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进入了新的历史转型期,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变革而实现的,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会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到课程与教学上,从而使40年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从理论上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课程与教学,但是,有些影响是短暂的、局部的、表层的,而有些影响是持久的、全面的、根本的。探讨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社会条件,主要就是分析哪些社会因素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持久的、全面的、根本的影响。换言之,就是要在众多社会因素中,找出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主要社会因素。对此,我们的基本体会是,解读40年社会全面变革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改革探索”,二是“现代化”。其中,改革探索是现代化的形式和手段,而现代化是改革探索的目标和灵魂。也就是说,从最抽象的层面看,改革开放40年就是中国社会通过改革探索,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是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最一般的社会基础,也是指引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关键性社会力量。
1.全方位改革与社会急剧变迁
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探索波澜壮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谱写了快速发展、急剧变迁的历史篇章。改革是消除积弊、探索创新的过程,也是各方博弈、利益调整的过程。我国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逐步深入。最初,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拨乱反正,即消除长期以来极左思潮的影响及畸形的社会模式,使国家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我国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路线,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等转变观念和调整路线的措施。而在教育文化领域,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得以恢复,举国上下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教育界一改沉闷的状态,重焕生机。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并将经济改革调整为新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其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解决温饱问题。受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经济改革也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第一,以农村地区为切入点,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农村包产到户的探索,并确立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后,紧接着在城市地区进行了类型多样的综合改革,如开辟经济特区、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招商引资、合资办厂、探索价格体制改革等,这些城市综合改革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等负面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引发了人们对改革的反思。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政治风波和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产生了迷茫和困惑,甚至有所动摇。针对改革的困境,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思想,在关键时刻消除了人们的迷茫心理,坚定了举国上下继续改革的信念。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了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的全面改革探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服务领域市场化(如住房改革、医疗改革),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这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探索,激发了人的活力和主动性,促进了经济大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除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外,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还首次明确提出了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
截至20世纪末期,依靠20年的持续改革,中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创造了人类脱贫致富的历史奇迹。但是,粗放型经济发展的代价也相当沉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的确立,规定了21世纪初期我国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新任务,这就是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创新型国家、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围绕这些新课题,我国进行了积极尝试,积累了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宝贵经验。为了巩固并深化新时期的发展成果,中共十九大正式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并指出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总体提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主要因素。我们相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道路将越走越好,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40年的改革探索,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急剧变迁。试想一下,40年前,手表和自行车是奢侈品,而今天不少人早已拥有了小汽车和私房;40年前,出国旅游就像天方夜谭,而今天中国游客已经满世界跑了;40年前,买米买油都需要凭票供应,而今天超市物品琳琅满目,任君挑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都是社会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有力表现。整体来说,变革范围广、程度深、速度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特点。就变革的广度而言,这次社会变迁波及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社会结构(阶层)、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变革的深度上,东方生活模式和西方生活模式激烈碰撞,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艰难转型,精神追求和物质享受此消彼长,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态势;从变革的速度看,数年间,乡间小路变成了柏油马路,砖瓦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不断面对变革,不断超越现状,构成了40年间人们生活的基本元素。在这40年里,中国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越野车,裹着滚滚烟尘,一路不断颠簸而又坚持不懈地奔向远方、奔向未来。
在全社会40年持续不断的改革探索中,课程与教学不是简单的旁观者,它是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如果把40年持续改革视为一部宏大的历史剧,那么,课程与教学则是剧中的小角色,它跟随整个剧情的发展而进行表演。也就是说,它是社会大变革的一部分,为社会大变革所左右。社会大变革赋予了课程与教学鲜明的时代气息,为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设定了独特的社会条件。具体来说,首先,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培育了大胆改革、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创造出了一种求新求变的社会氛围,这就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探索营造了有利的心理环境。其次,持续不断的改革有效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为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再次,改革探索引起了社会大变革,也引发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课程与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变革成为时代性的大课题,为课程与教学发展提供了动力,开辟了空间。最后,全面改革和急剧变迁还意味着人们时刻面对着不确定性,这可能削弱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性、计划性和稳定性,加大了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的风险和代价。综合这些不同侧面的分析,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方位的改革探索与社会急剧变迁为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是,各种风险与挑战也相伴而生。在把握机会的同时规避风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2.现代化与社会进步
