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园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教师合格率基本达到“九五”规划的要求
在“八五”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师数量迅速增多的情况下,提高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九五”规划的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1996年1月,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该文件是根据我国学前教育对幼儿园园长素质提出的要求制定的,是培训、选拔、任用、考核幼儿园园长的基本依据。文件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组织岗位培训、日常政治业务学习及工作锻炼,使幼儿园园长努力达到文件所规定的资格要求。
同时,国家教委还为开展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幼儿园园长轮训一遍,使园长的政治、业务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能够正确理解、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具有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为确保培训的质量,国家教委制定了《全国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并由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了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的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将园长岗位培训所需经费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使用范围。各地根据该文件的精神积极落实此项工作,以幼儿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高等师范学校为依托,建立了一大批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对城乡幼儿园园长进行培训。
国家在学前教育事业“九五”规划中对师资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经济发达、中等和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合格率分别要达到90%以上、75%以上和60%以上。截至2000年,全国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队伍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12.4%,高中以下学历者仅为9.6%。这说明在“九五”期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师合格率实现了国家规划的目标。
回顾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从持续快速发展转为艰难曲折发展,此时期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变化快,出现的新问题多,影响面大,这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基础教育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出生人口下降等多种因素对学前教育事业产生了强烈震动和影响,出现了许多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例如变卖公办、集体办园的问题,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学前教育数量减少的问题,责任不明、部门职责交错、体制不顺的问题。而有的老问题,如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管理力量薄弱问题、忽视教师培训问题、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等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新老问题交织,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得在“八五”期间出现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到“九五”期间就变为缓慢发展,出现入园率有所下降的状况。
在同一时期,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发达国家3岁及以上儿童早期教育毛入学率由72.3%提高至83.5%;亚洲主要国家由29.6%提高至44.5%;发展中人口大国由27.2%提高至33.6%。我国在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3~5岁幼儿入园率由29.2%提高至37.7%,但仍低于亚洲主要国家平均水平,尤其“九五”期间学前教育入园率出现下降趋势。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2000年“普九”的人口覆盖率已近90%,但进入小学的适龄儿童中还有1/4未能接受学前一年的教育,3~5岁儿童中还有2/3的儿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对3岁以下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和指导还很薄弱。
我国在大力推进“普九”工作的巩固与提高的同时,应该把学前教育放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中,真正从起点上实现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实现“双基”的巩固、提高和消除贫困的目标。
因此,如何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就成了后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