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印象

再住五日就要离开这里了——风和苑十四栋一门一零二室将成为我美好的记忆。趁着还不是记忆,从这靠南的窗户再次细细地饱看风景。

窗外近处是一块小花园,时近清明,虽然有些乍暖还寒,但星星点点花蕾却已绽满了枝头,白的、红的、紫的……柳条抢先迎接春天,浅黄色的柳条在风中飘拂,让人想起少女的长发。园中有一小亭,有老人在那里做伸展活动。花园紧挨着风则江,石砌码头上常有人在这里洗衣服,这原始的洗衣风景在现代城市殊为难得,这里却司空见惯。偶尔也看见冬泳的人从码头上爬上来,水淋淋地,拎着衣服往家里走。

风则江水量很大,时不时地有大船从这里驰过,没有汽笛声,却有澎湃的浪声。廊桥离我家不过两百米,因有房屋阻住了视线,从我家这扇窗却看不见。对岸的治水广场遥遥在目。夏秋晚上,治水广场总有人在唱歌跳舞,悠扬的歌声随着清风,伴着月色,飘进我家,一直要到晚上10点钟,歌声才歇,一般,我已进入梦乡了。

风和苑花木繁茂,却非常清幽。时间好像在这里停住了。

2006年冬,我被绍兴文理学院聘为兼职教授,供职于越文化研究院,学校给我安排的住处就在这里。记得2007年开春后某天清晨,我提着一个拉杆箱,兴奋地进了门,车声沽沽,回头看,嗬,进门到卧室的白色瓷砖地面上留下一条车痕。以后我每次做卫生都擦,就要离开这屋子,地面上还能隐约地现出些许车痕。就留着吧。

风和苑,这名字真好,风和日丽!

廊桥是江南常见的一种桥,它的特点是桥上有屋顶,像个亭子,两侧一般露出来,便于人们观景,也有的廊桥,两侧做成一排窗户,那就像屋子了。这种桥在广西称之为风雨桥。浙江也有风雨桥,浙南泰顺的风雨桥就做得很考究,我曾经去游览过,留下深刻印象。

绍兴一带过去倒少见风雨桥,多的是石拱桥。早些年,绍兴文理学院在风则江两岸盖新校舍,绍兴市政府为方便绍兴文理院师生进城方便,便在这里建了一座桥,桥的风格便是风雨桥,但不叫风雨桥叫廊桥,也许,这名字更雅一些,与风光旖旎的江南更为贴切。

廊桥是风和苑进城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这四年也不知走过多少趟。有意思的是,每次过廊桥,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这桥,这桥两岸的风光。桥正中的两旁的屋梁上,各有一块匾,一边为“清风”,一边为“正则”。“风则江”这新奇别致的名字原来出自这里。桥两边的风景有些不同,南边,远处是秦望山,近处江中出现一座小岛,正对着桥面。岛上有住宅,烟雾中恍若仙境。廊桥的北边,又见一桥横跨江面,那桥,状如飞虹,别是一景,再远,江与楼房就隐约、模糊了。

入夜,风则江两岸的彩灯亮了,仿佛两条彩色的珠链,闪闪烁烁,灯光倒影在江水中,一会儿绿,一会儿红,一会儿黄……一条条光柱,瑟瑟摆动,整条江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廊桥横在天空,彩灯勾勒出它的轮廓,远远望去,它仿佛是天上的一座宫殿。

告辞绍兴的前一天晚上,我特意去廊桥拍了几张夜景,留下这天上宫阙的景色。

过廊桥直走两三分钟就到了秋瑾的故居,这里的地名是和畅堂。

很不起眼的一座院子,如果不是大门旁挂着“秋瑾故居”的指示牌,没有人会想到这里出了这样的大名人。革命向来是男人的事业,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出了秋瑾这样女杰,故而使这场革命显得特别绚丽多姿,而秋瑾此人的传奇色彩更加催开人们复杂的情感心扉:十分好奇,十分钦佩,无比爱慕,无比崇敬。秋瑾作为女子,她有色,有德,有才,有艺,是十全十美的女子,而作为革命家,她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有谋略,有气魄,有武功,当得上巾帼英雄。她自诩“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热”。她的出现,实在是让男人低头、女人扬眉。