不断的改革和社会变迁给人以生生不息的流动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但是,在急剧变迁的背后,是否还有恒定不变的东西呢?应该说,答案是肯定的。改革的行动虽然多种多样,但改革的价值追求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促进社会进步、全面实现现代化。这是改革探索的根本目标,是社会变迁的主导方向。
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谓现代化,是以大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发展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不同层次,其典型表现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法治化、民主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始于洋务运动,其核心追求是发展产业,如办工厂、开矿山、修铁路等,主要属于器物现代化的范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人们意识到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性,于是便有了尝试君主立宪的百日维新,发生了推翻帝制、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攫取,全国陷入军阀混战局面。这促使知识界反思人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于是,一场以思想启蒙、个性解放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大量引入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西方理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开放,引领一大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和自我解放,揭开了人的现代化的序幕。此后,中国的现代化便逐步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整体展开。北伐战争、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继发生,使救亡图存和政权争斗成为主线,现代化的探索基本停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使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探索成为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积极恢复生产,加快发展工业,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全面现代化建设打下了有利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年“大跃进”造成了经济倒退,而持续十年之久的“**”更使整个国家陷入崩溃的边缘,彻底中断了现代化的进程。“**”结束后,我国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使现代化再次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全面探索现代化之路的重要历史时期。首先,现代化是这一时期始终不变的核心价值追求。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再到当前分两步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统领改革开放的基本主线。其次,现代化取得了全面进展。在器物现代化方面,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整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大大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可谓成就卓著。在制度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探索基层民主道路,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民主,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国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有了更大的发挥与发展空间,思想进一步解放,现代意识和现代文明逐渐深入人心,成绩也很突出。最后,我国基本确立了符合国情的现代化模式。改革开放40年的现代化探索,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中国模式”,其核心经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对外开放、积极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基本找到了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解决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问题。这是更值得自豪的事情。
40年的现代化探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在物质领域,这似乎毫无争议。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络,这些40年前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东西,今天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眼前的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是,在精神领域,我们是否取得了进步?或者说,精神领域的变化是真正的进步吗?这恐怕就见仁见智了。有人指责社会生活中物欲横流、人情淡薄、追逐私利,有人担心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社会失范,似乎物质进步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瓦解和心灵荒芜。的确,如何看待精神领域的变化,是更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精神文明涉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关于40年来中国人精神领域的变化,我们的总体判断是:虽然消极因素和负面问题不少,但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精神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冲破了大量僵化思想的束缚,现代意识明显增强,人性和权利得到了必要的尊重,社会生活更加包容、多样和理性。也就是说,从人的解放的角度来讲,精神领域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进步,对40年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现代化规定了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性质和方向。在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探索中,教育既要面向现代化,更要实现现代化,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革,就必然打上现代化的印记,只能沿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其次,促进人的现代化成为社会对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要求。在现代化的三个层面中,人的现代化具有最为关键的作用,也更为复杂,对此,学校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促进人的现代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调整师生关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这就自然形成了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动力和主题。再次,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为课程与教学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在物质层面,现代技术手段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广泛使用,丰富了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精神层面,人性、权利、尊重、平等、发展、效率、包容、多样性等现代意识,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受到重视,并成为指导行动的重要原则。人们日益关注课堂文明和教育效能,力图使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最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质疑现代性,客观上促成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辩证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课程知识的建构性、教学过程的对话性,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性等观念一时非常流行,引发了人们对课程与教学发展偏差的集中反思。虽然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对于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当前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仍需要谨慎应对。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同样需要回答类似问题,包括走向21世纪的现代课程与教学,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基于中国国情,有何特殊表现?如何实现?等等。站在现实的起点上,围绕这些关键问题进行探索,未来之路将逐渐铺开。
总之,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革,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在不断改革探索、社会急剧变迁的国内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坚定步伐,依托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持而展开的。国际和国内的诸多社会因素以种种形式对课程与教学产生影响,既带来问题和挑战,也带来资源和机会。迎接挑战求生存,抓住机遇求发展,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