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投资的分类

对教育投资水平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教育投资的类别进行划分。目前,国内外对教育投资的分类有所不同,在本节中,我们先对OECD国家和我国的教育投资分类情况进行一个整体概述。

一、OECD对教育投资的分类

在OECD《教育概览》中,教育投资的分类被划分为三个维度:投在哪里、谁来投、投向什么内容。这种分类方式集中反映了政策的逻辑,便于厘清教育投资的去向、责任主体及支出的结构等情况,具体如表5-1所示。

表5-1 OECD《教育概览》中公共支出的分类和支出内容

其中,投向哪里是指教育投资的支出发生的地点。这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费用发生在各类学校(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教育部门和其他一些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发生在这些教育机构之外的教育费用是另一类。

谁来投是指教育投资的主体是谁,包含三类:公共支出、私人支出,以及私人支出公共补助的部分。

投在什么内容上是指按照购买的物品和服务分类。对个人而言,除了学费外,还包括午餐、交通、住宿、书本、家教服务等;对机构而言,还包括水电等必要的固定开支、人员开支,以及第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学研究支出等。

二、我国的教育投资分类

截至目前,我国对教育投资的分类并没有进行过清晰的界定。但在历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是按照教育投资的来源、支出功能进行分类的。

表5-2是从收入角度衡量的教育投资分类,主要是按照教育经费的来源进行分类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教育经费收入来源的划分上,并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框架结构,这导致这样的统计分类只能给我们提供年度截面数据,而基于长期的面板数据分析则因框架结构的变动而变得不太可能。

表5-2 我国教育经费收入结构

续表

需要特别注明的是,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因此表5-2中许多教育经费的来源名称看似相同,但其统计口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支出部分,《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主要是按照支出费用的功能来进行分类的。与收入分类类似,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后,支出的分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5-3 2005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分类

表5-4 2008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分类

表5-5 2015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分类

表5-3、表5-4、表5-5分别是2005年、2008年与201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分类方式,从中能够看出我国教育支出的分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从支出的角度对教育投资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也成为不可能。

同时,从教育投资的定义可以得知,教育投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部投入的货币化表现。而在我国的教育经费统计中,无论是收入统计还是支出统计都没有将发生在教育机构外的费用,即私人用于教育的支出(除学费外)统计进来,这使得我国在统计教育投资时存在巨大的缺失,并且无法计算私人在教育上的投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