我至少四次走进这院落,每次游人都不多。可以想见此地当年是如何的偏僻、清静。也许这正合秋瑾之意,她要的就是这样的偏僻,这样的清静。轰轰烈烈的一生未必有轰轰烈烈地赞颂。院子中有一间秋瑾的卧室,这里有秋瑾的雕像,她就坐在窗前书桌旁,那神情,那衣着,毕肖真人。与英雄如此近矩离地接触,我情不自禁地后退了几步。秋瑾,如此英雄,中国历史上哪个女人堪与之相提并论?没有!秋瑾好舞剑,曾做过剑歌数首,每一首歌,都让人想到那剑:白光森森、寒光闪闪,又花团锦簇,璀璨夺目。我想用花来比喻她是绝不合适的,尽管她也美丽如花;她的本质是剑,一柄刺破青天的利剑。

秋瑾家的后花园是有情趣的,有亭台楼阁,有曲水池沼,有花木扶疏。可以想象,当年的秋瑾在这里赏花,在这里吟诗,在这里作画,在这里会友,当然,也会在这里舞剑。

在亭子上待了好一会,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是可以久坐的,它长人气概!

秋瑾故居似乎没有大变,月白风清之夜,秋瑾可否归来?

从秋瑾故居过去,几步路就到了有名的咸亨酒店了。咸亨酒店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而著名,我想,当年一定是一间小酒店,平民百姓常去的,而现在我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大厦,招牌立在楼顶,鲁迅字体:咸亨酒店。呜呼,此是咸亨吗?

鲁迅故居离咸亨酒店只有十几分钟的步行路。这是整个绍兴城最繁华的处所了。每日只见游客熙熙攘攘,导游举着的小旗到处挥舞。绍兴城名人虽多,但没有一个比得上鲁迅。绍兴的旅游景点虽多,第一位的就是这鲁迅故居了。20世纪90年代,我来参观过鲁迅故居,那时的故居虽然也在此地,似乎显得僻静得多,如今为了方便游客,拆了一些房子,让故居露出来,面向着马路,这情景似乎不是过去那味道了。但是,鲁迅故居还是值得一游。同是官宦家庭,鲁迅的故居比起秋瑾故居来有气魄得多。各人来这里游各人感兴趣的所在,我最感兴趣的是百草园。当年读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觉得那百草园好大好大,然而看到实际的百草园,觉得小得可怜,也没有文章写得那样美。我明白,这是文学的力量、审美的力量。

鲁迅对于同乡秋瑾充满敬意,不过那是对她的人格与精神,而对于秋瑾所献身的辛亥革命,鲁迅的态度有些特别。鲁迅小说《药》是以秋瑾被捕遇害为背景的,小说中的夏瑜一看就知是秋瑾,华老栓对夏瑜是麻木的,他对夏瑜唯一有兴趣的是夏瑜被砍下头颅时所喷溅出的热血,据说这血蘸在馒头上,可是治他儿子肺痨的良药啊!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先前参观过秋瑾故居,我在参观鲁迅故居时总会想到秋瑾。秋瑾是近代文明的先行者,鲁迅是近代文明的先知者。二者在什么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又不相通呢?

鲁迅现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却又是个极有魅力的人物,于我来讲,他的思想、情感、人格有着诸多的谜!

比之秋瑾和鲁迅的故居,蔡元培故居在绍兴城里就冷落多了。蔡元培故居离鲁迅故居也不远,一天,我在街上行走,忽然发现街道旁边的花园中有一座蔡元培的雕塑,它吸引了我,于是顺道去参观蔡元培的故居。

蔡元培的故居是江南那种老台门式的建筑,有一个院墙式的大黑门,比较低矮,有联: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进院后,发现屋子高大而又气派。大厅少见地宽敞,此是蔡家族人祭祀祖先、接待重要宾客、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如今置放着蔡元培的半身雕像。大厅的廊柱上有一副对联:“从排满到抗日救国,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为周恩来撰,沈定庵书。

在中国历代读书人中,蔡元培堪称第一幸运儿。他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授翰林院编修。中国历史上哪有这样少年得志的?最让人赞叹的,他也是中外历史上第一位识时务者。尽管清廷授他那样高的官职,他并不愚忠。蔡元培洞察时代风云,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必亡,毅然弃官,不计生死,参加革命党,而且还做了光复会的会长。如此胆识,可佩可敬!革命成功后,蔡元培当上了教育总长。谁能想到仕途如日在中天之际,他弃官出洋留学,做了一名普通的留学生。几年后,他回国,做上北大校长,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亘古未有的辉煌……此后,他也一直辉煌着,尽管在别的位置上,直至尽其天年。人之一生能如此终生辉煌者,古今中外,别无二人!

