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学校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变化情况
高中阶段职业学校教育主要在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中进行,分别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中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结束后,只剩下少量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恢复发展。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的出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由普通高中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的诞生。[18]如表1-1与图1-1所示,1978—1988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持续增长。1988—1998年,尽管增速减缓,但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仍然在增长,这一时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从1999年开始,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尽管2004—2008年有小幅回升,但是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比1998年下降了约33.0%;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比2008年又下降了约26.6%。这一变化既与人口变化有关,也与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滑坡和调整有关。
表1-1 各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与1978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的比值
图1-1 1978—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
(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变化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如表1-2、图1-2所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变化情况与中等职业学校整体的变化情况相似,但各类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1978—2002年,技工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比较接近。20世纪90年代,技工学校的数量一度多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从2003年开始,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超过技工学校,2016年,普通中专学校数较技工学校数高出约34.5%。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的数据有部分缺失,仅从现有数据来看,2003年职业高中的数量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位居第一,约占总数的39.6%;但是从2008年开始,职业高中的数量急剧下降,至2016年已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接近,较2003年下降了约36.0%。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从2003年开始持续下降,2016年与2003年相比下降了约56.0%,可见成人中专学校数的减少速度也相对较快。总体而言,进入21世纪之后,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数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普通中专的数量有所波动,下降趋势相对比较平稳。
表1-2 1978—2016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
图1-2 1978—2016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变化情况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地区分布
横向来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分布较为密集,其中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有约占全国总数7.5%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数相对较少,不过位于西部的四川省有着约占全国总数4.9%的中等职业学校,位居全国第六。整体而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东、中多,西少”,中等职业学校在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详见表1-3)。[19]
表1-3 2015年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数
(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情况
借助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调整办学体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征。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199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举办主体的政策取向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改变。但是市场机制并未帮助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摆脱困境,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社会合作及教育公平方面都存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强调依靠企业、行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强化了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对“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寻找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平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2009—2015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下降了约30.4%,尽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中等职业学校总数中的占比也下降了2.37个百分点,但依然维持在20%左右,所以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的下降基本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整体的变化情况,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表1-4、图1-3)。
表1-4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及占总数比例
图1-3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及其与总数的比的变化情况
(五)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与资产情况
必要的教学场所、设施、设备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保障,此类硬件条件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建设,标准和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提高。[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的设立必须符合四项基本条件,其中第三项为“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满足一定硬件条件的能力。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指标,2010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参考标准为“新建学校建筑规划面积不少于24000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不少20平方米。”2004—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逐年减少,这可能与这一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的增长有关,尽管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的总量也在逐年增长,但无法完全适应学生数量增长的需要。2013—2016年,尽管校舍面积总量有所下降,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持续减少,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直至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仍未达到20平方米(详见表1-5)。横向比较来看,2016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20.8平方米,多于中等职业学校。
表1-5 2004—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建筑面积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未对实习、实训基地提出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场所建筑面积始终稳定增长,并且增长的速度可以适应因学生数量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变化。与实验室、实习场所建筑面积的变化情况类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也在持续增长。2004—2009年,其增长速度基本可以满足学生数量增长的需求;2013—2016年,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且全国平均水平超过《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500元的要求(见表1-6)。这一增长趋势体现出实习、实训在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表1-6 2004—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情况
在全球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教育信息化逐渐引起了各方的关注。2015年,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旨在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该文件指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不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突出机制创新,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应用和推广信息技术,同时也旨在借助教育信息化变革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2004—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计算机的总数保持增长,且基本与学生数量的变化相适应。《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学校计算机拥有数量不少于每百生15台。”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这一标准(见表1-7)。从2013年开始,教育统计数据新增了对平板电脑数的统计,反映出教育信息化在硬件方面的升级。2016年,全国不包括技工学校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平板电脑约10万台,每万名学生拥有83台平板电脑,平板电脑的普及程度较低,其数量也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见表1-8)。不过,在这项指标上,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水平持平。
表1-7 2004—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数量情况
表1-8 2013—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平板电脑数量情况
2004—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统计了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与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013—2016年统计了网络多媒体教室间数,反映出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在这些年有较大的提升。2013年,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约占教室总数的35.5%,201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3.4%,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9 2004—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室情况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硬件条件处在发展之中,尤其是在实习实训设施和教育信息化设施方面发展较快,但是与普通高中仍存在差距。
(六)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和资产情况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建筑面积和资产情况方面,我国各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仅就2016年的数据而言,在校舍建筑面积方面,北京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约为30.01平方米,居全国首位,而居全国末位的广西,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仅为11.11平方米,北京高出广西约170%。在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的省级行政区中,仅有10个达到了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见表1-10)。
表1-10 2016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面积情况
图1-4 各地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资产方面,如表1-11所示,上海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教学用计算机71522台,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居全国首位,约是居全国末位的贵州的5.5倍。上海与北京的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二位的北京的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约是居第三位的江苏省的1.9倍。尽管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均满足每百生拥有15台计算机的标准。
浙江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网络多媒体教室12437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约占全部教室数量的73.9%,居全国首位;北京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网络多媒体教室3432间,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间数居全国首位;而新疆的中等职业学校仅有2028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约占教室总数的24.3%,居全国末位;广西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4776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居全国末位;北京的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约为广西的5.9倍。
表1-11 2016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资产情况一
图1-5 各地区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
图1-6 各地区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北京和上海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分别约为3.36万元和2.97万元,分别居于全国第一、第二,北京的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约为居第三位的西藏的3倍,约为居全国末位的河南的11.6倍,河南的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仅为0.29万元。
表1-12 2016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资产情况二
续表
图1-7 各地区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
根据2016年全国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和资产情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地区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有比较良好的硬件条件,而部分西部和中部的地区的物质资源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七)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情况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指学校(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拨款,包括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教育费附加、科研经费和其他经费。其中,教育事业费指学校(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公共财政预算205类“教育支出”的拨款,不含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费附加。教育经费支出包括个人部分支出、公用部分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三部分。公用部分支出包括商品支出、服务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指学校(单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指非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用于学校(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土地、无形资产和大型修缮等所发生的支出”。[22]如表1-13、图1-8所示,2006—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及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相较于2006年,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了约703%,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了约396%。
表1-13 2006—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情况
图1-8 2006—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变化情况
2016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为3198.05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2315.21元,均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八)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在不同地区之间也有比较大的差异。2016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38661.50元,位居全国第一,约为位居全国末位的贵州的6倍。
表1-14 2016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情况
图1-9 2016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