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体系:丰富完整的选修课程
广附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那些从其他学校生搬硬套来的治学理念与课程体系,对广附而言,是毫无作用的。为此,几代“广附人”摸着石头过河,自立根系,探索搭建出了一条独具广附特色的课程体系。
自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科课程体系方面,要求少理论,多试验,提升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学校开设选修课,鼓励社团发展,提升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书画、舞蹈等多方面的才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广附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杜绝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在选修课上发现自己、展示自己。
在现代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完全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的,也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想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知识的愿望。因此,广附着手组织老师开设选修课,这是统一教材之外的一个重要补充,其宗旨是为了充分挖掘广附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选修课的开设,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专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与气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附选修课课程的排课、选课突出以下五大特点:(1)让学生学会规划人生,要求学生选课要进行3年规划,避免从众心理盲目选择。(2)既重视共同基础的课程,也提供较大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兼顾学生学习的可发展性。(3)注重与必修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使学生在选修课中不仅能横向地扩充知识面,而且可以进行纵深的探究学习。(4)深入挖掘学校校本资源,鼓励老师发挥特长、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所有软硬件设施,培养独具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优质学生。(5)基于“学科交叉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将来学科发展、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一种判断,指导那些将来学习文科的学生多选些理科基本课程;而将来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多选些文化艺术类课程。
广附开设的选修课课程有以下五大类别:(1)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包括必修内容的拓展课程、介绍学科最新成果的课程和学科应用型课程等,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例如,语文、英语学科,结合学校推动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开设了诸如“小说的魅力”“英语影视文化赏析”等创新选修课,探索学校教改新方式、新方法。(2)科技特色类选修课程。是从科技教育引入的科技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例如,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设置选修课课程,如“指尖上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等。(3)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是艺术、体育以及其他兴趣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深受学生喜爱的选修课课程“旅游地理”,以及颇具广附特色的“广附经济论坛”等。(4)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升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学校组织的“垃圾分类”环保小分队、“废旧电池污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5)职业技能类课程。这些是与大学等单位合办的课程,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等。例如,和广州大学合作,开设了“立体生态鱼塘”“3D绘画”等课程。
广附两校区一共开设100多门校本选修课,进展情况较好。这些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校本课程与新课程的目的和理念不谋而合,广附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能在课程学习之余,学习到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
组织学生参与到广阔开展的课程体系中,对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的机制在于,由学生共同参加的校本课程活动,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其活动规则,并要求参加者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它强调每一位成员的配合、协调和互补。因此,在校本课程中,学生积极的、良好的个性可以得到发展,而消极的、不良的个性会受到抑制和排除。
选修课的教师考核从课程材料和教学方式方法两方面来进行,以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学校注重和鼓励选修课教师开设特色课程,编印校本课程教材。选修课的学生考核,由承担课程的指导老师组织实施,其考核方式一般不予限制,可以采取论文、调查报告、作业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取得选修课学分,计入学生档案。
小故事之一:王国富老师的“旅游地理”选修课
王国富老师的旅游地理选修课是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上课期间,学生边听边记边找地图,记录相关地理知识,补充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课堂上,王老师给学生们直观展示地理景观,尤其是人文地理景观,注重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视频展示,弥补地理课野外实习的不足,加深学生的理解,有益于学生自然地理的学习,为高考打下扎实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素质,开阔视野,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其课程分主题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包含了诸多国家和地区,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景观,全面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遍历美好山河的情感,并在体验中见识世界,塑造世界观。
其课程设置的“旅行者”系列,涵盖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巴塞罗那等地的极致旅游体验,着重介绍国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包括古建筑的保护维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奢华之旅”主要介绍泰国和墨西哥等地,着重介绍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特别是种类繁多的酒店和购物体验。“玩转星球”包括墨西哥、马达加斯加、阿拉斯加等六个地区的野外徒步探险游,涉及攀岩、翻越冰川等。“孤独星球”全面介绍全球1000个终极考验,每学期介绍20个,包含海边悬崖跳水、赶牛、游艇滑伞、火山取野鸡蛋等。“人文地图之法国”详细介绍法国的多元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等。
小故事之二:廖韵斐老师的“法国文化”选修课
