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学生心灵涵养

在我们的教育星空里,最应该被我们关注的,不是人本身之外的分数得失,而是指向人本身的生命成长以及直抵灵魂的心灵涵养。

校长校长,一校之长,理应追寻教育的理念精髓,并由此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陶行知先生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真正有核心影响力的校长,不仅是一所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更要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引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引领一所学校成长并内化为学校文化因子的校长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当然,这样的校长教育思想与理念必然是同这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态所交融并生并具有创造性的。

新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提出以后,必须贯彻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用这一思想与理念来规范办学中的一切行为。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其对办学实践的反映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只能靠办学实践来检验。也只有通过办学实践的检验,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才能在办学实践中得以更好地体现,才具有现实的意义。要根据办学实践的效果,具体考察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是否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实现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良性互动。

(一)“国魂教育”涵养心灵

在先烈东小学任职以来,下班后的我时常沿着学校附近的先烈路漫步。每当黄花岗映入眼帘,感受到墓园的静谧时,我便会想起墓园里沉睡着的一段段悲壮的故事。故事里的革命先烈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这种高贵的精神与风尚,正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我们学校以“先烈”命名,不就是意味着不怕牺牲,视国家荣誉为最高荣誉,敢于奉献生命,为国家利益牺牲小我的精神吗?再看看我们的学生,能吟诵《过零丁洋》却不一定有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能演奏国歌,却不一定视国歌为最动听的歌曲;能练就突出的体育技能参加竞赛,却不一定在关键时候能够牺牲小我成全大局。我突然意识到:时代在发展,我们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重新定位办学理念。我们不仅要培养才能突出、多才多艺的人才,我们还要培养坚毅进取、敢为人先、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贤才。我又想起那条干扁发黑的被随意塞进书包的红领巾,它不就在等待国魂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吗?国魂教育才是当前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有能力、有义务去弘扬这种传统,赋予国魂新的内涵。

在我看来,“国魂教育”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动力,学校应该围绕“国魂教育”形成新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才能培养德艺双馨的国家栋梁。在我的脑海中,一幅美好的景象渐渐浮现:立足于充满人文气息的热土上,先烈东小学坚持成为教育的一方净土,在这里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传承先烈遗志、继承先烈精魂的传人和贤人。

自从决定更新办学理念,实施“国魂教育”以来,就注定这将是先烈东小学的一场孤独之旅。因为国内几乎没有哪所学校开展“国魂教育”,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一路摸索前行。

三月南风暖窗,万物齐吟,春天孕育着希望。我应邀参加历时一个月的校长岗位培训班,期间走访参观多所名校,得到了很多启发。当一位校长自豪地介绍着他们学校的博物馆时,我迫不及待地想见识一下隐藏在这所小学里的博物馆的模样。跟随着参观队伍走进校园博物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字印入我们的眼帘,从建校之初学生们的用具和老师们的笔记本,到如今师生们获得的荣誉以及参加活动中用过的物品……一件件展品,生动地记录着这所学校的历史,再现了学校建校以来的优良传统。“这是多么有历史意义啊!”“是啊,学校博物馆对当前学校的教育以及国家弘扬红色文化传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听着同伴们的赞叹声,我有了一个想法:我们的国魂教育也应该以爱校教育为起点,建立浓缩先烈文化与精神的学校校史室,给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东小学的学子以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熏陶。

回到学校后,我立即成立开展“国魂教育”的领导小组,紧接着召开会议,确定了“国魂教育”的第一步——创设校史室。我们要在校园的净土上收藏和传承历史,学校要通过形象生动的陈列、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现学校的发展简史、荣誉、办学成果,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闪耀的荣誉,全面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自觉追随名校友成长的步伐,成为新一代先驱理念的实践者。

四月的雨淅淅沥沥,清明如约而至。又到了去十九路军陵园凭吊的时候,我和全校师生来到陵园,一路游览凯旋门、先烈纪念碑、英烈题名碑、抗日亭、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感受着陵园的庄重典雅;在陵园南面的先烈纪念馆内,从图片、实物、场景,再次了解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英勇事迹。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芒,我感慨道:如果仅仅依靠一年一次来陵园重温历史,洗涤心灵,“国魂教育”什么时候才能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呢?如果让孩子们能够时刻在历史的印迹中感受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该多好!

