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验与展望
一、两种使命要兼顾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在师资、经费、设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中学的均衡发展是有困难的。因此中央决定在全国办一批重点中学,是考虑集中力量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1980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系统地阐发了举办重点中学的意义。
但是,从国际经验看,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学段整体设计很重要。笔者在《人民教育》曾发表文章,阐述了高中教育要兼顾两个重大使命,[17]即“开民智在小学,养伟器在大学”。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规划教育发展战略时秉持的观念,以利于教育事业分步推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随着中等教育的崛起,中等教育必须兼顾精英教育(养伟器)和大众教育(开民智),这是各国的经验,也是中学教育的基本使命,而中学的高中阶段肩负两种使命的特征也更加明显。
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才干初步显露。这也是国家所需要的基础性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起步时期,两种使命面临不可回避的侧重与抉择。所谓高中阶段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就是对高中教育具有的促进学生分流属性的描述。
一方面,我们要明确两种使命价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基础性的普通教育和专门性的职业教育都包含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使命,只是不同维度的分类。
另一方面,要区别“养伟器”的使命是以学校为单位承担,还是以班级为主?从国际经验看,主要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例如,日本东京人口约2300万,示范高中的数量控制在20所左右。这些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自主招生,政府对学校提出明确的年度升学指标要求,不达标者黄牌警告或者淘汰出局。政府还承诺,该类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教师数量,增加教育经费。同样,美国的特殊高中招生范围也不大,而且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筛选和竞争,几百个学生中挑选一个,一旦学生获得入学机会,免收学费。总体来看,国际上这类学校的特点是数量少,政策优惠,资源雄厚,考核严格,竞争激烈。
笔者主张“养伟器”的使命主要由学校而不是班级承担,是因为学校和班级运作完全不同,效果大不一样。以学校为单位,便于建立统一的学校文化,而在校内建立某个重点班、实验班则容易造成学校文化的破裂和冲突。所以,很多高中学校试办五花八门的实验班值得商榷。
需要指出的是,在讨论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中如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是否对偏才、怪才加分以及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分配给初中等问题时,一定要在兼顾两种使命的前提下讨论才有意义。科学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和精英人才毕竟是少数,往往不会超过同龄人口的10%。“养伟器”的教育机构数量不可能太多,大部分高中都应承担起“开民智”的责任。高中不能一哄而上抢夺精英教育的资格,而不愿意承担大众教育的使命。政府要科学规划和赋权,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事倍功半,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