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中的启迪

规划或目标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组织的管理十分重要。前谷歌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域总裁李开复曾在其著作《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就特别强调“规划”“目标”的重要性。新东方副总裁徐小平,也经常写文章阐述“人生成功在规划”“人生发展靠战略”的管理论断。国内教育界人士所共知的辽宁盘锦教育局局长魏书生,当过工人、教师,后做班主任、教研主任和校长,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仍然在规划着自己、谋划着组织的未来……

拓展阅读1——著名青年文学评论家如是说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评论界,有一位颇有名气的青年评论家。他的文章深刻、犀利、细腻入微,既让人感到视野开阔、深厚、大气,又可体会出作者独特的视角、入木三分的分析。他不仅在国内文学界深受欢迎,而且经常被邀请到国外,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去做学术报告。他出版10多本专著,写作近百篇文章,其作品深受好评。他的很多文章适合现代人阅读,特别是用于反思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自我管理等。

出于敬佩与好奇,本人经常拜读他的作品,引用他的文字。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会如此优秀?”他笑而不答。以后又问过多次,他仍然没有解释。再后来我们一起用餐。聊到现代人的发展问题,我诚恳地问:“我真想知道你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他说,这是个秘密。我突然想起一位内蒙古校长说:“如果你想让别人告诉你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喝酒!”于是,我开始劝酒。果真,几杯下肚,他拉着我的手说:“你问什么,我都告诉你!”我就问:“你的IQ(智商)是多少?”他回答:“120左右。”我又问:“你的EQ(情商)多少?”他回答:“115左右。”我惊讶地发现他的智商、情商并不高,很一般。我又问:“你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休息?”因为我的确想知道一个智商、情商都不是很高的人,到底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他告诉我:“我有发展规划,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我的目标而做的。很多人不成功不是因为智商、情商或勤奋程度不够,关键是他们从不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真正的目标。”

拓展阅读2——日常生活的感受

大家都有站在高楼上俯视的经历。在楼顶上,你会看到下面的人,有开车的人、坐车的人、拉车的人、走路的人、骑车的人,有单个人、有一群人,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一场景放大到整个地球,可以想象,地球上有60亿人左右,也像上述情景一样,大家都在不停地忙碌、奔波、生活着。假如我们用很长一段时间,比如五百年来考察地球上人们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在某个时间段,这个地球上出生了一批人,他们忙于各种事物,学习、工作、休闲,以及吃、喝、拉、撒等,忙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离开这个世界;再过一段时间,又有一批这样的人出生了,像上一批一样,几十年以后他们也消失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很多人都是如此生活着,他们缺乏理想,没有人生目标,更没有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他们不是往前走,而是随波逐流。

然而,还有一些人,尽管他们也要吃、喝、拉、撒,也要忙于日常琐事,但因为他们有人生规划,有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所以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其学习、工作或研究领域取得了成功,创造了佳绩。虽然他们最终也要老去、离去,但他们所做出的成就、人生历程、生活方式等,都将启示后人,成为后人追忆、效仿、反思自我、塑造成功人生的榜样或参照。这些人便是人生成功者、社会发展的栋梁!

拓展阅读3——毛毛虫实验[4]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便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吃到松叶)。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随大流,绕圈子,瞎忙空耗,终其一生。一幕幕“悲剧”,皆因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标。古希腊学者彼得斯曾说:“须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另一位学者小塞涅卡也指出:“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往前走,而是随波逐流。”

拓展阅读4——美国教授的北京之旅

几年前,一位著名的美国教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讲学。为观看人多的盛况,一天傍晚,他专程来到北京西客站。由于正赶上春节前夕,西客站广场上的人群来来往往,有进站的、有出站的、有送站的、有购票的,真可谓人头攒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站在北京西客站连接南北两端的过街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车流、人群,他沉默良久。

之后,他神情严肃且深沉地感叹道:“一群没有牧人的羊,他们要奔向何方?”深入探问,他解释到:“他们都在忙什么?他们有人生规划吗?”

拓展阅读5——哈佛大学的目标跟踪调查[5]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的学者曾做过一个跟踪调查研究。他们在一群智力和年龄都相近的青年(30岁左右)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

25年后,他们再次对这些人做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3%的人全部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10%的人都是各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事业有成;60%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胸无大志、事业平平;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入不敷出,还常常抱怨社会、政府,怨天尤人。

从上述几个生活中的故事不难看出: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给人的行为设定明确的方向,让人充分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目标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未雨绸缪。目标使人能清晰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检讨行为的效率。目标使人能把重点从工作本身转移到工作成果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