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你的新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常用的方式有研究学生成长档案、观察谈话、调查研究等。对学生个体来说,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个人经历、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学习情况、个人兴趣、社会交往等。对学生群体来说,主要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共性特点,如认知阶段、心理特征、身体发育水平等。
目标:
1.了解新生身心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2.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上一学段的基本表现。
(一)查阅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接班之前,应尽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学生档案、学生上一学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等。
切记:
1.查阅学生信息时应注意学生的特点。
2.关注班级里每个学生。
3.对曾出现过特殊情况的学生及其问题应记录下来。
[案例2-6]
用心记住学生“优点”
每次接新班之后,我会首先用心查看学生档案,主要关注四点:一看学生照片,记住学生的相貌特征,便于开学时对号入座;二记学生姓名,保证在第一次见面时能叫出学生名字,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三看学生“优点、特长”,遐想这些孩子发挥了优点和特长时的自信状态;四看毕业评语,找出评语中展示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把好的标签贴在学生身上。开学第一课,我按照课前熟悉的学生照片及姓名,逐桌点名。由于“备课”充分,准确率在95%以上,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案例来源:徐永晨.开学第一课:优点大放送[J].班主任,2012(9)
[案例2-7]
研究学生档案
接班之前,老师首先看到的是学生档案。仔细阅读,可以在蛛丝马迹中发现学生的特点。
1.关注评语。老师们一般都不会把毕业生的评语写得太差,怕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说,学生评语是老师审慎思考的结果,在斟酌词句上很有讲究,学生的特点在评语中多以正面或委婉的方式呈现。因此,阅读评语时要仔细思考文字背后的潜台词,比如,写“该生活泼好动”,可能意味着其在某些时候“爱说话,喜欢玩”;写“该生成绩一直很稳定”,可能就是指其成绩一直较差;“虽然不是班委,但组织能力强,有一定的号召力”,可能是在提醒,他是班级小集团的头目;“纪律好”可能指其比较内向;“语言少而精”可能暗含着其语言比较尖刻,不合群;“热爱体育”但没有写专长,可能是指其喜欢在操场上玩耍;“做事有主见”可能指这个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2.关注担任过的职务。许多班主任喜欢让学生重新担任以前担任过的职务。我认为,升入新学校的学生不适合再次担任以前的职务,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可能对职务没有新鲜感,容易应付了事。对过去担任班委的学生一般不再任职或让其担任小组长,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3.关注身体情况。从档案中掌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视力情况,尤其要关注班级中是否有残疾学生。如果有,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对这类学生既要关怀更要尊重。
案例来源:周同丽.职业学校入学教育“三准备”[J].班主任,2010(10)
(二)调查学生情况
除了研究分析学生档案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信息。必要时可与学生之前就读学校的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生活情况。
[案例2-8]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我在开学初设计了“你的心语讲给我听”学生情况调查表。通过调查表,我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初中生活情况,对学生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案例来源:张颍.主题月引导:高一班级建设新策略[J].班主任,2011(1)
上述几个案例中,班主任通过查看学生档案和设计学生情况调查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质性评价信息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特点。问卷调查方法还可以呈现出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入学之后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