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一)创业的定义

所谓创业,就是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创业作为一个过程,通常具有三个要点:

第一,创业者“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主要指创业者不甘于资源供给的现状,努力突破资源束缚,通过资源整合来达到创业目标。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大都会经历资源缺乏、从无到有的过程。

第二,创业者善于“寻求机会”,主要指创业者在创业前要努力识别商业机会,发现了商业机会,就会有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动力。所以,寻求机会是产生创业活动的重要一环。

第三,创业者能够“进行价值创造”,主要指创业应该伴随新价值的产生。通常是通过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服务消费者,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扩展阅读

“创业”辨析

“创业”一词由“创”和“业”组成。所谓“创”一般指创建、创新、创立、创造、创意。《现代汉语辞典》对“业”有如下解释:学业、专业、就业、事业、家业、企业等,可见“业”的内涵也极为丰富。从词义上看,创业为“开创事业”或“创立企业”之意,《辞海》的解释是“创立基业”。中国古代典籍对创业的表述有:“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梁惠王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创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根基”,既可以是古代的“帝王之业”、“霸王之业”,也可以是百姓家业、家产和个人事业。可见,“创业”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创”企业。

“创业”一词在英文中通常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Venture”;二是“Entrepreneurship”;三是“Startup”。“Venture”一词最初的意思是冒险,在创业领域,主要指冒险创建企业。“Entrepreneurship”则主要用于表示静态的创业状态或创业活动,是从企业家、创业家的角度来理解。“Startup”就是创建新企业。国内一般将“Entrepreneurship”译为创业或创业活动。

创业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活动,主要指创业者及其团队为孕育和创建新企业或新事业而采取的行动,包括新组织的生存和初期发展。另一层含义是精神,也可以称做创业精神,主要指创业者及其团队在开展创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抱负、执著、坚忍不拔、创新等品质。

选编自杨安、兰欣、刘玉主编:《创业管理:成功创建新企业》,1~2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二)创业的功能

创业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1.促进资源合理分配

创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创业企业要能够生存并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具备比已存在企业更强的竞争力。从行业内的发展来看,创业企业的成功将会影响行业现有的经营格局,加剧行业经营的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维持市场的活力。竞争的加剧有利于资源向经营良好、效率更高的企业流动,从而促进市场的发展,促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

2.推动组织发展

组织是创业者为把商业机会转换成商业价值而整合、配置资源的一种形式。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商业环境需要有相应的组织形式来支撑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者为了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就必须不断地调整组织的功能与形式,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

3.帮助实现人生价值

创业为人们创造了发展的机会和增加个人财富的可能性,对许许多多梦想着开创自己事业的人而言,创业不但是一种充分实现自我的机会,更是发挥个人潜能的舞台。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已经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拥有专业知识将更有能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大学生借助知识和创意去创建企业有可能将梦想变为现实。

4.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创业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入市场,催生大量科研成果转化型的企业,这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业为经济不断注入活力,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扩展阅读

创业的发展

创业作为一股世界潮流,20世纪80年代后蓬勃兴起。

创业者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促使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许多著名的高科技大公司是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这些公司大部分是由年轻的学生在离校不久,甚至在学校里开始创办的。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统计,自1990年以来,该校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个新公司。截至1999年,该校毕业生创办了4000多家公司,录用了110万人,创造销售额达2320亿美元,为美国特别是为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欧盟各国同样重视改善创业环境,发展创业经济。早在1997年,欧盟委员会就召开了关于“创新企业的建立和就业”的圆桌会议。英国政府于1988年发表了《我们竞争的未来:建设知识推动的经济》白皮书,鼓励发展创业。英国政府曾投资7000万英镑,在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建立起一种教育研究的伙伴关系,这项合作的目标是把美国的经验吸收到英国来,鼓励创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德国从教育制度和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入手推动青年创业,鼓励企业创新。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和全德雇主协会联合发起一项名为“独立精神”的倡议,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倡议中还明确要求,在其后的5~10年中,每届毕业生中要有20%~30%的学生独立创业。韩国大学则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大学是预备企业,大学生是预备企业家”。调查显示,70%的韩国青年希望自己能够创业。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也成长了一批创业家。同时,大学生创办企业也逐渐成为一股潮流,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其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选编自陈龙春、杨敏主编:《大学生创业基础》,10~12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