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校镌成百年工

自1879年那夏礼博士建校至今,培英中学已走过了137年的历程。137年里,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惠风丽日,一页一页翻过去的都是培英中学的丰富阅历;无论是泪水还是欢笑,都已成为培英发展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名校也不是一日造就的。拥有137年历史的南国名校,由岁月的沧桑之刀镌刻而成。每一砖,每一瓦,都是那么富有韵味,富有历史,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引人遐想。让我们从校名、校色、校训、校旗、校徽、校歌、世系表及办学理念、校舍建筑等丰富的历史遗存中,细细找寻和品味她的无穷魅力吧。

(一)培英标识:白绿鹰飞扬

“标识”这个词在字面上表示某种事物的特征、符号、名字或标志。我们培英的标识由校名、校色、校训、校旗、校徽、校歌、世系表等构成,培英标识丰富、完整。

校名——“培英”,体现了“培育英才”的办学宗旨。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小学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青少年并使其全面发展,具有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时代性、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英”从安和堂到培英书院、格致书院、培英书院、协和中学、培英中学、广州市第八中学,最终使用“广州培英中学”为校名,从校祖开始到历任校长,也包括历届教职员工,都非常明确我们办学的目标,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育英才。近年来,我们为适应时代发展把培养人的目标定为:基础扎实,有全面综合素质;崇尚科学,有现代信息素养;思维敏捷,有创新实践能力;大家风范,有现代人的气质。

校色——“白绿”,体现和谐进取精神。

白色象征单纯、统一、光明、宽容;象征纯洁、真诚而不存杂念;象征坦白谦逊而没有私心;象征团结友善而鄙视邪恶。绿色象征生命、春天、希望、和平;绿色的存在能激励人们天天向上,不断创造,无私奉献;能带给人们无限的喜悦、希望和力量。白色和绿色共存,清新纯美、和谐统一,互相包容,相互衬托。我们培英以白绿为校色,表明我们的事业是何等的崇高纯洁,何等的充满希望。

校训——“信、望、爱”,启迪心灵与智慧的座右铭。

培英中学校训

用“信、望、爱”为校训,既体现了培英办学的宗旨,又体现了培英重视人的心灵美与高智慧的培养。“信、望、爱”最基本的理解是:“信”指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望”表示远大的理想和勇于进取的精神;“爱”是爱人类和爱人类创造的文明,爱我们的民族和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祖国。人若有了崇高的信仰,就会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和指南,就会有强大的信念,就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办事容易成功;人若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有敢于进取的精神,就会有与时俱进的力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人若有了爱,并以爱人类和爱文明、爱民族和爱祖国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我们的集体就会有力量,我们的国家就会强盛。培英校训像一面明镜、像一个铭牌、像一个熔炉,警示和锻炼着白绿儿女。

校旗——“白绿培英”,旗帜鲜明地表达用白绿精神培育英才。

培英中学校旗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是形象、是灵魂、是明灯、是方向。以白绿相间,白底绿字,绿底白字的培英校旗,向全社会展现了清新纯朴和谐统一的形象,向世人表明了培育英才的坚定信念,为世世代代的培英人指明了行动方向。这面白绿培英校旗,在培英最困难的抗战时期,指引了全校师生抵制日伪,坚持办校的爱国行动和正确方向;在广州解放的第二天,升起了广州学界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升起了这面校旗,以表达白绿儿女的爱国之情和育才之志;离散了多年的培英兄弟,最终也是因为高举了白绿这面旗帜而团聚。因此,多少年来培英校旗是冲锋号的象征,是北斗星的象征,是凝聚力的象征,是培英的重要标识。

校徽——“雄鹰展翅”,表现培英人高瞻远瞩、刚毅敏捷的品性。

培英中学校徽

培英以“雄鹰展翅”为校徽,一是取其“英”字与“鹰”字在广州话和普通话中同音;二是意在培养学子具有鹰一样高瞻远瞩、刚毅敏捷、勇猛睿智、坚韧不拔、明察秋毫的品性;三是寓意着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像雄鹰一样怀着雄心壮志振翅起飞,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校歌——“培英校歌”,激励学子胸怀光霁,奋发修学,为母校争光。

