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需求突出,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缺口较大

(1)基础教育师资在类型阶段和区域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

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基础教育师资结构需求的一个重要背景。这表现为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城乡之间的师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会有幼儿园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幼儿教师、各种社会机构(如妇联等)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社工等;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的差异,小学教师分为全科教师、分科教师和兼科教师等。在中学教育阶段,城市和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基本上实现了本科化,研究生学历也占了一定比例,而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中学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还不高。不过未来中学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将会逐年增高。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需求突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也是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

(2)幼儿园教师短缺,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生师比过高,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例低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幼儿园专任教师数为112万人,较2000年85.6万,有较大扩充。但是生师比过高,区域差异大。2010年幼儿园在校人数为2 977万,平均生师比为26∶1,远高于目前小学和中学的生师比。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幼儿园生师比普遍高于东中部地区,贵州省甚至高达53∶1,而北京仅为13∶1,同时农村地区幼儿园生师比为44∶1,远高于县镇(25∶1)和城市(16∶1)。与此同时,目前幼儿园教师中低学历水平教师比例较大,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高。2010年数据显示,近四成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为高中阶段毕业或以下,另有调查显示,近1/3幼儿园教师没有相关教师资格证书。因此幼儿园急需补充获得资格认定、高学历的教师,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对此需求更加强烈。

(3)小学教师需求量低,农村地区及部分学科缺乏高学历教师

我国现有专任小学教师561.7万人(2010年数据),由于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减少,到2010年全国小学阶段平均生师比为20∶1,最少的是12∶1(黑龙江、吉林),最多也仅有22∶1(河南、贵州),且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不显著,城乡差异也不显著,因此教师需求总量不高,2010年仅录用应届毕业生10.8万人。在学历层次方面,目前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23.7%,专科学历最多,占54.5%,其中城市地区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48.65%,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的比例为7.56%,而农村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15.22%,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的比例则达到28.84%。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科学、艺术等学科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都不足18%。

(4)中学教师需求量不高,存在结构性短缺,农村地区缺乏高学历教师

我国现有专任中学教师504.16万(2010年数据),此前我国初中阶段生师比均在10∶1到20∶1之间,高中阶段生师比则在10∶1到19∶1之间,生师比适中,其教师需求总量不高。2010年我国普通中学录用毕业生共计12.4万多人[2]。但目前中学教师学科分布不均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以2010年为例,我国初中、高中教师队伍中语、数、外三科的单科教师比例均在15%以上,三科教师之和分别占初中、高中教师队伍的51.67%、46.97%,占据了我国中学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相对而言,我国中学部分学科的任课教师则非常缺乏。如我国在352.3万(2010年数据)名初中教师中仅有信息技术教师35人、通用技术教师11人,其所占比例不到万分之一;艺术、音乐、美术教师的比例分别为0.15%、2.40%、2.27%;高中教师中艺术、音乐、美术教师的比例也只占到0.13%、1.63%、1.76%[3]。这表明,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与此同时,在学历水平上,我国初中教师本科化任务仍很艰巨,初中教师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占到35.95%,这一比例在农村则达到45.18%。高中教师已基本实现本科化,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占3.63%,具有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仍有5.19%,农村高中教师的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教师仍高达8.50%。[4]这与国际上对初中、高中教师一般要求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准入标准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5)特殊教育教师需求较大,普遍缺乏高学历教师,部分专业教师缺乏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较快,专任特殊教师共39 650人(2010年数据)。部分地区特殊教育生师比达到4∶1到10∶1之间(如北京、上海、内蒙古),但仍有部分地区生师比在20∶1到32∶1之间(如海南、云南、甘肃),因此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教师的需求仍较大。再者,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学历偏低,缺乏专业训练。1998年前后,我国由特教高师和中师毕业的教师比例分别为0.7%和20.6%,受过半年以上特教脱产培训的占14.9%。特教师资队伍中经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人数总比例尚不足40%。到2005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和本科毕业比例为21%,专科毕业比例为53%,高中及高中毕业以下的比例为25%;学历合格率虽比1998年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一线教师学历(高中及高中以下)不合格。专任教师中接受过培训的仅占一半,其中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毕业学历中接受过培训的分别为60%、53%、54%、45%,高中以下学历接受过培训的仅占32%。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学校普遍缺少从事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康复等工作的专业教师[5]。

(6)职业教育教师需求量大增,专业课教师缺乏且师资流失严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2年在校高职生还不到400万人,而2007年,这一数据为861万,数量翻了一番,比例约占普通高校的50%。但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数量却还基本上维持在20世纪末的水平,若按目前在校高职生换算,尚缺40万名职业教育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这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度不相适应。目前,高职、高专的生师比一般为20∶1,一些新建院校生师比甚至达到30∶1。教师总体数量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更新知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热门新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两个人,且有一些专业课教师属半路出家,“临时抱佛脚”,仓促上阵,现买现卖。另外,特教师资流失严重,而且骨干教师与应用型专业课教师流失概率远远大于理论课教师。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地位不高,职业声望较差,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有所区别,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职业老师调入普通高校或“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