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由于战乱历久,社会各层次教育都处于停摆状态。东吴和蜀汉建立后,由于国力弱小,基本没有精力整顿教育。只有曹魏曾对由于战祸而荒废的太学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魏文帝曹丕制定了五经课试的方法,使考试与选拔结合在一起。五经课试承袭了东汉桓帝所制定的依通经多少而授予官职大小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太学的教育质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进一步发展,太学生人数达到了七千余人,并且随着当时社会士庶分化的加剧,太学生中也出现了门人、弟子、散生、寄学、寄学陪位等不同位等。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其招学对象须为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传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开始呈现多样化、等级化的态势。西晋灭亡以后,东晋在江南建国,大量中原士大夫纷纷南徙避乱,虽然东晋政府以这一批知识分子为中心,也修建了太学,但东晋兴学并不是想通过学校来培育人才,而是借以粉饰太平。加上由于君权薄弱,内乱屡起,学校受政潮影响,时兴时废,可有可无。
由于魏晋时期时局变乱丛生,地方教育也受到很大影响。州郡学校大都在平靖时开设,在变乱时则停闭。东晋虽然年代较长,但由于权在地方,地方教育往往由封疆大吏自发提倡,因此各地很不平衡,也没有统一或长久的教育规划。
此外,两晋时期儒学已显示出颓势,学校课程虽然仍以儒家五经六艺为主。但当时学风已转变为以究习老庄为时髦,虽然官方一再提倡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效力衰微。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南朝在政治上重用儒林学者,并下诏令,选官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这种用人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南朝宋时期,社会较为安定,官学也迎来了短暂的繁荣时期。宋文帝于元嘉十五年(438年)在京师设置了四学馆,分别是研究佛老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馆、研究经术的儒学馆。四学馆分设于京师四处,主持学者也是根据其学术专长分管各馆。四学馆的兴建在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贡献,它开了中国古代设置专科学校的先河,并打破了汉魏以来中央官学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局限,扩大了中央官学设置的范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又设立了总明观。观内包含儒、玄、文、史四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四学馆的继续。有所不同的是,虽然分科与四学馆相同,但四科皆属总明观统一管辖,管理上相比四学馆更加集中。从功能上来看,除了作为教育机关,总明观还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总明观停废于萧齐初年,历时15年。
梁武帝时期在学校建设方面也很有建树,中央官学有五所:五馆、国子学、集雅馆、士林馆和律学。五馆建于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以当朝硕儒为五经博士,各主一馆,教授弟子,是称“五馆”。五馆既不限资格,也不限名额,由官府选置学官授以经书,甚至提供伙食,所以四方学子负笈求学的非常踊跃,每馆学生多至数百。五馆既是我国古代学校制度史上的一项独创,同时也是有别于国子学的一种正式官学。国子学、集雅馆、士林馆与五馆性质相似,都是以五经为讲授内容,但分设并立,以解决不同出身不同程度者的学习需要。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的学科,南北朝时为专业教育的一种,但律学地位较五经低。
尽管南朝学校教育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存在时间较短,但确曾盛极一时,它的存在扩大了中国古代国家层面的办学形式,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十六国时期北方虽然兵事连年,但各国仍从各自目的出发重视崇儒兴学,学校教育获得了局部的、暂时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北朝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出现了将近150年的安定时期,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建设。北魏的中央学校有太学、国子学、四门小学、皇宗学,此外还有属于专科性质的律学和算学。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提倡经学,在首都平城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充当教授,学生最多时达到3000人。
北魏明元帝时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这是北魏的特创。力主汉化改革的孝文帝执政后,更加极力推崇汉学教育,除了设立国子太学以外,又于太和十六年(492年)设立专门面向皇族子弟的皇宗学。迁都洛阳后,又仿古礼立四门小学,设四门小学博士。四门小学和皇宗学的延续,都是北魏为皇室子弟专设的学校,反映了他们对汉化的迫切要求。
北魏东西分裂以后,四方学校残毁殆尽。北齐与北周时有所恢复,特别是北齐,除循北魏制度,设太学、四门学外,还改国子学为国子寺,作为统理学官、生员的机构,这一教育行政机构后为隋唐因袭。
总体来看,北朝学校教育较南朝稳定发达,并成为日后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四、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士人流徙迁移,致使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士族门阀集团。士族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中正”,就是在地方设“中正”官负责考察当地人才的家世和德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制在实施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士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一方面阻塞了下层仕进的通道,挫伤了寒门士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士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