培英校歌有悠扬和谐的旋律,赞颂校园之美,激励学子胸怀光霁、憧憬未来远大前程,唱出师生心弦乐曲。歌词赞美培英校园“花香鸟语”若“蓬莱仙馆”,“校舍云连”似“巍峨簧宇”,一派“一炉共冶、春风化雨”的景象,学子在这“教泽如春”的氛围和“培英大熔炉”的锻炼下,将炼成“干将”与“镆铘”,成为出类拔萃的能人,保家卫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在各个时期也曾有不少由师生校友创作的培英校园歌曲,同样励志,同样具有感召力,如《白鹤洞进行曲》《爱培英歌》《培英精神歌》《白鹤洞山头上》《校旗歌》《校训歌》《培英咕哩头》以及红白、黑白、蓝白系歌等。

培英中学校歌

世系表——“级社名称”,展望培英儿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培英儿女世系表(级社名称)

续表

续表

培英儿女世系表由一段经过再三锤炼的极富导向性的文字组成,按文字先后予以每个高中毕业年级一个文字作为该年级的永久社名,设“蓝白系”“黑白系”“红白系”,每三年一轮回。如果初高中同时在校就读则高三与九年级同系、高二与八年级同系、高一与七年级同系,便于大哥班帮助小弟班。世系表从1912年元社开始,直至2032年嘉社止。解读世系表的文字顺序:如“元年光飞”“同德基建”“安和业肇”“信望慈爱”“旭日东晓”“夏礼开创”“功高勋隆”“鹰扬培风”“辉煌盛誉”“显赫光荣”“忠义贤良”“白绿精英”“辅弼中华”“存心兴汉”“丕绩永嘉”等,非常乐观地展望培英儿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兴盛而奋斗的美好前景。

(二)办学理念:白绿现代人

一所学校的成功,首先是其教育思想的成功;名校之所以称其为名校,是因为形成了以独特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

广州培英中学于1879年由美国传教士那夏礼博士创建,创办初始就使学校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是一所历史悠久、治学严谨、成绩卓越、扬名海内外的中国名校。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孕育了大批的革命志士和社会栋梁,培育了遍布海内外的众多知名校友和杰出人才。137年的办学历史,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爱国爱校的“白绿精神”。

2006年,随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迎评创建,在历任校长与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与时俱进,形成并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受教育者发展的办学理念: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

“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办学理念的时代内涵总括起来就是:育人责任和办学远见,人本意识和求真精神,和谐发展和进取意识。

责任·远见

培英的教育,一贯注重育人先育德。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培英学生的现代公民道德意识为根本任务,着力学校的文化建设:通过课堂渗透,举办白绿传统活动、开设白绿大讲堂等形式让学生思贤慕远,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通过与所在地军、警、社区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让学生触摸时代脉搏,感受社会责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论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着力培养“基础扎实、有全面综合素质;崇尚科学,有信息技术素养;眼光独到,有精准判断能力;立己达人,有表里如一人格;大家风范,有现代人气质”的培英学子。正是基于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我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和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白绿精神的本源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是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白绿之理念,办学之远见,也并不局限于本土文化。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指引下,我校也在20世纪初即提出了培英教育要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国际化”办学思想的引入,在当时的公办学校中为数不多。办国际化名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培英人,是培英办学特色之一。早在2004年,学校便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培训中心,成功地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互访。我们被列入各国驻广州使馆的广东省对外友好交流单位名录,近年来陆续接待了来自澳大利亚和英国“教师对等合作交流”项目的5批11名外教回访,共计有112名教师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约500名学生参加了国际交流活动。学校每年组织优秀学生出国游学,共有37名优秀学子获得全额奖学金参加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游学活动。这些活动,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平。我们的远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广泛宣传:《教育导刊》专题报道《百年传承,开放交融——广州市培英中学办学走向国际化》;《信息时报》刊登我校《公办学校国际化的上下求索》,我校被誉为“公办学校国际化道路的先行者”。