说起全世界最浪漫的国家,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法国。的确,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盈、风景优美的国家。“法国文化”是为高中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强调趣味性和实用性,旨在通过每周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国文化,开阔视野,提高国际化意识,并具有一定的欣赏和评判文化的能力。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法国的旅游业。法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8200多万人次,是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接待人口超过该国人口。全国有两万多家旅馆和一万多家各类小旅店、野外宿营地、青年之家等,餐馆和咖啡馆达18万家之多。2010年,法国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国家。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景点。
另外,学生也对法国的饮食文化和葡萄酒文化很感兴趣。法国菜注重新鲜、原味。法国菜选料广泛,主要偏好牛肉、禽类、海鲜、蔬菜等,特别是烤蜗牛、松露菌、蘑菇、龙虾、鹅肝、鱼子酱;在配料上,酒、橄榄油、鲜奶油以及各式香料是法国人的最爱。一顿标准法式大餐的上菜顺序主要为冷盘菜、汤类、主菜和甜品。法国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法国出产的葡萄酒举世闻名,波尔多、朗格多克、勃艮第,这些名酒产区都在法国。
“法国文化”校本选修课课堂情境
整个学期的课程,廖老师都尽量向学生展示法国最美好的一面。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多面性。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也没有好与坏之分,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这才是此选修课的终极意义所在。因此,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廖老师会给学生观看一部法国大片《无法触碰》,来诠释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对比。
小故事之三:政治校本选修课“经济学家趣谈”
政治校本选修课,我们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首先从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开始,介绍了萨伊、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上课的基本思路是从他们的趣闻逸事开始,之后介绍其在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然后再介绍其基本的理论观点与主张,最后是选取其经典名言与学生分享。最初的想法是将趣味放在首位,通过趣闻逸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不断深入地介绍他们的学说,拓宽学生的视野,“谈”是放在第二位的。依照最初设想,我们可以通过老师与学生一起对话、交谈的方式,在分享中令学生不断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知识。课程开设之初,我们还计划每个经济学家介绍完之后,由学生用一句话来简单地加以概括。然后,将学生的智慧也融入课程之中,使本课程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课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其不断完善与完美。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趣闻逸事这一环节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该经济学家产生了解的愿望,但“谈”的过程则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老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多,更多强调的是自己的介绍与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对课程的准备与了解也不够,真正让其交流与分享时,往往对要谈论的经济学家不够了解,所以也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反思一下本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感受与启发,即一个成功的选修课应该具备的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强调互动性。选修课本来就是一个展示学生才华、增长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大舞台,所以必须将这个舞台充分交给学生。如果说平时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学生无法也没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的话,选修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对老师而言也是如此,很多教师的个人特长与人格魅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施展的空间,但选修课就为其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学生在选择时其实也已经考虑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了,因此,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否则,学生就会载兴而来、败兴而归。这里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学生虽然有兴趣、有特长,但也需要课前准备,因此,老师要安排学生去准备,这样到展现的时候学生才会胸有成竹,老师与其他学生也才能有看点、有收获。经济学家趣谈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要给学生准备时间,如果有了准备,学生在交流时一定会有很多让我们惊喜的地方,因为缺少了这个环节,所以学生与老师在交流时就没什么精彩的发挥了,不仅老师失望,学生也失望。
而如果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交谈的过程中就会有思维的碰撞,就会有灵感的交汇,也就会有创造性的成果与作品出现。这样的选修课,不仅学生受益良多,老师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二是要强调实践性与操作性。理科类的选修课,如果能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比如化学选修课,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饮料、制作洗涤剂;生物选修课,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酿造葡萄酒等。通过自己的操作,将书本的知识变成现实的产品,学生的成就感大增,与此同时对知识的认同与理解也会得到深化。文科类的选修课,如果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时候,也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搞个社会调查,或者进行某些研究所需要的数据统计等。至于我们开设的经济学家趣谈,则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让他们就自己的成果向同学们展示,甚至可以考虑让其他同学对某些问题进行质疑与辩论,这样的选修课,一定能更加锻炼学生,更好地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是要有积累。作为选修课,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成熟的教材,一切都要靠老师自己来设计与安排,因此,必须注意资料的积累。一方面,通过积累,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与素材,需要及时将其保存下来,并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将其补充到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来自学生的智慧与成果。如果说老师的教学内容是相对固定的,那么来自学生的智慧与灵感的作品则是无限丰富和多样的,若能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及时收集整理,经过一段时间,也一定会大大丰富课程的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人文性的。就经济学家趣谈而言,要明确要求学生在每学习完一个经济学家后,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经济学家,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与评价一个经济学家,汇集起来,对这个经济学家的认识就一定会更加丰富、生动和准确。并且在下次校本选修课中,如果将上届学生的评价与同学们进行分享,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