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趋势
民办教育新法新政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将我国民办教育引入以分类管理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为民办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造了新的机遇,民办教育发展将呈现新的趋向性特征。
(一)逐渐形成分类发展格局,愈加彰显公益性与体制机制优势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全面实施框定了民办教育分类发展的基本趋势,强化了政府支持与规范并举的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的落地,将进一步明晰民办教育的属性,释放民办教育的潜力。一方面,分类改革明确了民办学校营利与非营利性的划分标准,结束了民办学校法人属性混乱的状态,为民办教育领域形成营利性民办学校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阵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分类管理承认了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明晰了两类学校的扶持政策和监管办法,从根本上打破了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与产权归属不清的发展“瓶颈”,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民办学校的政府扶持不力、政策社会环境歧视、土地税收优惠难以落实等问题。随着分类管理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在分类监管、分类扶持政策的引导下,营利性民办学校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的格局将逐渐形成。
分类管理契合了我国教育综合改革与民办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必将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推动民办学校举办者妥善处理公益办学与营利之间的关系,引导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举办者淡化营利取向,更加彰显教育情怀。在此种背景下,民办学校自主办学、市场调节、政府监管服务的三角关系将继续探索最佳的平衡状态,充分释放民办教育的体制机制优势。
(二)向内生长,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谋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在新阶段,民办学校将转变发展模式,向内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民办学校的第一代举办者不少是拥有教育情怀的企业家或社会人士,习惯用企业理念管理学校。在民办学校“打桩基”、求生存的初期,这种办学逻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但是随着民办教育所面临的外部挑战越来越大,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加剧,外部逻辑主导的办学思路已抵达“天花板”,亟须以现代教育的内在逻辑引领民办教育发展。因此,兼顾办学的教育逻辑、经济逻辑和企业逻辑并突出教育逻辑,尊重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以全新的办学理念谋求学校的长远持久发展,将成为民办教育领域的趋势。这种理念和意识将督促民办学校举办者破除传统办学逻辑对学校发展的阻滞,更加专注于学校内部建设,优化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完善的治理机制优化内部治理效能,强化办学行为的自身约束,加强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诉求,不断提升办学质量,通过打造学校特色等精致化发展模式来提升学校软实力。
概言之,民办学校将逐渐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由过去“大而全”的同质化办学模式向“适而精”的特色办学模式转变,由力图“活着、活下去”向追求“活得好、活得久”转变,以迸发新的发展潜能。
(三)向外拓展,以贴近市场的特色化定位实现转型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并将继续成为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随着经济结构改革、产业升级发展以及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目标与定位,优化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建立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机制,是民办学校通过转型发展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并迈入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路径。随着政府简政放权改革、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各级政府在落实、扩大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的探索将进一步深入,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以及民办高校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权等办学自主权必将进一步扩大。这无疑为民办学校贴近市场需求办学提供便利和空间,有助于民办学校结合我国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找准定位,实现特色化发展。
民办教育贴近市场发展的未来走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办教育功能定位由弥补型教育向选择型教育服务转变。随着城乡义务教育逐步走向均衡,民办基础教育在满足社会大众对优质和特色的教育的强烈需求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进入结构调整和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宗旨的内涵式发展期,民办高校在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二是错位优势明显。发挥民办学校的错位优势,与公办学校展开错位竞争,是正在显现并将长期持续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最优选择。如民办高校可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13]瞄准市场人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发展,抓住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契机,并以适度超前的眼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向上提升水平,是民办教育中长期的基本发展方向。
[1]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28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233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13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房剑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吴畏:《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房剑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 刘莉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29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 尹文剑、任一明:《复兴中国民办教育事业——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建国六十年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载《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5):1,12。
[9] 张雪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载《教育与职业》,2009(30):16-19。
[10] 刘松林:《论新时期民办教育政策的变化及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4。
[11] 钟凤德:《略论民办本科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网络财富》,2008(11):9-10。
[1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教育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2018-7-23],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4/0526/8468583.shtm。
[13] 华灵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分析》,载《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