人本·求真

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培育怎样的人?我们办学理念中有着最明确的回答: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求真务实,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我们一贯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学校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如白绿摄影社、天文社、计算机协会、“模拟联合国”俱乐部、松园文学社、醒狮队、美文诵读队、青年志愿者协会、舞蹈队、排球队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英人有一种善于接纳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学习心态,有一种追求社会超前知识与技术的敏锐目光,有一种敢于引领学生钻研新知识、新技术的开拓精神。我们的白绿摄影社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全中国最早出现的三大摄影社团之一;我们的校园排球队在20世纪的中国曾一枝独秀,先后23人入选国家队,被誉为“排球少林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1984年,不仅普及面广,硬软件建设水平高,而且在各级竞赛中成绩突出,很多学生都在信息技术方面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的科技创新比赛,成绩斐然。近5年来,先后培养出全国初级程序员113人,中级软件设计师22人。参加广州市智能机器人大赛,先后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12人的好成绩;其中,王梓杰、卓东君同学获虚拟机器人足球项目全国三等奖;李俊、陈森宇、张明璐同学获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张明璐同学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发明作品获得国家专利。这些成绩,正诠释培英“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办学理念的内涵,它体现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现代教育精神。

和谐·进取

培英的建筑物多为黄色琉璃瓦与灰色或白色外墙构成,也有充满现代气息富有生气和灵动之感的新图书馆,他们就像是沉静缜密的思考者和生机勃勃的少年人,长幼相扶,融洽相处,诵文求理终日不绝;培英的参天古木与铺满庭院的萋萋芳草,又是那样的高低相衬,悦人眼目;远处的石山,近处的流水,处处给人宁静而不失活力,严谨又充满青春气息的感觉。培英人在这里读书、生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伫立其中,顿生和谐、愉悦、进取之思想。

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要通过这种自然的和谐浸染出人文的和谐。培英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年轻人的团结、和谐是良好交往的基础,年轻人的集体观念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年轻人的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这成为培英教育育人的准则。

近年来,学校坚持在优良的办学思想基础上,把握时代的教育脉搏,与时俱进,强**育的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平等意识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在平等合作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未来学校的竞争,是学校优质服务意识的竞争。服务是教师们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们只有树立一流服务意识,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学校只有具备一流服务意识,才能取胜于未来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

在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百年培英,面对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全面构建和践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继承培英“白绿精神”,是巩固和发展学校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的关键。结合历史与现状的深入分析,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要充分的发挥培英品牌效应,使培英教育持续、稳定、优质地朝前发展,就要继续践行“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

2006年11月,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评估组在《广州培英中学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反馈意见》中对培英中学的办学理念给予高度评价:“……广州培英中学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和鼎力支持下,把争创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校师生秉承百年文化,整合教育资源,制订发展规划,树立品牌目标,提升发展内涵,使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督导验收组在形成共识、产生共鸣的基础上一致认为,今天的广州培英中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理念适度、前位,领导集体专业、务实,师资队伍素养优良,课程改革切实、有序,教育科研成果丰硕,校风正,特色明,质量高。其办学经验和办学业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市、区甚至省内外发挥着一定的示范、辐射功能。这标志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科研工作已站到了队伍的排头,成为一类群体的风向标,领头鹰。”

2007年12月,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会上,评估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培英“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这一办学理念“思维清晰、特色鲜明、适度超前”,其中彭浩宇副组长更以“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的题词,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给予高度的肯定性评价。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会评估组副组长彭浩宇对培英中学给予高度评价

(三)培英建筑:古色添新姿

广州培英中学从那夏礼博士创校迄今,校园几度搬迁,现在鹤洞校园始建于1934年。1935年秋,学校从芳村校址(即原来听松园)迁到新校址白鹤洞山顶(现校址),目前校园内尚保存有迁校时的校舍:校友楼、德光楼(南楼)、礼智楼(北楼)、方社钟亭、山顶36号(培英校史博物馆)、山顶38号(教师宿舍),而现在校园内的其他校舍是1980年后逐渐建成的。

百余年来,旧物伴新景,老校展新颜。漫步占地122亩的校园,风景如画,芳草萋萋,木棉树含情,三角梅翘首,老树新枝郁郁葱葱……又有亭台轩榭,飞阁长廊,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绿树掩映中,一处处古韵悠远的陈迹厚重沧桑,却静默无声;一幢幢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与之交相辉映: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科学精神与育人氛围相得益彰。

