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
一、崇尚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社会心态
“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字面上看,“和”,一般读作h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指“和谐、和睦”之义。[2]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有“和”“和合”“和为贵”“和而不同”等表述,现代汉语中则多用“和谐”一词进行表达。在一般意义上,尚“和”即可理解为崇尚或注重和谐、和睦,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或是人与人相处的和睦等。
崇尚和谐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所谓心态,泛指一定历史时期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它表现为心理的集体特征,指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特殊的思想和感觉方式,具体指涉影响着个人、人类群体和各民族思想的全部舆论、习俗、传统、信仰和价值体系。它构成特定社会的价值—信仰—行动体系,而且这一体系常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特定的文化中,并构成最基本的层次,诸如人们对生活、死亡、爱情、性、家庭、宗教、节日、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观念、态度及行为方式等。[3]按此理解,社会心态则指人们长期积淀起来的意识和心灵深处的稳定性倾向、定势。社会心态主要通过个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等知、情、意的结构表现出来。社会心态属于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的存在或表现“状态”。[4]并且,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和”或“和谐”纳入社会心态的范畴,从广义上讲,尚“和”的心态即指一种尊崇或注重和谐、和睦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一向推崇“和”,导致崇尚和谐或者说尚“和”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
一种社会心态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并固化下来的思维体系与价值观念分不开的。在中国文化中,“和”是被普遍认同的、一般的原理、法则,亦是思维自由创造的理想价值。无论是天地万物的新生,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还是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串着“和”或“和合”的精神。[5]之所以说中国人具有尚“和”心态,或者说,崇尚和谐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因为无论是在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精神文化层面,还是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制度文化层面,抑或是在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层面,都可以看到中国人崇尚“和谐”“和睦”的印迹或表现。例如,在精神文化层面,“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或观念贯串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各个历史时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传承至今,并且中国人都将“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谚语名言内化为自己安身立命、行事处世的座右铭。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与共同愿景,这与中国传统的和谐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物质文化层面,中国的很多建筑布局、园林构造都讲究对称中富有变化,变化中又保持统一、协调适中的和谐审美特点,而且一些建筑物的命名中往往都带有一个“和”字,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连现在的一些房地产都以“和悦”“和兴”“祥和”“和美”等带有“和”字的词语命名,将人们对“和”的愿景蕴藏在其中。在民俗的制度文化层面,中国很多家庭在其房屋的正堂中都高挂着和合二仙图,企盼着一家人在一年里和和气气,幸福美满。在民间年画里面,经常是一个孩子一只手里拿着荷花,另一只手里拿着盒子,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谐音就是“和合”“五福临门”,表达了民间对于“和”的认同,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在日常生活中,邻里街坊之间走家串户,聊闲话拉家常,逢年过节则亲朋好友之间拜年看节、互相探访、互赠礼品,这些生活习俗都充满了和和睦睦、喜气融洽的人际关系色彩。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更是以一个印刷术表演的“和”字,一方面向世界展现出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另一方面也向世人传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和”、向往“和”、追求“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表明不论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是国家社会的发展战略,甚至面对宇宙大自然,“和”都是中国人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中国人的共同创造愿景。这些宏观与微观方面都可以说明,崇尚和谐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是中国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并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个人与群体的习俗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