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传媒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当代世界,影像和声音等信息的洪流正在征服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的世界,或者说,传媒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传媒令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51]“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人们对传媒,就如同喝茶、喝咖啡一样轻松,早就平淡无奇。形形色色的传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补充:无论在牙医诊所,银行经理间还是在应聘接待室里,包括在飞机上都能很方便地看到报纸。电视也不只是限于家中。超市、理发厅、酒吧、机场休息室、公共汽车、教室和外卖店都可以看到电视。传媒无处不在,而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了。”[52]传媒因其重要影响而迅速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传媒社会学学习和研究的意义与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来看,传媒的意义都非常重大,这就决定了对传媒作社会学研究的传媒社会学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公民媒介素养养成的意义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每个人毫无例外地处于媒介化生存状态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传媒带来的海量信息,需要进行选择;对不同价值立场的信息,需要作出判断。这种选择和判断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情感、态度、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取决于人的素养。于是,公民的媒介素养养成显得尤其重要。传媒社会学对传媒的科学分析和结论可以成为公民媒介素养养成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对传媒事业发展的意义

传媒事业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结构性要素。科学地认识传媒发展的规律是传媒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媒社会学对传媒发展规律的探讨无疑会对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传媒与社会的深层互动、紧密联系的关系日益彰显出来。传媒是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造福,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社会问题,阻碍社会的发展。传媒“对社会的日益扩大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社会学家的注意,他们开始探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它的作用和影响,等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传播媒介的媒介社会学应运而生。”[53]传媒社会学探讨通过传媒积极地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机制,会促进社会发展,这是传媒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所在,也是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传媒理论发展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媒体与传播已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传媒社会学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会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对传媒理论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学家而言,关键问题是,大众传媒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风俗以及社会行为?他们想知道,为何媒体这么具有影响力?谁在媒体的影响下受益?如何受益?以及在面对媒体的图像时,我们该如何维持文化及道德的标准。”[54]这些传媒社会学的经典研究领域一定会大大推进传播学和传媒理论的发展。

五、对应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意义

应用社会学作为将社会学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社会的各种领域中的分支社会学,自然地包括了传媒社会学。传媒社会学的发展对应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尚未有严格意义的传媒社会学分支学科,这就使得传媒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

思考题

1.传媒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简述库利和帕克关于传媒的观点。

3.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理论。

4.简述传播学中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5.学习传媒社会学有何意义?请举例说明。

[1] 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先将“媒介”这个概念引入有关传播学的讨论中,此后,这个概念成为一个传播学的基础术语。

[2] [英]戴维·巴特勒著:《媒介社会学》,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3] 宋林飞著:《社会传播学》,2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26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 黄少华、翟本瑞著:《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18~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 邢虹文著:《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2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7] 邢虹文著:《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5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 胡申生主编:《当代电视社会学》,1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9] “应用社会学是指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状况,揭示其内在逻辑,发现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某种建议以改进社会的研究。应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这也是社会学具体服务于社会的途径。应用社会学的特点是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去分析以至解决具体问题,但应用社会学的作用并不止于此,因为从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可以产生具体的、局部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2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 参见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3~4页。

[11] 同上书,7页。

[12] [美]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6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13] 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7页。

[14] 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9页。

[15] 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0页。

[16] 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4页。

[17] [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8] 同上书,2页。

[19] 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9页。

[20] 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6页。

[21]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22] 参见[法]让·诺埃尔著:《西方媒介史》,135页、25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 张咏华著:《大众传播社会学》,17~18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4]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9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5] 同上。

[26] 在大学期间,帕克结识了当时还是年轻教师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受杜威的影响,帕克对传播的作用、传播的手段(特别是报纸和电话)等问题产生了终身的兴趣。1887-1898年,帕克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在此期间,在著名的财经记者福特的影响和指导下,帕克对报刊与舆论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开始了他的社会学研究,并第一次理解了社会调查作为社会研究的一种工具的意义和可能。1898年,因为对传播学和集体行为有兴趣,想了解大学学术界对传播的观点,帕克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1899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到德国柏林大学去听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课程,齐美尔关于传播的理论观点对帕克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1903年,帕克回到哈佛,一边完善自己的博士论文,一边在哲学系做助教。1914年,帕克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讲授报纸、群体和公众、调查和美国黑人四门课程,直到退休。

[27] 张军芳:《经验社会学路径下的媒介研究——简谈帕克对报纸的研究》,传媒学术网,2005-04-21。

[28] 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128页。

[29] 该书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该书共四部分18章。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生存条件”,分四章介绍了移民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同化及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移民报刊的内容”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对移民报纸的协会管理、政府干预和联盟控制等管理手段。

[30] 霍克海默所说的传统理论主要指以传统分工为前提,以分门别类形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各种社会理论,表现为单纯的知识。其本质特征是缺少对现存世界的超越、批判维度。

[31]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4年发表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32] 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99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3] 张咏华著:《大众传播社会学》,26~27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4] “枪弹论”是一种认为大众传媒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受众看做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或者针头扎准病人的相应部位,子弹或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神奇效果。这种观点过高地估计了传媒的影响力,过于简单地看待传媒作用于受众的过程。

[35] [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14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6] [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传播理论》,7~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7] 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18页。

[38] 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162页。

[39] 同上书,2页。

[40] 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146页。

[41] 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28页。

[42]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68~69页。

[43] 斯蒂文·小约翰著:《传播理论》,420页。

[44] 传媒平常提供信息,满足受众基本需求,为日常依赖;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受众情况不明时,急于通过传媒了解情况,寻求观点和看法,此时的依赖明显增强,为异常依赖。

[45] 移情性格,指个人摆脱传统社会的压抑封闭等惰性心理,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关心超出个人经验范围的事情,勇于尝试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新角色,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理想等现代人格特质。

[46]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41页。

[47] 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1页。

[48] 同上。

[49] 刘祖斌:《农民工报道的表面化、模式化问题——以〈武汉晨报〉为例》,见《新闻记者》,2007年3月。

[50]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43页。

[51] “地球村”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对信息传播作用所作的著名比喻。

[52] 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页。

[53] 戴维·巴特勒著:《媒介社会学》,2页。

[54] 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