在培英校园,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每一种诉说,都是无声的浸润。

校友楼

建于1934年。既为校门(当时唯一校门),也是学校食用水之水塔(顶层)。因为迁校建设,一大批校友及学生家长捐款资助,故学校把此塔形门楼命名为校友楼。1992年,校友楼大修时,把顶层的水塔拆除。现在校友楼牌匾为傅世仕校长手书,八角电钟为1956届云社捐赠。

德光楼(南楼)

建于1934年。原来的功能是学生宿舍,楼梯转弯处为厕所,两侧耳房为冲凉房,走廊栏河为瓦砌通花,窗户为斜推钢窗,几经大修变成现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德光医生一直为培英校董,这位话不多的著名医生一直为培英出钱出力,无论是迁校建设乃至后来抗战走难,王医生对培英贡献良多,故以一楼命名。

礼智楼(北楼)

建于1934年。形制与功能和德光楼相同。培英在芳村花地时期也建

有礼智楼,大概因校祖次子那礼智年少在美国殁于瘟疫,校祖用保险公司一万多美元的保险赔偿建了这栋教学楼,故名为“礼智楼”以为纪念。学校迁建白鹤洞时,校祖已逝20年,而校祖后人也早已举家返回美国,但培英人念校祖对于培英的恩泽,故沿用礼智楼名。

方社钟亭

建于1936年。为1936届方社同学捐建。方社同学在芳村校园就读到高二年级,随校于1935年秋迁至白鹤洞升入高三,所以他们1936年高中毕业时就成为鹤洞校园的开门弟子和首届毕业生。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节点,他们在毕业前通过“义演、义赛、义卖”等形式募捐筹款兴建了这座钟亭,而上下课以敲铜钟为号也一直沿袭至今。

培英校史博物馆

培英校史博物馆馆址坐落在校友楼外东北侧,它是20世纪30年代培英从花地迁建白鹤洞的第一期建筑之一,为一幢砖门结构二层瓦房,其建筑风格秉承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建筑特色。地下一层是储物间,二层厅房均设有壁炉。最初是西人教师居所,傅世仕校长在此楼居住了约十年。2001年重新翻修后作为“校史博物馆”。

培英校史博物馆首层布展为广州培英中学的荣誉室,主要展出广州培英中学近二十年来获奖的各种奖杯、奖牌、锦旗。二层布展校史资料,展品分布展柜28个,镜柜23幅。进门大厅中摆放三尊里程碑式人物铜像(那夏礼博士、傅世仕校长、李圣华老师)。展品中有反映培英一向崇尚科学的教学仪器;反映培英“咕哩头”精神(搬运工精神)的劳作课作品;反映培英体育享有“排球少林寺”美誉的剪报、文章、照片;反映培英“信、望、爱”校训教育成果一贯的多届同学毕业录、校刊、社刊;还有杰出校友代表:刘赐江、余瑞楚、方创杰等。目前展品超过一千件(幅)。

培英自那夏礼博士创校迄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几度播迁,枝繁叶茂。现在培英家族已发展为六校一中心,广州培英中学已成为中国名校。我们还要不断努力征集更多的历史资料,以充实校史博物馆的收藏和展览。

培英科学馆

建于1982年。由时任香港培英校董会主席汪彼得牧师以私人名义捐资120万港元(实为基督教香港区会拨款)兴建。培英从立校之初便注重数理自然科学教育,早在20世纪初便设立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室,在白鹤洞校园一期建筑里,也有一栋教学楼为科学楼,原为一层,后加至二层,但因基础不好而成为危楼,故校董会决意此款用于建筑四层楼房,并做实验教学之用,名为“培英科学馆”。

听松楼、继祖楼

建于1984年。建筑资金由校办工厂创收,校友黄国熙捐助,政府拨款三方合成。此前教室为一排平房7间课室及北楼12间课室和原观鹤楼6间课室,仅供全校24个教学班使用。1983年,由香港开达公司何家强经理(培英1956届云社校友)牵线,在我校开设玩具加工厂,规模渐大,收入渐丰,学校把创收部分首先用于解决办学条件——兴建教学楼,培英人懂念旧识感恩,芳村校园时便有听松楼,培英也发祥于听松园,此楼名为“听松”以表传承培英一脉。而继祖楼命名则遵从捐资者黄国熙意见,刘继祖为培英在芳村、白鹤洞、香港、澳门四地时任校长,在培英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劳。

