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名词解释
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载体信息的代码,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也是人类生命演化进程中创造的可以优化生命品质,磨砺人类精神的特殊“武器”,并为人类所独有独享。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事物的性质及关系转化为符号,并可以通过对符号读解还原;而符号又可以在传播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人类从中受益或者受害。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是人类的标征。
(邵培仁)
(2)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张国良)
(3)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胡正荣)
2.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邵培仁)
3.符号解读: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邵培仁)
4.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这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在这里,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中。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意义: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阐释的结果。意义的产生或阐释过程通常要遵循下述步骤:第一,某位传播者面对某个具体的实在的时间本体;第二,这一事件他可以感知的部分;第三,这一事件他实际感知的部分;第四,对于事件用符号表述的部分;第五,传播者对于该事件形成的价值判断。
(邵培仁)
5.符号的意义: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郭庆光)
6.信号:信号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一部分或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某一部分,它预示着客观事物的来临。信号与表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事物存在则信号存在,事物消失则信号消失,因而,信号具有即时性、单一性和即物性的特点。
(邵培仁)
7.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的。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社会性和约定性,在许多场合同时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
(郭庆光)
8.象征性互动理论:该理论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G·H·米德,他去世后出版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和自我》(1934年出版)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把人看做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活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同样,这三个概念对于考察社会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庆光)
9.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和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称为符号互动,也有学者称为意义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他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很可能引起的反应预想(意图);对受传者而言,是他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因此,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郭庆光)
10.象征性文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文化可以被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即“象征性文化”。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性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象征符,生活空间正成为一个人的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象征性文化的不断创造与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另外,象征符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会造成意义、价值、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识、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郭庆光)
11.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情境,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郭庆光)
12.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同的部分来进行。
(郭庆光)
13.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收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邵培仁)
14.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最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邵培仁)
15.符号学:即研究符号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变化与发展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号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符号学研究各种符号,语言学仅是其中一部分;狭义符号学仅研究语言符号,着重从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对语言进行研究。
(张国良)
16.自我达成预言:由托马斯提出,认为人们使用象征把一种有序和贯通意识给予他们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把某种情境当做是真的,则那情境作为结果就是现实。人的社会化取决于对情境的定义能力,这种定义告诉人们使用最适合该情境的词汇,来描绘他人行为使自己理解,描绘自己行为使他人理解。
(张国良)
17.文本:作为一个关键词,它由多种符号与意义系统构成,一指信息本身,如电影和电视节目;二指读者接触媒介产品时产生的多个意义系统。
(张国良)
18.能指:是符号的外形,可能是某种声音、形象等。
(胡正荣)
19.所指:是符号背后指代的事物,可能是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胡正荣)
20.讯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符号化信息。
(胡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