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名词解释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又有传递装置;既有处理装置,又有输出装置。人内传播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人内传播:又叫做内向传播,是人们头脑中“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内向传播:又称为自我传播,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

(邵培仁)

2.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张国良)

3.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以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自我表达是否准确,表达方式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

(郭庆光)

4.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接收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的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邵培仁)

(2)人际传播: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胡正荣)

5.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复合体”。在这个定义下,群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家庭、朋友、近邻街坊、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包括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等;既包括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也包括存在着制度化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职能群体,如政党、军队、团体、企业等。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家庭、友人、邻里(首属全体,也称基本群体);社团、学校、单位(次属群体);民族、阶级、国家(隶属群体)。

(张国良)

6.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和形式的群体,组织传播是群体传播的一种。从狭义上讲,群体传播特指在非组织化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胡正荣)

7.群体意识: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合意;(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就越薄弱。

(郭庆光)

8.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郭庆光)

9.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

(郭庆光)

10.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郭庆光)

11.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群体内部,传播活动经常是在“一对多”或“多对一”,“少数对多数”或“多数对少数”的场合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群体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郭庆光)

12.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正常的社会秩序被干扰和破坏。

(郭庆光)

13.集合行为中的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郭庆光)

14.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郭庆光)

15.暗示:指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地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在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换句话说,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郭庆光)

16.流言: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郭庆光)

17.组织: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就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凡是具有中枢系统或管理系统的群体都属于组织的范畴。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张国良)

18.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组织传播:也称为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邵培仁)

(2)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交流信息的活动。

(胡正荣)

19.信息压力:指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郭庆光)

20.组织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郭庆光)

21.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郭庆光)

22.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和联系。

(郭庆光)

23.公关宣传:是指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郭庆光)

24.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也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信息输出方式。现代组织从事的广告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商业广告,如公益广告、意见广告以及通过媒体发布的各种公告等;另一类是商业广告,以企业组织为主体。商业广告依其目的可分为企业形象广告和促销广告两种。以媒体而论,则可进一步分为报刊广告、影视广告、音声广告、现场促销广告、屋外广告、交通广告、邮寄广告等。

(郭庆光)

25.企业标识系统宣传(CIS):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它所采用的象征符号一般为具有独自特色的视觉图案,它可以印制在社旗、社徽、制服、办公用具和各类产品及其包装上,以保持企业的视觉形象统一。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郭庆光)

26.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

(郭庆光)

27.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大众传播: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邵培仁)

(2)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张国良)

(3)大众传播:是一个大规模的信息传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化和组织化的传播者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媒介系统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传递给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

(胡正荣)

28.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第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响等信息符号。第二,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是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第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了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郭庆光)

29.三功能说: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郭庆光)

30.四功能说:指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由美国学者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郭庆光)

31.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它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以新闻、信息及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的、多数的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为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在大众报纸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种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经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转变。

(郭庆光)

32.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拟态环境:或译为虚假环境、假环境,指的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做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胡正荣)

33.传播的个人功能: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就叫个人的功能。这种功能依照施拉姆的解释也叫内向性功能或社会成员自身功能。

(邵培仁)

34.认知一致性理论: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和费斯廷格等,其基本观点是,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做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胡正荣)

35.场:它在卢因的理论中是一个核心观念,指的是“被察觉到的作为相互依存的协同存在的事实的总体”。换言之,“场”就是某个整体的各种组成因素的总和。应用到人类社会中,一个群体就形成了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深刻影响。

(胡正荣)

36.两级传播理论:即讯息和影响先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

(胡正荣)

37.三角测量法:即采用测量、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的多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

(胡正荣)

38.刻板印象:或译固定成见,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要为大部分刻板印象的形成负责。

(胡正荣)

39.信度:指的是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即是否能够保证反复测量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定量研究一般都对研究过程的信度进行反思。

(胡正荣)

40.效度:指的是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即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解释预先提出的问题。定量研究一般都对研究过程的效度进行反思。

(胡正荣)

41.互文性:指的是某个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分享的模式、角色、内容、对白、道具等要素,或者直接衍生自其他文本。

(胡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