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洛阳太学求学期间,曾师事班彪。此后,王充出任过一些地位不高的从属职务,后辞官回乡,以教书为生。他一生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便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来著书立说和从事教育活动。王充的著作中仅《论衡》一书现存,其宗旨是“去伪存真,疾虚立实”。

一、论教育的作用

王充与董仲舒类似,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不同的是,他认为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他继而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二、对经学教育的批判

(一)“疾虚妄”的倡导

王充所处的时代,是汉代实行“独尊儒术”政策达百年之后,儒家思想已逐渐偶像化,并确立了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的宗教神学体系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王充作为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高举“疾虚妄”的旗帜,对当时的经学教育进行了批判与驳斥。王充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妄之言,揭露充斥于五经传记的阴阳灾异和神仙鬼怪,主张用自然知识来驳斥伪说和迷信。二是夸张增饰之言,揭露传记中的浮夸不实之词,主张应用文献以历史事实驳斥那些歪曲历史的伪书。

(二)距师、问难

“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西汉中期以后,儒学定于一尊,被立为官学,许多儒生把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当作仕进的敲门砖。他们只知死守师门家法,学习五经不求甚解。王充曾批判当时的学风:“世儒学者好信师而师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8]认为当时儒者总是喜欢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而不知道去辩驳和“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提问者是经过个人思考,有自己的看法。为了反对迷信圣贤的习气,他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提出:“苟有不晓解之问,造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9]大胆地向孔孟问难。不仅对于扫除东汉教育上的迷信、烦琐、僵化之风有积极意义,也是对师生关系上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鸿儒”,标准是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最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

可以看出,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门传授经籍的教师。王充讥讽这类人是鹦鹉学舌,就像“门人”、“邮者”一样,毫无自己的创意成果。他主张人才应博览古今、学用结合。不过,王充的这些主张虽然出于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存在片面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的倾向。

三、论教学过程与原则

(一)“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反对生知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10]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认为“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他说:“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11]人的先天条件虽有不同,但要知道事情、认识世界却是由于学习;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不学习不能明白事物。

正因如此,王充重视后天学习,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12]。他指出没有学问的人,好像谷和米,不能食用,价值不大;有学问的人,好像谷已成粟,米已成饭,可以直接利用了。他这样早就有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二)“见闻为”与“开心意”

王充认为教学过程有“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所谓“见闻为”,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他很重视日见日为的作用,并说,“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13]一个普通妇女经过日见日为也能刺绣织锦,并能熟能生巧。相反,如果不是日见日为,即使是聪明的“巧女”,叫她们去刺绣织锦,就显得十分笨拙了。不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不目见、耳闻、口问、手为,就不能学得知识。

所谓“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阶段,他认为如果只凭耳目,只能得到片面的、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知识,所以还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14]即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基于此,他曾批评过墨子过于强调感性经验,以致墨子也承认鬼神存在。

(三)“效验”说

王充认为教学过程还应该包括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真伪的功夫。他对这一点很重视,曾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15]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再动人,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说,“引物事以验其言行”[16],即引用实际事物来证实他的言论行动,这就是他注重“效验”的教学方法论。

综上,王充教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原则表现在几个方面:从认知来源上看,他反对“生知”,主张“学知”;从治学精神上看,他反对迷信权威,倡导实事求是、学用结合的学术精神;从教学过程上看,他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教学效果上看,他注重“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伪。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 )。

A.王充 B.郑玄

C.贾谊 D.董仲舒

2.“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3.“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A.周文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4.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

A.《举贤良对策》 B.《论衡》

C.《春秋繁露》 D.《深察名号》

5.王充认为人才的最高层次是( )。

A.鸿儒 B.文人

C.通人 D.儒生

二、简答题

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3.简述王充的人才观。

三、论述题

1.论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评述董仲舒的文教思想。

四、材料分析题

根据下述材料,分析董仲舒教育思想对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并谈谈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作用。

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汉书·董仲舒传》

【拓展阅读书目】

1.张鸣岐:《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分田:《王充》,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

3.吴从祥:《王充经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陈南生:《中国教育精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1] 《春秋繁露·仁义法》。

[2] 《汉书·董仲舒传》。

[3]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4] 《春秋繁露·玉杯》。

[5]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6] 《春秋繁露·通国身》。

[7] 《春秋繁露·精华》。

[8] 《论衡·问孔》。

[9] 《论衡·问孔》。

[10] 《论衡·实知》。

[11] 《论衡·实知》。

[12] 《论衡·实知》。

[13] 《论衡·程材》。

[14] 《论衡·薄葬》。

[15] 《论衡·知实》。

[16] 《论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