洋氏已尽出其宝藏,除船只、岩石、蛤蚧、珊瑚等常见之物外,有鲸鱼、有海狗、有鳄鱼,以及无数奇形之海怪。均系优伶所扮,举动神情,颇能酷肖。”他其实没看懂戏的内容,认为这是一出关于大地与海洋联姻的戏。可这到底是一出什么戏呢?

这是一出名为《四海昇平》的内廷承应戏,借文昌帝君之口叙说暎咭唎仰慕中华,从海路经历数月,从万里之外赴大清朝贺,因得到圣天子的洪福庇佑,胜利到达。众星神前来越海降伏海妖水怪,肃清海道,于是四海昇平。马嘎尔尼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出戏专门为他们改编过,其中传达了许多与他们的访问直接有关的信息。

戏开场便说英吉利来朝贡,路途比越南更遥远:“故有暎咭唎国,仰慕皇仁,专心朝贡。其国较之越裳,远隔数倍。或行数载,难抵中华。此番朝贡,自新正月启舶登程,六月已抵京畿矣。”马嘎尔尼一行确实远渡重洋,于7月24日(阴历六月)到达天津大沽口。马嘎尔尼希望热河的庆典结束后能回到北京,留在中国继续谈判。但戏中借文昌君之口说出:“暎咭唎国贡使等,进表赐宴毕,不日赏赉遣还。”早已在计划中安排他们回到北京后,必须立即离开中国。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清王朝还是英吉利,1793年这次清英之间最重要的早期交往,都算不上是一次成功的外交。采取闭关政策的清王朝浑然不知,世界早已日新月异,“四海”早已不再“昇平”了。

到了光绪年间,有一次慈禧太后请英国公使听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戏。谭鑫培唱了一出《乌盆记》,慈禧问公使听懂了没有,公使说戏词没听明白,但从他悲切苍凉的唱腔中,感觉到“一个幽灵在哭泣”。《乌盆记》中的刘世昌,恰为一个鬼魂在哭诉冤情,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使意味直达异邦人之心,可见戏曲表现力、传播力之一斑。

往事不要再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跨越两百多年的今昔完全没有可比性,这里只是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戏曲艺术来招待外宾的传统习惯。

近代至今戏曲文化国际传播的历程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进程中,京剧曾扮演了先驱角色。著名南派武生演员张桂轩是最早把京剧传播到国外的艺术家之一。早在1893年(光绪十九年),20岁的张桂轩应旅日华侨的邀请,随一个皮黄、梆子两下锅的戏班赴日本演出。在日本的长崎、大阪、东京、神户等地演出了3年多。随后他们又辗转到朝鲜汉城,俄国海参崴、伯力、双城子及西伯利亚等地演出,演出剧目主要为神话戏和“八大拿”一类武戏。

民国时期,是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一段蓬勃发展时期。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虽不是最早把京剧带出国门的人,却是中国向外国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之一,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人。一生曾应邀出访十余次,先后访问过日本、美国、苏联、英国、德国、意大利、埃及、印度、朝鲜等国。走出国门后,传播中国文化的理念逐渐从自发变成了自觉。他把中国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京剧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梅兰芳向世界传播京剧的同时,程砚秋带着探索京剧改革道路、了解西方戏剧状况的使命,自筹资金考察欧洲,用另一种形式让京剧和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从1932年至1933年,历时14个多月,先后途经苏联的莫斯科,法国的巴黎、里昂、尼斯,德国的柏林,瑞士的日内瓦,意大利的米兰、罗马。程砚秋考察的范围极为广泛,大凡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灯光、舞台美术、艺术教育、剧院管理、剧场建筑等,无不涉及。搜集剧本两千余种,图片五千多张,有关书籍七八百种。大至文艺思潮,小到具体技术,尽在关注范围之内,“对东西方戏剧的化妆术、发音术、动作术、表情术的异同点,做了一个比较的观察”。回国领导“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摈除科班封建式的教育体制。在法国尼斯召开的国际新教育会议上,以中国代表的身份,作了《中国戏曲与和平运动》的专题发言。此发言全文由世界编译馆排印成册。回国后撰文发表《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主张借鉴吸收西方的艺术,提出有关的19个问题,其中对导演、表演、音乐、舞美作了重点阐述。时过70余年,重读该报告仍感到思想超前,所提的问题至今仍须努力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依然继续承担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外交繁荣的局面,陆续与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数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股“建交之风”也从政治领域吹到了文化领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1951年,张云溪、张春华等七人参加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三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京剧《三岔口》《武松打虎》《水帘洞》《红桃山》四出武戏,这也是京剧首次以国家名义被派往国外演出。中国京剧院从1955年建院之初梅兰芳、李少春、叶盛兰、杜近芳等率团或随团访问西欧、日本起,一直担负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先后出访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从各院团自1955年至近年来出国交流演出的剧目来看,中国京剧的经典剧目,如《闹天宫》《闹龙宫》《闹地府》《秋江》《小放牛》《拾玉镯》《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春郊试马》《虹桥赠珠》《杨门女将》《白蛇传》《野猪林》《雁**山》等也都纷纷登上了国际舞台。这一时期,京剧主要是作为文化外交手段,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新一代京剧艺术家的足迹开始遍布世界各地。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著名京剧团体和一些地方京剧院团也相继加入海外传播的行列。1989年3月4日,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演员同台首演大型神话剧《龙王》,14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近30年来,京剧也慢慢从最初外国观众眼中的“非主流”开始进入主流视野中。

