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等教育评估: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而言,始终都是成绩与责难相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始到现在,高等教育评估逐渐成为我国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重要手段的高等教育评估更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合理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评估改革:现实的召唤

尽管现代学校教育评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我国有计划的现代高等教育评价还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兴起和发展的。[1]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的时间比较晚。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评估模式和经验,但是总体而言我们是在探索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评估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从为保证教育质量保驾护航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到对大学进行综合排名和单项排名的大学排行榜,评估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被公众、大学和政府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当下的高等教育评估可谓种类多样、名目繁多,有项目评估、政策评估、教学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能力评估、学校管理评估等。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也是层出不穷、方兴未艾,有北京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中心(199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1994)、江苏教育评估院(1997)、广东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2000)等,而且教育部也成立了研究生与学位评估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和重点做出调整和改变。从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中的相关陈述到1998年《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教育评估法律地位的确定,再到2003年教育部开始对普通本科学校实施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究其原因,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是现实的强烈召唤。

第一,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受到质疑,政府试图通过评估来保证其质量。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以来,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2]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一急剧变化使高等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再加上生源的质量较之以前有了一个明显的下滑,这使用人单位、普通公众和专家学者都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质疑。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政府试图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已经在2003年确定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政府每年都要对几十所高校进行评估,以期望通过评估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进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就结果而言,评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保证教育质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在评估过程中也突显了不少问题。

第二,大众对高校信息的渴望使大学排名评价炙手可热。虽然“自1987年以来,我国至少有18家以上的单位或团体发布了数十个大学排行榜”[3],但毋庸置疑的是,近几年的大学排行榜较之以前有了质的区别,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以武书连为首的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所做的大学排行榜尤为突出,不但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使各高校也不得不重视其对自身学校的排名,就像美国的大学校长们一开始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做的大学排行榜当作笑料,而后来又不得不重视自己大学在这个排行榜中的排名[4]一样。虽然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的科学性受到众多质疑,但不可掩盖的是它已经是高等教育评估领域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虽然目前的大学排行榜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但是毕竟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进行高校选择时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参考,为其“用脚投票”提供了更多可能。大学排名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迫使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促成高校形成相互良性竞争的良好机制。

第三,政策、项目的评估拉动了高教评估的蓬勃发展。现阶段是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进一步突显了高校在国家建设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今后十五年,我们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人力资源强国”。[5]为了不辱使命,高等教育内部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且还出台了“211”工程、“985”工程等支持一批重点大学建设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同时促使了一系列评估的产生。还有常规的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的申报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某些重点攻关科研项目的评估等,这在高校造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评估局面。由于这些评估往往直接和学校的声誉、生源、财源等紧密相连,所以各高校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的结果都使出浑身解数、争个鱼死网破。甚至在一些高校还出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而且不惜使用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的伎俩。

第四,绩效评估带来了管理上的便利。除了上面外部评估的“繁荣”以外,内部评估也毫不逊色。在高校内部不是对学生进行评估就是对教师进行评估,要不就是对学校管理进行评估,总之评估无时无刻不在。这些评估主要是受企业绩效评估的影响而造成的。在这些评估中“管理主义”大行其道,管理者处于评估的主导地位,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评估程序的实施往往都是管理者最终做决定,因此,往往就是怎么便于管理就怎么进行评估。而且评估的目的也往往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来测定被评对象的绩效,以衡量其工作业绩,并且把评估结果直接和工资、职称、评优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评估便于管理者的管理,往往一次评估可以干很多事情,减少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并大大降低了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学校的内部评估还是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估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繁荣”的高等教育评估背后并不是事事顺利,也并不是事事符合我们的要求和意愿,它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否则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会把高等教育引向歧途。比如,高等学校每年的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应接不暇,以至于“各高等学校对现在评估之多、评估之烦琐,颇有怨言”。[6]这只是一些很表面的问题,而隐藏在其后的更为严重的、更为本质的评估问题才更为关键。

当下,“质量评估成为一个纽带,连接起教育机构的私人的微观世界和社会政治的公共的宏观世界”。[7]在高等教育外部,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老板,还是大众,都把高等教育评估看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都希望借助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使其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在高等教育内部也是如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学者都希望通过评估来保障质量,以求得到政府和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可。随着人们把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高等教育评估的时候,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2008年年底,第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已经全部结束,评估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繁多,遭到社会各界诟病。教育部已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建构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新一轮的普通高校合格评估已经拉起了大幕,效果如何还有待我们继续观察,等待时间的考验。不仅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还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以及社会中介评估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评估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独立性差,社会中介评估可信度低等。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受教育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家长择校的选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判,也关系到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等。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高等教育评估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改革步伐的重点领域。

二、高等教育评估改革的核心:管理机制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指出:“应建立独立的国家评估机构和确定国际公认的可比较的质量标准。但对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8]可见,高等教育评估既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也是一个具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特点的具体问题。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有以国家控制为主的法国和苏联模式,院校自主与政府指导相结合的英国和荷兰模式,还有市场导向的美国模式等。然而,“无论哪一种高等教育评估模式,都是围绕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的三个主体,即政府(国家权力)、市场(社会)和高校(院校自治权力)展开的。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即是不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9]可见,政府、市场和高校三者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作用方式是高等教育评估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这也就是高等教育评估的管理机制问题,即高等教育评估以一种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在运行,代表政府、市场和高校三种力量的评估主体又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以及它们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合作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机制中的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

在我国,“目前,在教育评估实践中仍然普遍地把评估作为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甚至是政府权力的延伸,由此也带来评估工作简单化和出现种种评估价值偏差的问题”[10]。当然,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多年沉积的结果。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也一直重视体制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等。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这也反映在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机制中(管理机制是管理体制的具体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评估中很多问题的产生其症结都可归咎于管理机制。因此,本书研究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机制的发展与改革,即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产生以来,其管理机制是怎么样的?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今后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具体建议又有哪些?

[1] 王治河.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

[2] 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EB/OL].http://edu.cyol.com,2004-04-06.

[3] 谢安邦,童康.我国大学排行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及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 罗燕.大学排名:一种高等教育市场指引制度的构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分析[J].高等教育,2006,(9).

[5] 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3-4).

[6] 顾明远.高等教育评估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

[7] [美]约翰·布伦南.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改革的国际性观点[M].陆爱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R].教育参考资料,1999,(3).

[9]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65-66.

[10] 袁益民.“评估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也谈当前高等教育评估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