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郭庆光)
2.示现的媒介系统: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郭庆光)
3.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摄影等。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郭庆光)
4.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唱片、电影等。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郭庆光)
5.媒介即讯息:这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郭庆光)
6.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一个观点,指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郭庆光)
7.D·贝尔: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在这本书中,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并做了分析。
(郭庆光)
8.A·托夫勒:美国学者,出版《第三次浪潮》,将人类社会概括为三次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浪潮是从原始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第二次浪潮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
(郭庆光)
9.信息爆炸: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它既是人们对当代社会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描述,也是人们对信息在单位空间内的急剧增加和剧烈反应可能对媒介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的担忧。
(邵培仁)
10.人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模仿卡尔·塞根教授的“与周年”的假设,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比做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计算,从而描绘了人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即在这个“传播学时钟”上,一小时就等于41 666年,1分钟就等于694年,1秒钟等于11.6年。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相当于21:36;人类在公元前3500年的第二次传播革命中发明了文字,在时钟上大约为23:52;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在唐朝初期(约620年)首先发明了印刷术,此时约为23:59;1844年,当人类进入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子传播的曙光时,离午夜只差13秒;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这时离午夜仅差4秒。对此,我们套用卡尔·塞根教授的话说:“人类很古老,传播很年轻。”
(邵培仁)
11.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从更深层次讲,信息污染也是对有利、有用信息传播、接收、处理和使用的干扰,直接影响有利、有用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别的难度,从而也降低了准确使用有利、有用信息的效果。
(邵培仁)
12.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它与信息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地引诱或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进行信息交流的双方通常是善意平等的、自觉自愿的,是以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精华信息。
(邵培仁)
13.网络传播: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邵培仁)
14.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这是社会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
(胡正荣)
15.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括传真、录像、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电脑、互联网和手机等。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介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和“第五媒介”,即互联网和手机。
(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