司徒新楼

建于1985年。功能为宿舍,建筑资金是校办工厂创收和政府财政拨款。此楼虽无校友捐款,但司徒新校友在培英校史上曾有突出贡献。1943年,培英为躲避战火在曲江办学,当时日军战机对韶关地区狂轰滥炸,校舍被战火烧毁,于是产生了一幕幕培英校友拯救母校的感人故事,在大后方各地组织义演,纷纷筹款,然而杯水车薪无以为继,傅校长打听到校友司徒新开办鸿新运输公司,专事滇缅路运输业,于是登门求助,司徒新因公外出,但写下30万元支票以助母校急难,学校用于买地建校得以为继,培英不绝。傅校长一直铭感于怀,学校于1945年返白鹤洞复课后,傅校长即把学校农场的鱼塘命名为“鸿新湖”(现为广船家属区的足球场),新学生宿舍建成后如何命名,傅校长讲述了司徒新对培英的贡献,学校遵从傅校长提意,命名为“司徒新楼”。

傅世仕楼

建于1992年。傅世仕校长幼年入读培英小学,燕京大学毕业。1937年广州培英香港分校开办委傅世仕为主任(即分校校长)。履职校长后,傅校长将学校从广州南迁港澳,继而返回广东曲江和连县,直至抗战胜利后把培英带回白鹤洞,重拾破败校舍,再续弦歌。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在学校早会上傅校长亲手升起了学生连夜赶制的五星红旗。媒体说,广州市第一面五星红旗是在新华酒店升起,只是不知远在白鹤洞的培英中学在早会上已升起红旗。1953年,私立广州培英中学接受人民政府改为公立广州市第八中学,傅世仕校长继续留任为副校长(人民政府委派共产党员干部刘坚为第一副校长主管学校)。1979年后,学校继承传统,链接培英(当时还没有复名),傅校长以其过人胆识,影响广远的人脉,德高望重的人格,联系号召海外校友,承认第八中学就是母校,要排除异见,同心同德为母校发展尽力捐输。傅校长的一生为培英的生存发展鞠躬尽瘁。1992年香港培英校董会拨资90万修缮广州培英校友楼、德光楼和图书馆,其中原有二层图书馆扩大和加层,并命名为“傅世仕楼”,以彰显傅校长之功勋。

刘卓凡楼

建于1992年。由刘赐江校友捐资二百万元兴建。刘赐江是培英1939届英社校友,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心血管专家。1985年来华完成我国第一例心导管手术,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二、第四军医大学礼聘为客座教授。民国政府时期,刘卓凡开设灵芝药房(制药销售),业务遍及全国及东南亚各地,对我国近现代医药发展有很大贡献。

国熙楼

建于1994年。由黄国熙儿子黄英活遵照父亲临终嘱咐捐资近二百万元兴建。黄国熙是培英1939届英社校友,曾担任香港培英校监,在香港经营纸张业,他祖籍台山,故他对台山培英也有多项捐输。黄国熙太太是刘继祖大女儿刘敏荘,可见黄国熙家族对培英尤有感情。

刘赐江、梁菊馨文体中心

建成于1996年。由刘赐江捐资300万元兴建。早在1984年,培英建校105周年,刘赐江、黄国熙相约归宁母校,会上二人双掌击节,约定为母校发展做出捐输,刘赐江即表示拿出20万元兴建风雨球场。学校几经盘衡,认为建一简易风雨球场倒不如筹够资金兴建体育馆,也可做集会之用,是以搁置10年,直至1994年培英115周年校庆,刘赐江再捐资300万元建了这座综合功能馆。

祖贻楼

建于1996年。为学校医护楼,由刘祖贻校友太太何庆兰女士捐资十万美金兴建。刘祖贻是广州培英1951届彪社校友,在香港以行医为业,刘祖贻遗愿在母校建一校医楼,故命名。

方创杰、谢洁霞伉俪图书馆

建于2004年。由方创杰校友捐资20万美元及政府财政拨付建成。方创杰是广州培英1946级正社校友,在美从事保险业。方创杰是美国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长期担任华人社会的社团组织领袖,热心为华人族群服务,既受到美国政府重视,也受到中国政府重视。方创杰还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被开平市政府颁授荣誉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