蔡元培可敬可叹的事太多了,他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蔡元培与鲁迅是同乡,两人的家庭背景、思想取向、学识人品也差不多,然个性差异很大。鲁迅刚正不阿,有些人认为似是有些褊狭;元培虽然不失方正,似是比较中庸和从容。鲁迅是战士,元培是元戎。鲁迅侧重于对旧文化的批判,而元培则侧重于新文化的建设。二位同乡关系不疏不密,鲁迅似乎没有怎么说过元培的好话,而元培却是对鲁迅赞美甚多,鲁迅去世后还专门写了一篇重要的纪念文章。

对绍兴这两位顶尖级的文化人,我都奉若圣人,高山仰止,具体态度稍有差别:鲁迅,于我更多是神秘,敬而尊之;元培,于我更多的是亲和,心向往之。

如果我与他们同时,我会去向鲁迅求教,做他的学生。然后,如果我谋事,却极愿效力于元培的麾下,做他属下一名小卒。

人们常常叹息,中国当代学界缺少领袖式的人物,的确如此,如果蔡元培在,中国的学术文化当是另一种情况。离开元培故居,我不无感伤,不是为过去,而是为现在。

绍兴号称名士之乡。城中名人故居很多,在城中走,稍许留心一下,便会看到各种名人故居的标牌。如果有兴趣,细细地探访,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总是要的。

章学诚的故居我也是偶然发现的,那天参观秋瑾故居后,顺便去她故居后边的塔山一游。塔山有塔,还有寺,也是处名胜。下得山来,发现山麓有园林,也挺别致,不过不大,很快就游完了。出了园林,发现有古玩市场,五花八门,古色古香,称得上琳琅满目。我挨着小摊,一个个看过去,猛然抬头,发现一座宅院,有标牌:章学诚故居。眼睛一亮,细细地打量这一幢青砖瓦屋,旧式的但已维修过,白色的粉墙十分亮眼,显得特别清爽。

这章学诚一般人是不知道的,然而做历史学问的,大概不会不知道他。他是清代朴学大师,史志重要开拓者之一。记得当年与程千帆师谈学问,他极力推崇章学诚,为此,我特意购得章的名著《文史通义》,在撰写《中国古典美学史》时,为章学诚立了一节。章学诚曾在武昌住过五年,入湖北巡抚毕沅的幕府。我作为武汉大学教授,在他的家乡绍兴文理学院兼职四年。因此缘,发现章学诚的故居,自然又惊又喜。

章学诚科举不算太顺,比起蔡元培来差得远了,不过,41岁那年中了进士,也算是得志了。章学诚官场上没有什么作为,不过这倒好,他可以潜心于学术了。章学诚的《校讎通义》《文史通义》均为史学名著。学者一生能有一部书传世就不得了,章学诚至少有两部。

步进这座青砖瓦房,心内存的是一份做学问的真诚。章学诚的学问在史,那在我是陌生的,岂敢妄加评论?隐约记得当年翻看《文史通义》时,书前有叶瑛先生为此书评注写的一句话:“其论学,千举万变而不穷于辩,昂首天表而不汩于俗。”细细品味这句话,“玄之又玄”,难以确解,然而我明白,学问做到这程度,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问了!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章学诚。

书生之屋在绍兴还有徐渭的青藤书屋。青藤书屋在绍兴著名的仓前直街上。到这一带一问,谁人都知晓的。他的名气比章学诚大多了。我在绍兴工作期间,青藤书屋去过好几次,然而似是感到每次都看得不过瘾。去年,趁纪念绍兴建城二千五百年会议之际,想再去看看。我将此想法跟与会的青藤书屋的管理人员说了,她很高兴,说,你有眼光,不少园林学家认为这青藤书屋是江南园林的典范。啊,是这样,难怪我每次去都觉得没看透,作为江南园林的典范,自然有很多精妙在内的。

