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障碍案例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小高,男,某高校一年级理科学生,少数民族,比同级学生年长,来自南方,从小在农村长大,个子不高,身体瘦弱,眉目清秀,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在某高校上过一年预科,本科考入同市另一所高校。

该生在开学当日转成了免费师范生,不到一周便开始后悔,独自一人跑到招生办想退协议。经过和他多次谈话,我发现上免费师范生并不是本人意愿,只是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才签了协议,但是签了协议之后发现失去了学习动力,不想努力、拼搏,所以一周后提出了放弃免费师范生身份转为普通学生的要求。我与小高沟通后,他的情绪相对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交谈,我了解了该生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背景。在学习上,该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理想、有抱负,上预科后有一些不适应,一时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在生活上,该生当时就读的预科学校的舍友均是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非常不同。小高与其中一位同学的生活习惯非常不合,小高多次试图改变这位同学。考入大学之后,小高所在宿舍也有一位来自同一地方的同学,鉴于之前他与同学相处时出现过矛盾,小高对这位同学心存戒备,同样试图改变同学的生活习惯,并因此夜不能寐,不思茶饭,但这位同学丝毫没有意识到小高在心理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诱发他精神崩溃的导火索。

辅导员能够关注到这些基本信息,非常有利于了解学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这些信息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做决策比较仓促,表明该生容易受外界影响。

辅导员通过深入交流,全面搜集信息,有助于了解学生。

不同民族的同学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以及一些偏见往往会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或个别同学适应困难。

有一天,我收到了小高的短信,说想聊一下。我听他诉说完事情的经过,意识到小高已无法用正常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而是走进了一个思维怪圈。我一边试探,一边劝导,慢慢帮他走出怪圈。逐渐地,小高的情绪平静下来。小高也表示,通过这样一番谈话,感觉轻松了很多,并答应我先好好学习,尽量少想这些困扰他的问题。此次谈话结束后,我一直通过短信跟小高交流近况,小高一直表示没有问题。直到一天晚十点,小高突然发来短信,我意识到事情紧迫马上约他到办公室见面,小高说自己不想活了,主要原因还是不能和那位同学生活在一起。小高这段时间一直想要改变同学的习惯,他认为这位同学非常自私。由于小高不断地想这个问题,结果英语考级未通过,专业课也不及格,最终不能按时毕业。以上种种挫折让小高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本来小高已经买好了火车票,准备回家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希望走前能跟我见一面,所以给我发了短信。我此刻已经意识到小高的问题不是通过沟通、疏导就能解决的,也许已经发展为更严重的精神疾病。我随后与小高的舅舅通了电话,说明了他的现状。小高的舅舅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配合我共同与小高沟通,并说服小高第二天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第二天,我陪同小高去了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交流,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认为小高有自杀倾向,建议将小高送往医院就诊。在医院经过诊断,医生确认小高需要住院治疗。当天晚上小高就住进了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我一直同小高的父母和舍友保持联系,确保小高不出现意外,并要求小高家人尽快赶到。第二天,小高的父亲赶到。小高的父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心理障碍。经过医生全方位会诊,小高被确诊为患有适应性障碍,父亲才接受了现实。经过一星期住院治疗,小高出院,由其父带回家休息。经过调整心态,小高回校后降到下一年级学习。目前各方面状况良好。

辅导员在与学生多次谈话、做思想工作但未能解决问题时,敏感地觉察到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二、问题分析

(一)家庭原因

小高来自偏远地区,是少数民族,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他的生活环境和受到的家庭影响,乃至接受的教育都跟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异。他明白,要想改变现状,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读书,考取好的大学,才能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生活。小高自小努力上进,学习认真刻苦。对外界的认识、体验较少导致他做任何事情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父母希望小高努力读书,不会让他做过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小高从小受到较多照顾,不懂父母的艰辛,认为这是应该的。他的所有想法在父母那里都得到支持,更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挫折。

(二)个人原因

1.目标迷失

高中时期,小高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当目标完成后,小高就失去了动力,一时找不到新的目标。再加上进入新的环境,比较迷茫,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如改变他人的生活习惯等。因此,改变他人习惯就成了自己的目标,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情,达不成目标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导致小高产生了极端的想法。

2.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和适应性障碍要区别对待。新生环境适应问题是普遍的发展性问题,通过团体活动、个别指导等能够解决,而适应性障碍则需要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小高被诊断为患有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问题。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或灾民中。这说明小高对大学的环境适应出现了问题,如找不到目标、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等,再加上小高在读预科时与少数民族同学住同一间宿舍,更加剧了其环境适应问题的严重性。

3.性格偏执

从小高与人相处和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上能看出他性格偏执、心理脆弱。这种性格往往使人纠结在一个问题上不能自拔,直到能解决为止。当不能解决时,这种失败感往往使学生不能正常思考而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如轻生。

三、处理策略与过程

第一,对学生反复更改自己决定的情况,辅导员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状况和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对小高而言,反复更改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家庭背景:一方面,因为生长在偏远山区,父母给他灌输的都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便能出人头地”的思想,小高的生活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任务就是上学、读书,接触外界的机会少,参加的集体活动也不多,导致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规划人生时往往被动地听从长辈的意见;另一方面,家长的溺爱使小高比较自私,这一类型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并不少见。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班会和小活动为学生带去正能量,让学生能尽快融入集体生活,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合理地规划人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利用班干部和宿舍长的管理网络,出现问题后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在本案例中,对小高成为免费师范生后又提出转为普通学生的情况,我为他解读了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最终,小高确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也尊重他的决定。

