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回顾

我国的重点校政策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该政策从1953年提出后,虽经历了多次波折,但“有重点地发展”一直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导向,并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项政策。

1953年6月,根据毛主席“办重点中学”的倡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在各级全日制的正规学校中,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经常的基本任务,而且应当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3]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

1962年12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的通知》。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谈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问题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1978年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指出:“切实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以提高中小学的质量,总结经验,推动整个中小学教育革命的发展。”该政策的颁布直接推动了重点高中的快速发展。

同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题为《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消息,文中提到,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4]搞好教育革命,中小学是基础。切实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以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并总结经验,推动整个中小学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部门,都要在认真总结28年来教育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和办好本地区、本部门的重点中小学作出规划和部署。1978年上半年,要求各地对所确定的重点中小学认真进行一次整顿。要以揭批“四人帮”为纲,同整党整风结合起来,重点把领导班子整顿好、配备好。教师力量要做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加强。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要认真建立起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前提下,对经费、物资安排,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充实改善这些学校的仪器、图书等教学条件。保证这些学校1978年秋季开学以后,能够切实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

在教育部试行方案中提出,大中城市可在市和区(县)两级举办重点学校。市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区(县)可办二三所重点中学,五六所重点小学。各省、自治区,可在省、地市、县三级举办重点学校。省和地市两级可各自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县可办好二三所重点中学,五六所重点小学。要城乡兼顾。工商企业办的重点中小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所侧重。例如,石油、冶金、煤炭、地质部门办的重点学校,可以侧重学习该行业所需的有关基础知识,从小对口劳动,以利于为这些部门培养人才。还不是重点中小学的学校,也应按照重点学校的要求,努力搞好教育革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今后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将确实办得好的中小学逐步纳入重点学校的行列。教育部办的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已经确定,共20所。它们是:北京景山学校、北京新华小学、天津南开中学、天津同义大街小学、上海师大二附中、上海实验小学、山西昔阳大寨学校、山西交城县城内七年制学校、黑龙江大庆铁人学校、江西共大总校附属“七·三○”学校、河北束鹿县辛集中学、陕西延安中学、陕西延安杨家湾小学、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河南尉氏三中(原长葛三中)、吉林延吉市六中、吉林哲盟科左后旗甘旗卡育红小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湖南一师附小、山东梁堤头农业中学。[5]

1980年8月4日,教育部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重点中学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张承先在会上做了题为“贯彻全面发展方针 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题报告。[6]他的讲话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讲话肯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办好重点中学,尽快提高教育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指出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学校,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讲话引用了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教会”上提出的“我国人才缺乏,文化落后,已成为进行四化建设的重大困难,这种状况,应该迅速改变。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指出,办好重点中学,是一项为“四化”培养人才的重要战略措施。

讲话认为,经过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为了迅速恢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重点中学的必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只有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中学,才能较快地提高教育质量,为高等学校输送高水平的合格新生,使高等学校有较高的起点,为各行各业提供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并带动一般中学前进。

讲话明确提出重点中学的任务与普通中学一致,既要为高等院校培养输送合格的新生,又要为各行各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所不同的是,要求重点中学办得更好些,培养的学生质量更高些。办重点中学的目的是出人才、出经验。所谓出人才,实际是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重点中学出来的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应该是好样的,是可造之才;就业到社会上,也应该是好样的,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学校是否培养出了人才,不能只看升学率高低,最重要的是经得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所谓出经验,是更好地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进行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对一般学校起示范、带头作用。重点中学要坚持双重任务不变,让学生有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要重在提高教育质量。

在这次会议上,上海市市西中学、沈阳市第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学校介绍了它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情况。

张承先在讲话中指出,中学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违背全面发展方针、违反教育规律、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主要表现是:忽视了德育和体育;只抓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教学工作中,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打乱正常的教学进度;考试频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尽管当年高中毕业生六七百万人,而高等学校最多只能招30万人,升学率仅仅是4%。讲话强调要明确办好重点中学的初衷:一是模范地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二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三是培养的学生质量要高。

1997年,张承先发表的署名文章回顾了1980年教育部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重点中学会议。他认为,当年确定办好重点中学的基本要求仍然有意义。第一,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对全面发展的方针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落实于行动,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真正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第二,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第三,培养的学生质量要高。学生具有革命理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各科的学习达到大纲要求,学得扎实、灵活,能力较强;健康状况良好,体质不断增强;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一定的劳动技能;毕业后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者就业,确实表现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