进入21世纪,京剧“走出去”呈现出一种更自觉、更多渠道的态势。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国家公派出访任务,如参加在国外举办的文化年、文化节活动等;二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代理与国外演出机构进行合作;三是由剧院直接与境外演出机构洽谈的商业性演出,甚至采取“政府、文化机构、企业、媒体”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

2010年6月,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日本歌舞伎名家坂东玉三郎和日本能乐大师关根祥六领衔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世博中日戏剧大师汇演”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剧目包括坂东玉三郎主演的中文版歌舞伎《杨贵妃》,梅葆玖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关根祥六主演的能乐《杨贵妃》等。歌舞伎、京剧、能乐同台共演《杨贵妃》,以中日合作传统戏剧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亚洲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从中既可直观中日思维方式及审美习惯的异同,也显现出东方戏剧艺术交流的丰富成果。

2014年梅兰芳诞辰双甲子——120周年之际,北京京剧院组织了名为“双甲之约”的巡演活动,沿着梅兰芳的足迹,重走梅兰芳之路,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海外巡演,连接起历史与未来之间跨越百年的桥梁,与梅兰芳当年的盛况遥相呼应。

当代宫廷戏曲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在现今的“全媒体时代”和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要讲好“中国故事”。戏曲作为立体的国学,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呈现的是中国美,表达的是中国心,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把戏曲作为一扇门,推开门就能通向中国文化,步入中华文明的殿堂。戏曲的传播已不停留在戏曲艺术本身的文化特色上,而是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戏曲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不少外国友人正是透过对戏曲的认识,读懂中华民族的精神,寻到中国韵味之根,从而爱上中国。

故宫戏曲文物的文化价值先于文献价值,其作为戏曲文化组成部分的价值先于文物个体价值。保存下了“物质”的戏曲文物,并不等于完全传承了“非物质”的戏曲文化。如果我们单单以“物”的眼光看待故宫戏曲文物,就忽略了它们更为主要的价值。就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戏曲这类文化遗产之所以是“非物质”的,就是由于它无法仅仅通过物化的剧本、服装道具等形态保存。所有物化的文献、文物,原本是活态的戏曲演出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首先还原它们最初的基本属性,才能谈到对它们的本质研究。那些需要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非物质”的手法与心法,才是戏曲魅力的核心内涵。否则,即使有再多的文物存世,也不能算是一种仍然存活的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眼中,故宫的一切都是有故事和生命的,故宫不是沉睡的古老建筑,而是一个鲜活跳动着的生命体。原本就以立体、形象、活态、互动见长的宫廷戏曲演出,是帝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内外人士非常关心和关注的领域。激活历史生命力,盘活宫廷剧目,恢复活态演出,日本宫廷雅乐、西安仿唐乐舞及北海仿膳的成功已经给出了鲜活的范例。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出去”。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说:“我们将逐步在畅音阁恢复宫廷戏曲剧目演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把观众更多的视线引导到舞台上,通过演员穿着和使用各类宫廷式样的戏曲文物复制品,让通常陈列在展柜里的文物动起来。让各种机关在戏曲演出中使用上,实现动态的宫廷原状展览。让戏曲文物蕴含的文化价值复活,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为形象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使其能够“活在当下”。

(作者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