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名词解释
1.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且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一种直观的间接的描述,也“是对相对简单状况所做的象征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设想,拥有同原始的客观体系相同的结构属性。”模式是历史的产物、现实的抽象、原物的映现、理论的简化形式。
(邵培仁)
2.传播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于是,传播模式也就成了我们正确认识传播现象的一把钥匙。
(邵培仁)
3.“5W”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当然,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郭庆光)
4.香农—韦弗模式:由美国的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提出,这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信息转变为可以发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将之传送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噪音的概念对考虑传播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郭庆光)
5.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把传播看做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郭庆光)
6.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属于纵向过程研究。
(郭庆光)
7.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属于横向过程研究。
(郭庆光)
8.结构: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张国良)
9.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这可以是基本群体,也可以是其他群体。
(张国良)
10.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这是美国学者W·托马斯的一段话,被称为“托马斯公理”。
(张国良)
11.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张国良)
12.噪音:就是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在人类社会的传播中,这种干扰可能来自机械本身,也可能来自周围环境;它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噪音,但更可能是意义层面的噪音。
(胡正荣)
13.反馈:就是将输出再回输到系统中去,系统通过反馈建立起输入(原因)和输出(结果)的联系,使控制器可以根据输入与输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控制策略,以便达到预定的系统功能。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前者是指反馈回信息输入后,系统得到肯定,逐渐扩大现有的运行规模;后者指的是反馈回信息时系统检出偏差,进行纠正,从而实现系统目标。在人类传播中,反馈指接收者对于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胡正荣)
14.前馈:反馈可以检出并纠正偏差,但其滞后性难以避免。因此,有必要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尽可能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是前馈。在一些控制系统,尤其是比较巨大和复杂的系统中,还需要有前馈。大众传播中的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胡正荣)
15.波纹效果:德弗勒认为,媒介与社会、个人等依赖关系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牵涉到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对促成这种改变的影响力量不一,德弗勒称此现象为“波纹效果”。
(胡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