青藤书屋外观一点也不起眼,小巷子内藏了一个小院落。说它是江南园林的典范,其实也难以理解,不过,此屋的确有些看头,总面积不过两亩,但似乎园林的各种要素都有了,进园,一块草地,草地上有花树、竹丛、芭蕉,错落有致,卵石铺就的小路曲折有致地通向主屋的侧门,侧门有二,并排,一为圆月形,一为长方形,粉白的院墙在翠竹、绿树的掩映下,显得特别清雅别致。正屋前有廊,廊前有石砌的小池塘,名为天池,几片睡莲点缀池面。前后两屋,从侧门出入,后院有古藤,虽然是后人栽的,倒切合徐渭的身份。从园林学的角度来看青藤书屋,当得上“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了。徐渭身后,此屋辗转换主,但基本格局未变,亦算难得。

徐渭此人在文人中算是倒霉的。天资聪颖,才高八斗,却只中过秀才,还考过三次。举人连考八次,均不中,此时,他的文章已名满天下,甚至惊动皇上,可不知为什么,竟无一个试官看中他的卷子。徐渭文武全才,却糊里糊涂,干那杀妻的蠢事,以致锒铛入狱。

徐渭的画名动天下,齐白石直白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然徐渭却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青藤书屋的月洞门上有他的手书“天溪分源”。这书法究竟好在哪里,我却看不出来,愧煞!

章学诚与徐渭有相近之处,都没有做过官,只是给人做幕僚。还好,总还都遇到识人的“上司”。章学诚遇到的是湖北巡抚毕沅,徐渭遇到的是浙江巡抚胡宗宪。我一直非常钦敬胡宗宪,他识才,爱才。徐渭在他手下,很是做了几桩大事的。

徐渭与章学诚身后都获得极高的声名,然而他们在世都活得不轻松!他们实际上都是为后世而活着的。检阅一部中国文化史,这样活着的文人倒真不少,几乎都是顶尖级的,李白、杜甫均是。“文章憎命达”,难道这是文人的宿命吗?

3月24日去参观大禹陵。从城内打出租车,不过二十来分钟就到大禹陵了。大禹陵在会稽山上。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就围困在此山,这就是著名的“勾践栖会稽”的由来。

2008年9月,我来过一次大禹陵,晚上,浓黑色的山峰如剪影,贴在灰蓝色的天边。大禹陵牌坊巍峨挺拔,其他建筑均模模糊糊,只见轮廓。访大禹陵,事前并没有计划,几个朋友在大禹陵附近的一个餐馆聚会后,不知谁提出去大禹陵,大家都赞成。这些日子,奥运会正在北京举行,每天捷报频传。作为炎黄子孙,可说从来没有这般兴奋。眺望会稽山山顶上大禹的塑像,心中说:祖先,您想到中国的今天吗?您为您的子孙自豪吗?

这次来会稽,又是别一种情怀。时当春天,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绿色满眼。进得山门,是一条长长的山道,两旁山林耸翠,春色迷人。走近,则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刻“大禹陵”三字。进入陵园,两旁列着成对动物雕塑,有辟邪、麒麟、獬豸、大象、九尾狐等。这当然是现代人的作品了,也不见有什么章法,好看就是了。

大禹陵称得上文物的是当年大禹下葬的工具——窆石,一块椭圆形的巨石。如今此石立在半山腰,上盖一亭。明代袁宏道说“窆石如人,鼻穿腰半折”。看来,明代此石就存在了。细细打量此石,我实在不解,下葬时这石头究竟有何用。

大禹具体葬在何处,没有人得知。司马迁当年“上会稽,探禹穴”,看来,会稽山是有禹穴的,但司马迁没有说明准确的地方,后来衍生出种种说法,但都没有权威性,如今的陵园建设者也只能是“暂付阙如”了。所以,大禹陵实际上没有陵。

大禹陵值得看的除窆石就是大禹庙,据史书载,禹庙立于夏启,越国继而建庙,此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在的禹庙建于20世纪90年代,其规模、其气派、其辉煌,在同类建筑中堪称翘楚,除此以外,辅助性的建筑、园林,也做得很是到位。

在中国的古代帝王中,大禹是最值得歌颂的一位。大禹治水,历代传颂,万古光明。

大禹时可能还没有国,但是有天下,天下即为百姓,重要的不是国,而是天下,是百姓。《礼记》云:“故圣人耐(古能字)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患,达于其想,然后能为之。”什么是大禹的精神,大禹的精神就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精神,简称之“天下情怀”。

大禹为以后历代的为政者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中国古代的圣王中,黄帝的伟大重在民族的融合上,大禹的伟大重在民生的重视上。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绍兴有其一,幸矣!

