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业规划的意义

名人名言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挪]易卜生

案例

小明是一位专科学生,在大三毕业前夕,由于找工作不顺利,于是她参加了专升本考试,如愿考上了“3+2”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班。一年级时觉得时间充裕,什么都不着急,结果第一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年就再次临近毕业了,由于经济不景气,小明发现就业压力比专科毕业时还大,于是就打算考研,可是她的英语四级都还没过,也没有精力再复习考试了。在匆忙应付完毕业论文之后,小明满怀遗憾地毕业了,但至今未找到合适的工作。

总的来看,小明还是一位能够正视自己生活压力的同学,可惜,她虽然看清楚了问题,却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未对自己的学业进行有效规划,因此,错失了提升自己的机会,使得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居于不利的位置。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以学为主的一切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它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业务、组织管理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的学习。规划在词典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词性含义,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二是动词性含义,指作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知识和能力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订学业发展计划。换言之,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今后实现就业、开辟事业打好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学业观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方法,还要学习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合作,全面发展,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要规划好学习,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业观,结合21世纪的特征,大学生应具有以下几个理念:

第一,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信息以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知识的老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进行,在这种环境下,知识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特征,因此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培养自学能力,只有日后不断学习,才能确保自己终身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当今这个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世界。

第二,学习不急功近利。传媒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某些同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倾向,不少同学大一一进来就急于实践,希望自己马上就能上手实践,往往轻视了基础的稳固,因此往往难逃“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窠臼。因此,学习不能急功近利,不要功利地区分哪些课程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要相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所有的学习都是有价值的。有一些课程可能没有直接用处,如高等数学,但往往能训练思维方式,有用人单位评价,学过高等数学的实习生,在发现新闻线索方面往往更有独到之处。

第三,学习应该全面,课堂学习和社会活动并重。学习不仅在于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讲,学习的课堂有很多,除了第一课堂,还有第二和第三课堂,社团、实践、社会活动都是学习的课堂。有一些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往往非常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其他的社交、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求职的时候虽然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成绩单,但往往难获用人单位的青睐。

大学生就像是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课堂的知识学习是基础,学得越扎实,根基越深;其他的社会活动是阳光,沐浴得越多,就越舒展,只有两者兼顾,才能枝繁叶茂。

二、成功就业始于学业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奠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做好大学生学业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大学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为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还可以帮助高校提高管理理念,有效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了解市场,在学校的帮助和引导下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

(一)学业规划是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指导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分制已经在我国高校普及。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自主安排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攻读一个学位或多个学位,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是否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学习犹如在超市中选购商品,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学分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同时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业规划作为指导。大学的学习模式是以自学为主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课堂时间仅占三分之一的大学学习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是学习计划,如果加上有效的社会因素便形成了一份学业规划。按照学习计划散漫地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大学学业并不困难,但很多同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缺乏很多社会元素,往往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我们强调以学业规划作为大学学习的指导,正是因为学业规划是在学习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己的爱好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的一个整体规划。因此,以科学的学业规划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指导是大学生成功成才的基本条件。

(二)学业规划是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的一部分

学业规划是作好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它的组成部分。根据职业规划的划分,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而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正是在为职业规划确定方向和准备素材。制定并践行科学的学业规划可以更好地迎接社会的挑战。通过学业规划,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发掘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参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社会的需求,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在大学中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会专业技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生存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或者叫学生的全面成才。因此,做好学业规划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学业规划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份有效的学业规划设计,包括自身条件和现实问题两方面,因此它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现有的和某些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他们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个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距离,学会如何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指出,高层次的认识需求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生涯的进展状况,而一个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又是以一个良好的学业规划为前提和基础的。现代文学家刘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贫穷、死亡,而是自己拥有很多的剩余时间而不能过有价值的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抱着“撞钟”的心态浑浑噩噩度日的人能实现自己的高层次需求,能感受到人生成功的快乐。

大学生应该是自己人生、学习、事业的规划者和耕耘者,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大学生应该利用学业规划为自我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准备必要条件,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使自己成功。

(四)学业规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大学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很容易就会沉浸于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中,虚度美好时光。通过高考,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绝不会太差,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缺乏科学的学业规划指导,仍然延续“填鸭式”被教育思想,缺乏自主性。科学的学业规划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变成一种需求,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而自主地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