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媒介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

(郭庆光)

2.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郭庆光)

3.媒介控制: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通常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容控制等。

(郭庆光)

4.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产生、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郭庆光)

5.大众传媒: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将其称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郭庆光)

6.传播媒介: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传播媒介:媒介“media”系“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就是在传播学著作中也屡见不鲜。在麦克卢汉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即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狭义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

(邵培仁)

7.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指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郭庆光)

8.“热媒介”和“冷媒介”: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郭庆光)

9.媒介依存症: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和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郭庆光)

10.“把关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传播者也就成了“把关人”。“把关人”又叫“守门人”,是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大众传播的“把关人”多种多样,除公认的记者和编辑外,还包括专门接收通讯社稿的工作人员——电讯稿编辑、标题制作编辑以及分配任务的总编辑、电视编导等。

(张国良)

11.“电视人”: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郭庆光)

12.“容器人”: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用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郭庆光)

13.他律性欲望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在1986年发表的《人的自律》一文中探讨了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佐藤毅认为,电视接收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不仅如此,电视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郭庆光)

14.媒介恐慌论: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这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许多专家学者同时进行研究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学术话题。关于恐怖主义和社会恐怖的研究最先是由非传播学领域的政府官员和学者进行的,如保罗·威尔金森德的《政治恐怖主义》、P·卢本斯泰因的《炼金术的革命:现代社会的恐怖主义》、格拉斯的《恐怖文化:美国人何以会为错误的信息害怕》。

(邵培仁)

15.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郭庆光)

16.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

(郭庆光)

17.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郭庆光)

18.获知权:一是从媒介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从大众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张国良)

19.反论权:也称“反驳权”,指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或与自己对立)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

(张国良)

20.媒介全球化:指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

(张国良)

21.横向集中:指某一家媒介公司购买另一家媒介公司的主要股份,后者可能并不直接与前者的行业相关,或其主要资金来源根本与媒介无关。这种水平式的集中,造成了联合大企业所有权的产生和扩张,这种联合是不同产业的公司合并的产物。

(张国良)

22.纵向集中:指相同的产业生产线上多家公司的集中,使一家公司能够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张国良)

23.新闻基模:新闻记者对讯息进行判断时,有一些预存的认知结构在影响他们的决定,可称为“新闻基模”,即讯息早已被“把关人”预存的心智结构所同化,只有那些符合“新闻基模”的信息才比较有可能通过关口。

(张国良)

24.版面:指的是报纸各版的布局以及报纸整体的划分和设计。编辑人员将文章和图片置于版面的各个位置,并用色彩和线条进行分割和装饰。版面涉及稿件的分布与组合、标题的大小和形式、栏目的划分和变化、文字的品种和排列以及色彩、线条等装饰物的运用,甚至包括报纸大小、质地、颜色的选择。它一方面集中体现报纸的宣传报道意图,鲜明地表现编辑对新闻事实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报纸的风格和特色。

(胡正荣)

25.专业化:就是指进入这一行业的个体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实现内化。这一过程包括在校的专业训练和在岗的实践,执行社会化过程的实体包括专业训练的老师、行业的典范、专业组织及传媒组织。

(张国良)

26.媒介专业主义: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它从新闻专业主义而来,成为媒介从业者普遍认可的一套媒介理念。如陆晔和潘忠党所说,它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胡正荣)

27.媒介自律:即传媒界对传媒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和社会使命、责任有正确的认识,并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以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与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等他律手段相对而言的一种自律手段。

(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