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创业实例
传奇的缔造者
抓住机遇,迅速崛起
1987年,21岁的王传福大学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成为公司总经理。可他并未止步于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当他发现当时一块“大哥大”电池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时,他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的电池企业即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考虑到身在国企的众多限制,他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毅然辞去了总经理职务。
1995年2月,比亚迪实业在深圳注册成立。初期,比亚迪面临诸多难关,仅有20余人,缺少资金,没有厂房,更缺乏原材料和设备。“说实在的,我剩下的仅仅是年轻而过剩的精力和创业的勇气。”正是凭着初生牛犊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王传福筹到了比亚迪的第一笔250万元启动资金,开始了迅速崛起的传奇历程。
冲破牢笼,蚍蜉能撼树
比亚迪公司成立之时,正处于日本电池一统天下的时代。国内仅有的几家移动电话电池生产商,也都是在国外购买电芯后,在国内组装出售。王传福凭借企业家的独到眼光和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自己动手,带领着比亚迪摆脱了困境。劳动力充足是中国的优势,王传福对此善加利用,改造了电池生产线,将制作流程分解为诸多细节,把复杂的技术化繁为简,每个工人只需掌握一两个关键的生产技巧,再加上熟练的操作,即可进入制作流程,关键的生产设备则以自行研发的机器代替。比亚迪独特的劳动密集型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的改进自始至终融入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跌20%~40%,日本厂商更是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凭借其低成本优势继续抢占市场,当年的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环保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抢夺市场。他沿用灵活的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方式,改造镍镉电池生产线,并投入大量资金开发锂电池,掌握了核心技术,成功跻身锂电池领域。2003年,镍氢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二,锂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三。比亚迪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占据了近15%的全球市场。王传福则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电池大王”。
产业突围,转战汽车市场
比亚迪在电池制造业的如鱼得水,并没有麻痹王传福的危机意识。王传福力排众议毅然选择了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了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经过几年发展,比亚迪形成了集研发设计、模具制造、整车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组合,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性的新锐品牌。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等。
剑走偏锋,打造技术狂人
王传福对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并不恐惧,熟悉王传福的人都知道,比起管理人员来,他反而更像一个技术人员,其对技术的痴迷,胜过公司的任何一位工程师。
比亚迪公司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聚集最顶尖的人才资源和专业队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让自己的工程师对市场上最好的汽车进行研究,在充分吸取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研发。在最为敏感的知识产权方面,比亚迪对那些汽车上的专利技术进行回避,而大量使用非专利技术,并致力于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2006年,比亚迪汽车外观设计方面的申请专利高达200项。2008年,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上市,在汽车行业第一个将双模电动车实现产业化。
求贤若渴,崇尚人才至上
重用大学生是王传福人才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比亚迪的万人工程师队伍,大多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毕业的学生进入公司,就可以接触到核心技术。“初生牛犊不怕虎”,比亚迪尝试用各种方法激发年轻人的潜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在广泛吸收人才的同时,王传福思索着如何留住人才。他在比亚迪修起了亚迪村,作为那些在比亚迪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福利房,为职工建起了亚迪幼儿园、亚迪小学甚至和深圳中学联办亚迪分校。建设了两座国标体育运动场及文体中心,配备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给员工提供了完备的休闲运动场所。在比亚迪,平等和相互尊重是处理高层和员工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管理层和员工在食堂吃着同样简单的饭菜,从来不搞特殊化。
热心公益,构筑企业精神
比亚迪自创建以来,在教育捐赠上始终不遗余力,为当地教育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比亚迪投资4000多万元,创办比亚迪儿童福利院。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比亚迪在第一时间紧急捐助了1000万元现金,并从刚下线的F3新车上拆下1000只千斤顶,通过军方紧急空运至救灾一线,以支援灾区伤员的救援工作,尽最大能力挽救更多的生命。
王传福说:“生命有一种硬度,你若有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一定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选编自胡丽媛:《传奇的缔造者》,见《中南大学校友创业启示录系列丛书·实业富国(商海篇)》,243~254页,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请同学们思考:创业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创业者是怎样进行创业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