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010年至今:致力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从2010年开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这和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经济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增速下降、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向精益化、服务化和集聚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技术的飞速进步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但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吸引力弱、结构失衡和质量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最新需求。

二是职业教育理念的革新。随着终身学习、以人为中心等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兴起,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逐渐由“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10];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满足个体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于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等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理念[11]。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代替了“以就业为导向”,显示出宏观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新理解。

(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以往的政策文件一般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但2010年后政府的政策文件开始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首次提出是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该文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基本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在职业教育领域,该文件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颁布,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核心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以往的概念相比,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强调职业教育的终身性、融通性和开放性。终身性体现在学历职业教育层次的丰富性,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的衔接;融通性体现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开放性体现在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对所有社会群体开放。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满足个体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12]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表述来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规划是:“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

目前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讨论较多的是如何打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乃至更高层次教育间的通道。我国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终结性教育”。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中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升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另一方面,我国没有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又缺少学位制度,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不完整、难以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从中等教育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贯通衔接,首先就需要突破学位制度的限制。为此,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政策,要求有条件和愿意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改变原有的学术型发展道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另一个关注点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贯通衔接。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经济现实激发了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广泛需求,但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较短的学制决定了其难以独立培养这类人才,沟通中高职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选择。在实践中,我国已发展出五年制高职、“3+2”中高职衔接等模式。

(二)倡导基于工作的学习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典型问题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之间的转换问题。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忽视学生的实践学习经验。2006年教育部将“工学结合”确立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后,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经验。我国职业教育需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尽管进入21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办学实践在通过产教合作、校企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这一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企业不愿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依旧普遍。加上《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一直处于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态。由于情境学习理论、工作场所学习等学习理论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兴起,教和学的组织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现实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学生基于工作的学习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在政策上主要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促进校企合作,二是试点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我国虽然多年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一直未能从政策层面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随着校企合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我国不少地区开始出台地方性的政策法规,推进本地区的校企合作。201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意见》出台,率先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等等。2016年宁波市颁布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对学校、企业、行业在校企合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并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随着地方校企合作实践探索的展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详细说明了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这是我国推行校企合作以来第一个以校企合作为对象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提出要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规范了校企合作可以开展的合作形式,并给予学校、教师、企业和地方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对学生在企业学习的基本权益和安全问题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是从英国引进的概念,指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13]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主要具有五个特征:教育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14]和以往的校企合作形式相比,现代学徒制真正做到将企业实践学习经历融入课程设计,使得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基于学校的教育向基于工作的教育转变。教育部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三年将现代学徒制列为年度工作要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现代学徒制列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随后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制订并启动了试点的工作方案。2015年教育部遴选了165所职业院校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教育部遴选了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共有203所学校参与。尽管从数量上看现代学徒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制约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如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招生方式难以落实,企业师傅制度的空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的薄弱,学徒升学路径不畅,等等。[15]

(三)融合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

普职融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将“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目标之一。

在处理中高职关系时,面对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为了推动教育公平和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应当首先实现普及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尽管当前我国尚未出台与普职融通相关的具体政策,但在地方、学校层面已开展了各类试验。普职融通的主要形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向普通中小学校提供生涯教育课程。以北京市为例,随着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的下降,中职院校转向为基础教育学生提供职业体验活动,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密云区、丰台区、朝阳区、东城区等多个行政区的中等职业院校都推出了丰富的职业体验课程,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开发的课程涉及茶艺、中医、信息技术、珠宝工艺、电气等多个专业。职业院校向广大中小学生开放,这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逐渐由单一地培养职业人才,转向培养职业人才与为普通教育提供广泛的职业预备教育相结合。中等教育阶段普职融通是推进青少年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公民的有效手段。正如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谈到的,任何教育都带有职业的一面。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门教育,也是为个体做好职业预备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

在推动终身学习方面,职业教育应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技能、文化艺术修养、职业培训与再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增加人们的生活趣味并加深社会参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大部分是由职业院校承接的。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沟通,是建立学习型城市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和丰富社区教育内容的途径。2016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发布,提出开放大学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广泛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和各类培训”。同年,教育部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全民终身学习周”,提高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有学者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应当为职前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学历与证书教育,为在职职工提供技术提升、转岗就业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和证书教育,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谋生教育,也为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提供教育和培训。[16]从实践层面看,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颇有成效,但相应的制度、政策还不完善,如学习认证问题、职业学校的权责划分等都需要政策法规给予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