绍兴的名胜论地位无疑首推大禹陵,但论名气可能还得推兰亭。兰亭距绍兴城只有二十来里,它的得名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著名书法作品《兰亭序》有关。这是一个千秋佳话:

晋永和九年(353),避居江南会稽的一班文人王羲之等来到兰亭这么一个地方,参与一个名为“修禊”的活动。活动完毕,他们列坐在一条溪流边,饮酒吟诗。具体做法是将一只杯子放入水中,让它流下来,流到谁的身边,谁就要吟诗一首,吟不出来,就罚酒一杯。结果,得诗37首,21人所做。王羲之受大家委托,将诗编成一个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言。序是美文,但更重要的是,王羲之执笔的这序是最美的书法,后来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风景是不错,翠竹依依,花木扶疏,清幽宜人。但作为名胜,总觉得有点假。这里虽然有一条小溪,说是当年曲水流觞之处,但怎么看都觉得如果在这样一条涓涓细流上曲水流觞似是儿戏。简直不可想象像谢安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在这溪旁玩这种儿童过家家的游戏。再说,王羲之文章中说兰亭周围是“崇山峻岭”。看看这里,四周是田畴,远处倒是有山,淡淡的,显然不是崇山峻岭。

还可挑出一些不是来,不过,至少清代它就被认作兰亭了,凭此,它也可以看作名胜。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碑,上书“鹅池”二字,据说上一个字为王羲之所写,下一个字为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所写。不细看,还真看不出系两人手笔。碑旁有溪,溪中真的有鹅在游。历史上确有王羲之从鹅颈悟书法用笔的佳话,但,如此做法,似是也太生硬了。

再往前行,是御碑亭。亭中有康熙手书的兰亭碑。此碑“**”时被造反派断作四截,现在立起的这碑是四截粘结起来的。我觉得这倒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说明这是康熙的真迹。兰亭作为名胜至少可推至清代。园中有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建筑,里面有诸多关于兰亭的碑刻。可惜游人哪有充足的时间细细欣赏?

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的价值在于它催生了《兰亭序》。《兰亭序》的遭遇及其影响,可以写一个传奇了。唐太宗千方百计将它赚来,宝爱不已,将它作为自己的陪葬物,至今它还安静地躺在地底下,不见天日。正因为此,唐太宗之后,就有人怀疑起它的真假来了。“**”前,郭沫若公然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兰亭序》这篇文章和书法均不是王羲之的,南京高二适不知底里,出来反驳。于是掀起轩然大波,毛泽东、康生、陈伯达、章士钊诸多大人物都牵扯进来了,这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观。

检阅中国文化史,古人的作品能在今日掀起诸多文化波澜的,当然首推《红楼梦》,其次就是这《兰亭序》了,《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学问,名为“红学”,这《兰亭序》研究时间要长得多,虽然不及红学热闹,但细水长流,至少足以构成半部书法史了,因此,我斗胆提出实际上已经存在的一门学问:“兰亭学”。写了一文,发在《江海学刊》上。

我对兰亭的兴趣,与其说在兰亭,还不如说在兰亭学。

绍兴城内的名胜第三应算是沈园了。

沈园是一个小园,园的中心景观是一面池塘,池内种有荷花,粗服乱头,似是不甚收拾。水边有亭台楼阁,款款照影。园内景点倒不少,命名也雅,诸如“问梅槛”“半壁亭”“孤鹤轩”“双桂堂”等,但是,整个园的布局有些乱,很难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园内有两块太湖石,上大下小,亭亭玉立,一石镌“断云”,另一镌“诗境”,倒是别致。

