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范梅南[1]

1942年,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出生于荷兰的黑佛色姆(Hilversum),并在那里长大。他在黑佛色姆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并获得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本科学位。1967年,他移居加拿大,在埃德蒙顿(Edmonton)公立中学从事了几年英语教学工作,然后去加拿大阿尔伯塔埃德蒙顿的阿尔伯塔教育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1971年)和博士学位(1973年)。1973年,他成为加拿大公民。

范梅南和妻子朱迪思(Judith van Manen)于1973年结婚。妻子是一名英语教师。朱迪思曾荣获阿尔伯塔省优秀教学奖。她在阿尔伯塔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和语言教育博士学位。她现已退休。范梅南和朱迪思有两个儿子,马克(Mark)获得小提琴专业硕士学位,后又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现在在阿尔伯塔从事律师工作;迈克尔(Michael)获得儿科医学硕士学位,除了做临床工作外,还在攻读生物伦理学博士。

范梅南和加拿大三所大学关系密切。1973—1976年,他在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学院担任课程与社会教育副教授。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是维多利亚大学的一名客座教授,主讲夏季研究班课程。1976年,他调到阿尔伯塔大学,一直到2008年退休。他一直是研究方法、教育学和课程方面的基础教育系教授。他现在是阿尔伯塔大学的名誉教授,维多利亚大学的带薪兼职教授。

在他的早期研究中,他致力于欧陆与北美的学术断裂或分歧。北美强**师业绩和可观测的教育结果,而欧陆的教育方法则强调,优秀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个人的、关系的、动机引发的、情感的和以价值为基础的。为了使欧洲的方法更能被加拿大研究生和教育者所接受,范梅南翻译了德语和荷兰语的经典的现象学教育学文本。

1981—1991年,范梅南创办了《现象学+教育学》期刊。他还建立了现象学在线网站。这是现象学教育学文献发表的两个重要国际平台,为现象学教育学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是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开发。在1990年和1997年两次出版的专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理论的视角和各种研究建议的方法论植根于人文科学探究的现象学模式。在这种质性方法论的解释中,他架起了一座桥,连通北美更加实用主义的方法和欧陆更加解释学的方法。北美的教育研究更加实用主义,更注重实用的方法;而欧陆的传统使方法论的程序隐而不显。1992-2006年,范梅南继续讨论方法论问题。1998年,他获得加拿大课程研究协会“现象学与教育学研究突出国际成就奖”。范梅南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这个领域,在范梅南所做的贡献之前,在北美的教育研究中是不存在的。范梅南专注于人的感知力和体验,以替代儿童与学习研究、教师和教的研究的自然科学的客观的实验的范式。在这方面,他的研究被认为是原创的、富有革新意义的。范梅南是将现象学方法论引进到教育研究领域的先锋。

第二是教育关系和教育机智的意义阐释。第二阶段包括了教育理论的表达。这一阶段,他翻译出版了德国和荷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经典教育学作品,有著名的学者兰格威尔德、博尔诺夫和拜登迪克等。他获得了阿尔伯塔大学麦卡拉研究教授奖。1991年出版了专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一阶段,他将研究实践,如资料收集、草稿的解释和文本建构与写作实践紧密相连。1997年,他再版了《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第三是关系的亲密、秘密、认同、身份的教育研究。通过写作的过程,他对身份和内在性十分感兴趣,他对儿童秘密现象和认同体验进行了研究。秘密和认同在理论上和体验上都与身份和自我意识相连。如积极的认同和承认塑造孩子的自我意识,促进孩子的个人成熟;消极认同,不认同或错误认同会伤害孩子的存在模式。批判的认同可能让我们直面自我中不愉快的因素。他和来佛林(Levering)合著了《儿童的秘密》。

第四是写作现象学。当范梅南开始将现象学开发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他就强调写作作为解释学探究的固有维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这种对于研究的写作维度的聚焦在他2002年出版的著作《黑暗中的写作:解释学探究的现象学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描述。其中,范梅南学生的十四篇论文是质性研究写作练习的好例子。

范梅南坚信,作为方法的体验性和解释性写作在获得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中的重要性。他有机会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有教育、心理学和健康科学的学生,他有机会实验写作。通过写作来反思教的教育性维度,如考试压力、认同学生、缺少做作业的空间,部分是通过网上交流。

第五是教育与在线写作。当范梅南致力于写作现象学的研究时,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质性写作的研究在网络空间中有特殊的意义。他开始考察在线写作现象,并不一定是推进在线写作事业,而是最终更好地理解写作本身的体验。在懂得网络技术的博士生的帮助下,他们举办了实验性的在线国际研讨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和教授参加。他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普通的面对面的研讨班在体验上与网络空间的研讨班有什么区别。关于写作本身的性质,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在哪儿?”研究生们积极参与,凯瑟琳·亚当姆斯(Cathy Adams)写了《在线写作空间的现象学》,诺姆·弗里森(Norm Friesen)写了博士论文《计算机—学生关系的教育意义》。

第六是在线关系的教育。通过在线写作,研讨班的关系问题出现了。范梅南开始探讨在线写作现象学。虚拟空间中书写的文字有着无可怀疑的力量,它创造了复杂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在线写作成为极具魅力的现象。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关系都是教与学的核心。所以,仅仅通过屏幕上的文字,关系性是如何发展和存在的?那些关于网络空间社区、虚拟文化和关系、计算机辅助交往和教育技术的理论文献并未触及这种亲历的、活生生的关系的意义。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教育者想要精确地理解那些想当然的事:仅仅通过屏幕上的写作和阅读,在线“教师-学生”或“学生-学生”关系如何可能?当我们与另一个人或吸引我们的主题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时,我们要问:“亲密是如何增长的?”亲密就意味着内在思想或情感的关系性,影响人最内在的自我。通过屏幕上的文字,这种亲密如何增长?或在线关系性的现象学是什么?研讨班中在线写作与阅读如何养育了与他人的亲密性。还有一个平行的教育问题:在线阅读和写作怎样养育了与让我们感兴趣的课程内容的亲密关系?这种研究是原创的,因为这方面我们有很少的知识。这些情感和体验与那些认为计算机交往导致了离身化(disembodied)和孤独的人相矛盾。只有通过质性研究,使参与者亲历关系和学术活动,这些体验才可能得到验证与反思。

现在范梅南正在阿尔伯塔大学从事退休后的教学计划,组织博士生研讨班“现象学研究和写作”。另外,他正在编著关于现象学方法论和教育学的几本书,作为一种伦理实践。

[1] 感谢范梅南为我提供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