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教育机构参次不齐,师资供给“虚假繁荣”
(1)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去专业化,低层次教师培养能力过剩
目前参与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多样,从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综合大学,到中职院校、职业高中,培养层次涉及本科、大专和中专,但总体上呈现去专业化、低水平培养的态势。首先,从各类机构数量上,参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师范类院校数量远低于其他类院校,尤其在中专层次,有2 182所非师范类中职学校参与,占比94.9%;其次,在各类培养机构学生数量上,非师范类中职学校2010年毕业生为12.98万人,占全年幼儿教育毕业生65%,其在校生规模为54.21万人,占比66.1%;最后从培养层次上,本科层次培养院校为169所,大专层次则为283所,中专层次则为2 299所,2010年各层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53%、13.04%、84.43%。可见,大量非师范类中职学校参与中专等低层次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并没有提高整体幼儿园教师培养层次,反而降低了教师教育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导致低质人才供应过剩。有调查显示,浙江、湖南等省近年来普遍增设的中专层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数,远超过实际需求[6]。
(2)小学教师教育机构在转型升格过程中,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流失严重
在封闭式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随着体系转型和院校升格、兼并,不少原先独立办学的中师逐渐升为高专,或成为高职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面临被边缘化。一方面初等教育学院往往只留下所谓主科教师,而把其他学科的教师分流掉,没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另一方面使一部分对教师教育有感情、有经验也有一定水平的教师不得不离开原岗位,造成优质资源的流失,其并入高校后不受重视,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都排不上号,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得不到政策倾斜和重视,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不深,不是扎根于小学教师培养的特色和规律,而是被高校培养模式简单同一化,完全用高师的标准与要求来规划衡量自身,丢失了培养的目标和特色,也就很难得到真正质量上的提升[7]。
(3)中学教师教育机构缺乏资质认定,办学层次差异大,总体供给过剩
目前承担中学教师培养的机构不仅有传统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还有综合大学、地方综合学院,甚至是独立学院、分校、大专班、民办高职等机构[8]。而且,这些非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人数已与师范院校基本持平。以2010年为例,师范院校培养的我国本专科师范类毕业生比例为52.26%,而非师范院校的培养比例则已达到47.74%[9]。这些院校在办学传统、学科水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方面可谓千差万别,层次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对其进行评估和监督,致使其教师培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培养质量很难保证。与此同时,缺乏规划的多类机构参与,造成师资供给过剩,以2010年为例,我国的师范类普通专科、本科毕业生分别达到228 216人和293 421人,共计521 673人[10]。按照我国现行的教师准入标准,这些毕业生均可申请进入中学任教,但当年我国普通中学共计录用毕业生仅124 047人[11],占当年毕业生的1/3。
(4)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职业教育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构趋于萎缩
首先,我国缺少足够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2009年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04所院校承担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任务,2009年毕业生共计5 458人,培养机构类型包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综合院校到高职院校、中职院校、职业高中等多种类型,其中后者占到半数。原有的35所中等特殊师范学校不少升格和合并为高职高专院校,同时一些中职、中专也加入了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行列,造成特殊教师培养机构呈现职业教育化,其培养质量令人堪忧。
而从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并不高。我国现有8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另有32所高校的二级学院开设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但8所技术师范院校大部分是非技术师范类专业。大部分技术师范类毕业生不去职业院校工作。32所大学下属的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或被关、停、并、转,或时停时招,毕业生数量有限。因此,我国每年新增的职教师资中只有极少数人接受过专业教育,师资的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普通师范院校的本科生,他们具有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但缺乏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二是非师范类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按照传统的工程师模式培养出来,未接受过教师技能的专业训练;三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四是由其他行业招聘、调动或兼职担任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尚不能完全胜任职教师资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