仅是为了赏景,沈园不来也罢,这样的园,在江南是很多的。但是,凡是有些文化的人来到绍兴,这沈园是必须要来造访的。其原因是这沈园有一个非常凄婉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南宋大诗人陆游。陆游与表妹唐婉结婚是在二十岁那年,他们从小就熟,加之唐婉容貌姣美,才华出众,小夫妻难免有些缠绵,这本是好事,没承想陆游的父母不高兴了,担心陆游溺情,不努力向上,于是硬要陆游将唐婉休掉。这事今天看来不可理解,但在那个时代很正常。陆游不敢违抗父命,将唐婉休掉了。妻是休掉了,但心是伤透了。这伤心的结一辈子也解不开。有那么一个机会,陆游竟然与休掉的前妻在这沈园会面了。伤心人对伤心人,囿于礼制,即使表兄妹间,也只能泪眼稍稍相望,岂能款通心语?陆游见唐婉凄然离去,不禁泪满衣襟,让人取来笔墨,和泪在沈园的墙上题词一阕。这就是著名的《钗头凤》。词中连续的三个字:“错、错、错”,如重锤,千古以来,一直深击着有情人的心房,赢得无穷无尽的眼泪和叹息。据说,此词为唐婉得知了,和了一首。词中“瞒、瞒、瞒”三字与“错、错、错”相对。此三字极尽“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的痛苦。唐婉终于一病不起,带着无穷遗恨离去了。时光过去了四十年,陆游又来到沈园,感怀旧事,作七绝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诗至好!其“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一句尤其让人心摇神**,久久不能平静。

陆游与唐婉这样的爱情悲剧,不啻千万!然因为发生在名诗人和才女身上,且联系着沈园,就有了如此动人的故事,如此凄绝的诗,这爱情悲剧就不仅情绝,艳绝,而且才绝,景绝,诗绝,美绝了,故而传颂千古。难得!

沈园不朽!

十一

绍兴一度是古越国的首都,那时它不叫绍兴,叫会稽。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集中体现这一故事的绍兴名胜是绍兴城内的府山上。府山是市中心的一座小山,它之所以称之为府山,是因为这山紧挨着越国的王宫。当年,勾践命范蠡筑城,范蠡筑了一座大城,这大城三座陆门,三座水门,西北边没有修城墙,表示对吴国不设防。范蠡还修了一座小城,这小城即是王宫,就在这府山上,那是防守严密的。当然,今日已完全看不出当年的痕迹了。

府山山不高,也不大,但峰峦挺秀,名胜甚多,是绍兴城内最值得一游的。然而我在绍兴工作四年,仅在要离开绍兴时,才去游览了一次,真是惭愧。

那天,我们是从西门登山的,沿途游过的景点有风雨亭、蓬莱阁等,印象深的主要是两处:一是文种墓。文种是勾践的重要大臣,与范蠡同为勾践的左右手,范蠡随勾践入吴为奴,暗中保护勾践,寻找脱身之机;文种则留在国内,组织民众,发展生产,增强国势,以图再起。没有范蠡,勾践不得从吴脱身;没有文种,即使脱身回国,也不得复国报仇。

文种与范蠡均是楚人。历史上有“楚才晋用”的典故,其实,楚才不只是晋用,也为越用,吴用。春秋战国时,“国家”的概念不那样强,人才流动是自由的。楚国那时人才也许相对多一些,而楚王比较昏庸,于是,楚才就大量流失了。范蠡、文种自楚国来,他们的对手伍子胥也自楚国来。非常有意思的是,表面上,吴越之争是吴王与越王之争,实际上是楚人与楚人之争。不能说范蠡、文种棋高一着,伍子胥的才能其实并不在范、文之下。这里,用人者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勾践之所以能反败为胜、复国报仇,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根本的原因是识才。吴王夫差之所以反胜为败,国破家亡,身首异处,根本原因是不识才。呜呼!那样诡谲、那样复杂的争霸事业,说来说去,原来就是一个人才的问题!

站在文种墓前思绪汹涌。我在想,何止争霸事业如此!哪件事业不是如此?

人才难得,而识人、用人更难得!

文种墓朴素极了,仅一个用石头围起来的土堆。文种是朴素的,一切真理包括人才学的道理其实也是朴素的。

我们是从西门上的府山,下府山出的是正门。正门有越王台,这是府山最为重要的景观。现在的越王台,称得上金碧辉煌,这当然是后来翻修的,文物价值不大,但它是一个怀古的平台,一个思索的对象。任何人来此,总会有所得的,尽管所得不一样。勾践的精神是“卧薪尝胆”,现在这精神似是离我们有些缥缈,不过,我倒是认为,做什么事,如果真要想成功,做出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非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不可!勾践是个感叹号!