第二,对学生试图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强加于他人的情况,辅导员要做的是给予关注并进行沟通和引导。小高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周围大部分是和自己民族相同、生活习惯相似的人。来到预科学校后,小高接触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均不同,他从心理上难以接受,逐渐产生想要说服、改变他人的想法。特别是有一位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与小高非常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小高多次试图改变这位同学的生活习惯。由于预科学校没有对其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帮助,使之留下心理阴影,对未来感到迷茫。开学初的转专业过程增加了他对大学的排斥和困惑。不久,我收到了小高的短信并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对小高进行深入的心理劝导。一方面,通过试探来了解小高内心的真正想法,稳定他的情绪,让他能放松紧张的心情;另一方面,引导他走出思维的怪圈,让他用客观、理性的方法来看待同学间的摩擦。为了减轻他的困扰和心理负担,我鼓励他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去,尽量少想这些困扰他的问题。此后,我通过短信密切关注小高的思想动态,不断安抚他的情绪,激发他的学习动力。当再次接到小高的短信后,事情已十分紧迫,简单的短信沟通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迅速约小高到办公室面谈。小高表达了轻生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他仍固执于改变舍友的习惯,导致英语和专业课未及格,在无颜面对父母的同时把责任推卸到同学身上,然而他又不能改变同学的生活,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处理矛盾。小高愿意在走前跟我见一面,说明之前双方的沟通是有一定效果的,他对我是信任的。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小高可能已发展成精神疾病。我的策略是温和地安抚他的情绪,同时迅速联系他的家人、心理咨询中心、医院等,使小高及家人同意到医院治疗。通过治疗,小高能够继续完成学业,融入社会,正常地生活。

辅导员对学生持续不断的关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愿意敞开心扉。

辅导员有这样的意识非常好,当发现通过简单的劝说已经无效时,问题就可能已经超出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有自杀倾向时,要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调动家长、院系、咨询中心和医院力量,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总之,这个案例的处理过程体现了辅导员要从学生日常行为中敏锐觉察到学生异常状况的重要性。首先,小高开学之初反复更改决定的行为让我察觉到该生需要特别关注,然后在开学之后与他保持密切互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获得学生的信任,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习惯性地找辅导员倾诉和寻求解决办法。同时,一定要找到舍友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若有特殊情况,需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其次,在学生主动发信息表示自己有困难时,辅导员要即刻采取相应措施,如与学生面谈。其间注意用词和态度,不能刺激学生,争取让学生能够主动说出事情的原委。要以共情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一味地批评与指责。此外,要积极联系学生监护人。在本案例中,我首先以就近原则联系与学生在同一个城市的舅舅,并与其一起稳定学生情绪,然后联系其监护人,告知学生的状况,并要求至少有一名家长到校看护学生,配合学校、医院共同治疗。最后,根据危机事件监控体系,再上报院系领导、学校负责人,并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带其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初步诊断,以免耽误治疗。在心理咨询中心得到初步诊断后,若建议就医,要跟家长再次沟通并确认,争取尽早就医。整个处理过程要按照危机处理体系有条不紊地进行,并随时记录与各方的沟通过程以及结果,以便日后进行备查和监控。

四、结果与思考

学生从出现心理问题到最后导致精神疾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长和在大学预科的不良经历使得小高在新环境中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引发内心深处没有治愈的创伤。每一个行动都是他后面出现问题的诱因和导火索。如果他能及时和父母进行交流,把在预科的一些经历告诉父母,同时表达自己想继续学习、不想做教师的愿望,就不会有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而转专业的事情发生。他在预科和少数民族同学住在一起产生的不愉快,如果提前跟班主任说明,尽量避免安排在同一宿舍,他在大学的生活环境就不会跟预科时那么相似。学业的压力、环境的相似、未来的规划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了后续事件。发生这件事情后,由于小高对辅导员的高度信任,使得辅导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采取恰当的方式及时进行处理。学生对辅导员的充分信任使得小高经过及时的治疗能够重新返回学校继续学业。回到学校后,小高各方面表现正常,最后顺利毕业。

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给了我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辅导员要在开学初始就在学生中建立高度的信任感,使学生有什么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想到教师。这样能帮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第二,平常注重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感觉到教师可以帮助他,在其无助的时候,能够想到辅导员,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第三,学生情绪不稳定时,一定要采取合理的监控措施,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第四,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得到家长的配合,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要迅速沟通并采取措施,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第五,有的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适应力较差,不能够正确面对挫折,内心脆弱。高考的压力使他们只懂得学习,其他事情都由家长代劳,社会经验较少,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较差。来到大学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离开父母都使其焦虑感陡然增加。学校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能力教育,如增加新生入学教育和心理适应教育等。

五、点评

本案例中的学生问题逐步演化成精神疾病,最终入院治疗并降级,结果虽然有些遗憾,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掌握比较充分,从而能够发现重点人群。这个案例还可以改善的地方是,辅导员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及时引导学生相互认识,认识差异,接纳差异,增加班级和宿舍凝聚力,增强适应能力。另外,当辅导员觉察到学生通过多次交谈收效甚微的时候,需要警惕并意识到学生的问题可能超出了日常辅导的范围,需要转介到专业机构或咨询中心,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本案例启发我们,观念的形成都有着亲身体验作为基础,并非简单的劝说就可以改变。所以,辅导员和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要建立信任、温暖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辅导员要及时与有经验的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案例撰写:魏炜 点评:罗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