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墨塔或希罗多德书中的两个玛哥斯僧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推翻冈比西斯的统治?
据上述两个文献,是因为他或他们知道冈比西斯的兄弟被杀,而人民却不知道这件事,他或他们是冒充了冈比西斯兄弟的名义篡权的。
关于这个事件,大流士的《贝希斯吞铭文》和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并不完全相同,主要的差别有这样几点:
第一,在推翻冈比西斯统治这个事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料中说冈比西斯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巴尔迪亚。在《贝希斯吞铭文》和希罗多德的《历史》中都这么说。
但两个文献中关于杀死冈比西斯兄弟的时间说法是不同的。
据《贝希斯吞铭文》说,冈比西斯这个兄弟是在冈比西斯远征埃及前就被冈比西斯杀死了:“冈比西斯杀死巴尔迪亚之后,人民并不知道巴尔迪亚已被杀死之事。冈比西斯随后就远征埃及去了。”[1]
据希罗多德,巴尔迪亚(即希罗多德书中的司美尔迪斯)是远征埃及后才死的,但也是在冈比西斯被推翻前就被杀了,是在远征埃及期间被冈比西斯派人从埃及送回波斯去,并派普列克萨斯佩斯到苏撒把他杀死的。[2]
不过,在《历史》一书中,普列克萨斯佩斯对是否杀死了巴尔迪亚,在不同场合说法不一。如当冈比西斯听到玛哥斯的使者宣布军队要听从司美尔迪斯的命令,而不听从自己的命令时他望着普列克萨斯佩斯说:“普列克萨斯佩斯,你是不是按照我所吩咐的做了?”普列克萨斯佩斯回答说:“……我自己做了你所吩咐的事情并且是我亲手埋葬了他。”[3]但当冈比西斯死后,普列克萨斯佩斯又否认自己杀死了巴尔迪亚:“现在冈比西斯既然已死,普列克萨斯佩斯便矢口否认他曾杀死司美尔迪斯,因为他亲手杀死居鲁士的儿子,这件事对他来说并不是安全的。”[4]
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关于巴尔迪亚之死还有另外一个说法,那就是玛哥斯帕提戴铁斯自称是“经他之手杀死的”(但杀死他的地点和方法均未说明),而且,也是在高墨塔事件前就杀死了他。[5]
但冈比西斯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兄弟巴尔迪亚?
大流士的《贝希斯吞铭文》没有说冈比西斯为什么要杀死他;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说到了,那就是嫉妒:
他(指冈比西斯)的第一件罪恶行为便是剪除了他的亲兄弟司美尔迪斯,他是由于嫉妒才把他的兄弟从埃及送到波斯去的,因为只有司美尔迪斯一个人才把伊克杜欧帕哥斯人从埃西欧匹亚人那里带回的弓拉开了两达克杜洛斯宽,此外便没有任何一个人拉得动它了。司美尔迪斯回到波斯之后,冈比西斯便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好像看见从波斯来了一个使者,这个使者告诉他说司美尔迪斯已经登上了王位,而司美尔迪斯的头则一直触着上天。他害怕他的兄弟因此会把他杀死而自己做国王,于是他便把普列克萨斯佩斯,他所最信任的波斯人派到波斯去把司美尔迪斯杀死。普列克萨斯佩斯到苏撒这样做了。[6]
第二,关于宣布推翻冈比西斯并攫取了王权的时间,《贝希斯吞铭文》,说穆护高墨塔是在维亚赫纳月十四日(即3月14日)发难的,而在加尔马帕达月九日占据了王位。记载了这个事件的希罗多德只是说当他还耽搁在埃及的时候,却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
第三,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说法不一:《贝希斯吞铭文》说是在皮什亚乌瓦达的阿拉卡德里什山。但铭文没有说。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
希罗多德没有明确说明地点,但从他书中的一些地方看,可能是在苏撒:他引用冈比西斯的话,说到派人到苏撒去杀死司美尔迪斯,“我是多么愚蠢,我竟把普列克萨斯佩斯派到苏撒去杀死司美尔迪斯”。[7]在另一个地方说到六个贵族密谋时,大流士也来参与其事时说:“现在叙司塔司佩斯的儿子大流士又从波斯府来到了苏撒……”[8]
第四,是谁推翻了冈比西斯的统治并称王?说法也不相同。据《贝希斯吞铭文》,是穆护高墨塔;据希罗多德,是玛哥斯帕提戴铁斯和司美尔迪斯俩兄弟。
第五,在推翻冈比西斯的统治以后新上台的人所采取的政策方面,《贝希斯吞铭文》和希罗多德的记载也不相同:《贝希斯吞铭文》说,“他(即高墨塔)从人民手中夺走了牧场、牲畜、奴仆和房屋……”破坏了神庙,大流士说,“我修复了被穆护高墨塔所破坏的寺庙”。[9]
希罗多德说,玛哥斯僧两兄弟还“派人到他统治下的各地去宣布免除他们三年的兵役和赋税”,[10]等等。
不管这两个资料记载的新上台的人采取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但这些政策显然触犯了波斯贵族的利益,甚至触犯了一般波斯人的利益,这是肯定的,因此普通波斯人和波斯贵族都不可能容忍。
第六,是谁挑头杀死了篡权者?《贝希斯吞铭文》说:
大流士王说:没有一个人,无论是波斯人、米底人,还是我们家族中的某个人,能够从穆护高墨塔手中夺回这个王国……在我没有来到之前,没有一个人敢议论穆护高墨塔任何事情。因此……巴卡亚基什月十日,我带领少数人杀死了穆护高墨塔和他主要的追随者……[11]
但希罗多德却说,在反对玛哥斯的活动中,是欧塔涅斯挑的头,大流士是后参加进来的。[12]
所以,这个事件看似简单,却有许多问题说不清道不明。之所以会说不清道不明,主要是由于从公元前530年冈比西斯继承其父亲居鲁士的王位,至公元前522年他的统治被推翻并很快死去这段历史中,资料的相对贫乏和相互矛盾,以及后来人们对它们的解读,使得这段历史中的许多问题被弄得扑朔迷离。
[1] 见李铁匠:《古代伊朗史料选辑》,第36页。
[2] 见《历史》,第3卷,30、65。
[3] 见《历史》,第3卷,62。
[4] 见《历史》,第3卷,67。
[5] 见《历史》,第3卷,61。
[6] 见《历史》,第3卷,30。
[7] 见《历史》,第3卷,65。
[8] 见《历史》,第3卷,70。
[9] 见《古代伊朗史料选集》,第38页。
[10] 见《历史》,第3卷,67。
[11] 见《古代伊朗史料选辑》,第37页。
[12] 见《历史》,第3卷,68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