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教育:学校教育发端

一、夏朝的教育

夏朝(前2070—前1600)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初创时期,统治疆域辽阔,由黄河南北直至长江流域。以武力开国、立国的夏朝,为满足对内镇压对外征战的政治需要,在文教政策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重戎尚武”特点。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偏重军事训练,尤其重视射箭的技艺。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早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射术是否精湛,往往成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衡量条件。故而,元代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将夏代教育的特征归纳为“以射造士”。

夏朝的学校有“庠”“序”“校”三种,功能不尽相同。庠,是以养老、敬老、人伦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序,最初为习射的场所,后发展为奴隶主贵族举行公共活动和教育子弟的场所;校,则是以习武、比武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教育机构。

尽管关于夏朝学校教育的古籍比较匮乏且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但现有资料表明,在奴隶社会初期,教育事务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并且形成了初步的等级层次。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如《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记载:“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亦有中央、地方之分,如《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

二、商朝的教育

商朝(前1600—前1046)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在此阶段,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文化积累更加丰富,教育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商朝是以武力颠覆夏朝而建国的,重武自然属于情理之中。但在武力之外,商朝统治者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宣传,大力宣扬鬼神、天命等宗教观念,试图建立一套神权政治体系。这种政治需要投射到教育上,表现为强调礼仪、音乐等教育内容,尤其重视乐教,因为宗教活动需要音乐歌舞来渲染气氛。鉴于此,马端临将商朝的教育特点归纳为“以乐造士”。

商朝的学校有庠、序、瞽宗、学四种,前两种学校是因袭夏朝而设的,后两种学校则是商朝的创新。庠,仍然以养老为名目,但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已大为增强。序,仍然以习射为主要内容,但重点已不再是军事训练,而是强调习射与习礼的结合,通过习射来习礼。《礼记·明堂位》中记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这里所言的“瞽宗”和“学”,都是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商朝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是习武和习礼。习武是为了征战,以习射为主;习礼是为了祭祀鬼神,以学习乐歌和祭祀礼仪为主,两者都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要。除此之外,学校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教育内容。在商代,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天文历法方面的进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商朝人已经采用了十进位法,甲骨文中出现的最大数字达到3万。贵族子弟需要学会识字、书写和计算,而这些技艺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因此,读、写、算必然地纳入到了学校教育内容当中。

与前代相比,商朝学校的结构更复杂,教育内容更丰富多样,在继承夏代教育的同时有所拓展和深化,为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