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道家学派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因以“道”为关注的中心问题而得名。创始人老子(约前571—前471),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人。曾为周朝的守藏史,闻见广博,富有智慧。与儒、墨、法各家积极入世的“有为”思想不同,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其思想以哲学思辨见长。晚年隐居,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即《老子》。老子之后,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人。他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鄙弃名利,崇尚自然。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一、论教育作用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本源,是“天下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取法于“道”,教育同样要以“道”为根本。道的本质特征在于自然无为,顺应万物而不加干涉。因此,教育不是在人身上施加文明影响的过程,而是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的过程,也就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61]。庄子提出,名和知是人生的两大凶器,教育不应使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那样只会使人的心灵疲惫不堪。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复归于朴”,也就是回复到如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素朴状态。
在道家看来,通过教育使人返璞归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道德、知识、法律等智慧文明的产生发展过程,正是人类不断堕落的过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62]。文明带来了社会罪恶,为了去除罪恶就必须抛弃文明——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为此,老子倡导“无为”,主张行“不言之教”。“无为”,并非消极不为,而是不凭主观意志强为。教育要依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创造条件,促使事物自行发生变化。无为则无不为,如此才能消除社会动乱,实现长治久安。
二、论理想人格
道家追求的最高范畴是“道”,然而“道可道,非常道”,永恒不变的常道难以言说、虚无缥缈。因此,老子修道旨在与道同隐,隐而不争,居而忘名。这与儒、墨、法各家的人才培养指向形成了鲜明对比,勾勒出了一副破除世俗名利羁绊的“隐士”形象。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将心中的理想人格定义为凭借天地之道而遨游于无穷之境,无所依赖,无所限制,消融于自然的至人、神人、圣人。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3]这种特立独行的理想人格,不仅破除了名利的束缚,而且摆脱了生死的忧虑,心灵不为外物所主宰和役使。犹如游龙,时进时退、忽上忽下,尽情遨游于天地之间,体悟生之快乐。庄子无视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将精神的绝对自由(即逍遥)作为理想追求,虽然有其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缺陷,但引人深思,提醒人们回到起点,重新审视教育目的本身的合理性。
三、论学习方法
道家主张“绝学无忧”[64],但并非完全排斥学习。他们反对的是学习那些有违自然的“人为”知识。“人为”知识学得越多,离开“道”就越远,学习过程就将变为背“道”而驰。基于此,道家对于如何学习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一)致虚
致虚,就是平心静气,排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影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尝芸,各复归其根。”[65]意思是,内心既已清虚,就应坚守这种清静之状;由此心灵才能同时观照到万物的生长和循环往复;明白尽管世间事物变化纷纭,但最后都各自回到它的起点。为了做到虚静,必须清除杂念,破除小我己见。“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66]摆脱了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自高自大等问题,人的心灵才会清明,也才能达于成功。
(二)观双
观双,就是观照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即采取辩证的态度认识事物,避免以偏概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很多相对的范畴,如刚柔、损益、福祸、荣辱、智愚、巧朴、轻重、虚实等。这些范畴最终都归结为“无”与“有”的对立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67]既要从“无”的方面去认知“道”的精深微妙,又要从“有”的方面去认识“物”的终极意义。能够综合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就是进入“学道”的大门了。
(三)存疑
道家崇尚自然,反对教条,主张对于自然现象、社会规则、圣贤言论等都要采取质疑的态度。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最高境界。虽然这样,可还是存在着忧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来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因此,求知学道不能完全依赖书本,要敢于对经典、权威提出质疑,避免在学习中陷入盲从和僵化。
四、论教师
老子相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主张教师施行“不言之教”。所谓不言,并非真的不讲话,而是要求教师把握自然之道,按照自然规律施教,不对学生加以人为的强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68]言本是意的工具。当人把握了意义,就应该忘掉语言,以免它干扰意义。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却不说话。所以,教育也应取法于天地,避免过多的灌输和教导。
高水平的教学应该像流水一般,滋润万物而不争。“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69],善于行路的人根本不会让人看到车辙的痕迹,善于言辞的人滴水不漏、无可指责,善于计算的人根本不用筹码。教师很少说话,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感觉有负担,让学生享受自觉自悟的愉悦。“不言之教”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典范。
道家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他们敏锐地看到社会文明发展对于人类自然本性所造成的压抑和伤害,由此提出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人的自主意识、发挥主体内在自觉的教育主张。尽管道家排斥一切社会文明成果的做法显示了它消极、偏激的一面,但其清新独到的教育理念、超越世俗的理想人格追求,带给后人诸多启发。如果说儒家的教育思想为人生注入了伦理化、道德化的内涵,那么道家的教育思想则开启了人生哲理化、审美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