十二

在我去过的城市中,理想的人居环境,绍兴应列在前面。

绍兴是一个水城,好几条河从城中穿过,所以,在绍兴行走,有两种走法:一是陆路,坐车走路均可;二是坐船,船不是汽轮,而是乌篷船。少则一二个人,多则十几个人。我坐过一次,是在市中心的城市广场上船。船夫戴着毡帽,穿着汉装,划着桨,迎接我们上了船,那船优哉游哉地行进,钻过一座又一座石拱桥,穿过一条条或平静或繁华的街道。当然,这是旅游,不过,据船夫说,老绍兴也用船来交通,那可不是旅游。

绍兴对自然是极为宽容的,它的宽容不仅在于它保存了城中的河,还在于它保留了城中的山。有名的山有塔山、府山、戟山。有山的城市当然不只是绍兴,但是,诸多的城市要么将山削平,盖房子,要么将山关起来,在山脚盖起高楼,其高度远超过山。而绍兴不是这样,它不仅将山保留下来,而且将山全露出来,山的两边,是极少盖房子的,根本没有高楼。绍兴有几条街,一边是山,一边是建筑,真正是“相看两不厌”。正是因为这样,在绍兴,坐三轮车旅游是一种时尚。它的好处是让人边走路,边赏景,赏的不只是建筑景观,还有自然景观。

说到看山,在绍兴城,有多种看法:远看,近看。远看,最好的地方是站在廊桥了。远远地看去,绍兴名山秦望山横亘天边,与白云相吞吐,隐约露出灰色的脊背来。据说那山上有秦始皇让李斯写的碑。我一直想去看,但不知如何走法。近看最好的路线是环府山和塔山,步行最好,累了也不妨坐出租或三轮车。

住在绍兴,经常浮在我心头的是一句古诗:“虽然城市,不碍云山。”

十三

绍兴是我住过的中国城市中最生活化的城市,它全面地而且充分地满足人们生活方面的需求。

你爱热闹吗?绍兴有,晚上,风则江畔的治水广场不少人在那里载歌载舞,各种风格娱乐项目都有,不独是老年人在那里能找到合适的健身活动,年轻人也在那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快乐天地。路边,经常可见三两个年轻人在那里表演西方乐器,再忙的走路人还是禁不住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欣赏。

爱清静吗?绍兴城清静的地方多得很,随处都有小公园,选一个僻静处,看树,看鸟,看云,看水,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

喜欢自然山水吗?城中有小山,有河流,足以让你徜徉;不够,打个出租车,只需十几元,就出了城,会稽山、秦望山风景之优美令人心醉。

喜欢历史名胜吗?绍兴到处是名胜,冷不丁就碰到一座名人故居,记得在仓桥直街走,随意与市民交谈几句,就听说这近处有王阳明的故居,前去一看,没有标牌,为什么?问市民,他们摇摇头。许是还没有维修,故而没有开放吧。

绍兴城,当得上一首歌所唱“小城故事多”,差不多每条街都有一串古老而且有趣的历史故事,足够你陶醉了。

喜欢老街吗?绍兴这城市,新街老城交叠,繁华的现代马路背后就是一条老街,所以,要寻老街很容易,从大马路横着穿过去就是了。老街上的屋子多的是那种叫着老台门的院落,但也有江面老城常见的小店铺。店铺陈列着古色古香的玩意,还有种种小吃。有一种臭豆腐,炸得金黄金黄的,蘸点酱,吃起来倒是别有风味,跟我们湖南的臭豆腐不一样。

老街经过修整,屋子旧而不破,路面虽窄而平,多比较长,走起来有点累,不过,不要紧,常有三轮车响着铃从你身边缓缓驰过,需要时只有将手举起来,车子就停了。一般五元钱,多则十元就到了你想要去的地方。

喜欢现代气息吗?绍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你要怎样的现代文明,绍兴均能找到。

……

人问我,绍兴景观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我说是疏朗,不管你站在哪里,看过去,不是密密麻麻的人,不是挨挨挤挤的车,不是层层叠叠的房。向天空望,能看到白云;向天边看,能看到山岭;向山脚看,能看到绿树;向绿树前后左右看,能看到清爽的店铺;向店铺屋前看,能看到洁净的街道;向街道的另一边看,能看到石砌的码头;向码头下方看,能看到清亮亮的河水……

疏朗,在当今城市太可贵了!

对于环境美,我有三居说:宜居、利居、乐居。宜居重在生态的良好,利居重在经济的发展,乐居重在情韵的温馨。对于绍兴来说,三居皆备。

多么好的一个城市,绍兴!

2012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