也许校园里会有无声的启发。我漫步校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斑驳驳的树影。喧嚣的商业区里,先烈东小学的校园依然保持着返璞归真的一面。跑道旁的红墙还等待着翻新,何不在上面绘上中国风云突变的近现代史,警示学生不忘历史呢?校园操场旁的墙上还粘贴着学校“开发潜能教育”的宣传海报,陈旧得已少有人问津。一场“国魂教育”将在学校展开,这面墙上的内容也是时候该更新了。等“国魂教育”让学校成为一片培养传承先烈遗志、继承先烈精魂的传人和贤人的校园净土时,就将这面墙命名为“净土”,上面介绍学校开展“国魂教育”的文化内涵、理念、管理、课堂改革、教师风采等丰富的内容,让“国魂教育”深入人心。我激动地在笔记本上写下:国魂教育的外化——让校园的每一面墙会说话,让丰富的国魂教育内涵构筑学校物质文化,赋予校园更多的生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校“国魂教育”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有关“国魂教育”的会议,每一场思想的碰撞都为“国魂教育”立下汗马功劳。曾经,老师们在会议上为了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国魂教育”争执起来。李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平日里老师备学生、备教材、改作业已经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哪里还有精力去研究‘国魂教育’专题的课呢?”“是啊,大家水平参差不齐,备出的课质量也难以保证……”其他老师纷纷附和,这一难题立刻让会议的气氛冷却下来。“要不成立一个备课组,负责开发教材和课程,我们老师直接用开发完善的教材和课程,这样兴许能提高效率。”黄老师的这一提议得到在场所有老师的认同。沿着黄老师的思路,此后的几天,会议激烈地讨论着,终于研究出了一套适合学校的“国魂教育”的教材开发方案,拟定了撰写《中华先烈》《中华精神》《中华经典》《才艺中华》《遥望世界》校本教材的想法。直至夜幕降临时,参与会议的老师才离开学校,等待他们的是劳累却又崭新的一天。这场“国魂教育”之旅,已不再是孤独的旅行,全校师生众志成城投入其中,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教育的热诚之心,我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我想,“国魂教育”在先烈东小学的扎根成长,一定会成为我们学校鲜明的教育特色。

如果说,育人如同种树,那么,教育就是培植土壤、提供给养、牢固根本的耕作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它需要我们教育者坚守“顶天立地”的教育使命,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鲁迅说:“教育就是要立人。”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星空里,最应该被我们关注的,不是人本身之外的分数得失,而是指向人本身的生命成长以及直抵灵魂的心灵涵养。

(二)共同谱写“国魂教育”

校长的教育思想要转变为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不仅仅需要校长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与发展愿景,是否适合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与个性风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我在先烈东小学逐渐提出“先贤”教育思想、根据学校实际落脚于“国魂教育”办学理念,并努力形成“国魂教育”办学特色时,我努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融入学校的整体教育生态之中,依托全校师生去共同谱写教育的心灵之歌。

我曾在《秉持“先贤”教育理念 凸显“国魂”教育特色——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先贤·国魂”教育的思想体系与校本实践》一文中这样总结“国魂教育”在先烈东小学创生的必然性:“国魂教育”特色的创造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学校在对教育内在本质与教育根本任务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创新整合学校发展历程、文化资源、精神追求与办学愿景的必然结果。

其一,学校特色文化资源是“国魂教育”特色创生的前提条件。教育思想理念的创生有其内在的独特条件。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有无数英雄人物在推翻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共和、抗击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中,英勇捐躯。广州市先烈路原名东沙路,192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的先烈而改名,分为先烈南路、先烈中路与先烈东路。这一条仅3.6公里的先烈路,集中了中国近现代众多先烈们的陵园与墓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烈士陵园、兴中会坟场、邓荫南墓、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张民达墓、华侨五烈士墓、朱执信墓、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都荟萃于此。这些中华英魂彰显着厚重深邃、可歌可泣的中华精神。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革命先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这种时代先导、国家先锋的精神风范,正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业已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华精神宝库与文化教育资源。

坐落在英雄的先烈路上的先烈东小学,毗邻朱执信墓,与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遥相对望。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文化资源让先烈东小学在“国魂教育”方面当仁不让。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革命先贤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这种高贵的精神与风尚,正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一批批先烈们倒下了,但由先烈们铸就的国魂却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传承先贤思想,加强国魂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学校有能力、有义务去弘扬这种传统,赋予国魂新的内涵。国魂,国之根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华英魂,即为祖国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们,以及为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文明而做出贡献的先贤们,这是国家的脊梁;二是指中华精神,即全体中华儿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以中华英魂为核心的中华精神,是先烈东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国魂教育堪称先烈东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建构的精髓所在。

其二,学校自身的发展追求是“国魂教育”特色创生的核心动力。教育思想的创生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

承续先烈风范,培育贤能传人。学校以“先烈”命名,“先烈”二字即代表了战争年代的中国魂,意味着不怕牺牲,视国家荣誉为最高荣誉,敢于奉献生命,为国家利益牺牲小我的精神。现代先烈东人情与先辈相连,志与国魂相承。在这一主旨的引领下,学校创造性地以“国魂教育”为主题,立足于充满人文气息的热土,营造校园净土,培养传承先烈遗志、继承先烈精魂、坚毅进取、敢为人先、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贤才。

先烈东小学创办于1964年9月。学校一建校即被定为广州市郊区重点学校;1985年8月划归天河区后,成为天河区重点小学;1993年被定为广州市十所素质教育试点学校之一;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1995年代表天河区参加了“广州市迈进二十一世纪教育博览会”。30周年校庆时,前广东省省长、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特题词“整体优化,全面发展,力创一流”,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作为来往于香港—广州的港澳同胞、外国友人所能看到的广州市第一所小学,先烈东小学建校伊始即承载着“广东教育窗口”的重任。学校立足校本,以科研促教研,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应用性研究,“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创建了个性化的特色班级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开启不同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并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广东省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等各级各类荣誉奖励500多项。先烈东小学立足校本争先创优的办学发展史证明,它无愧以“先烈”命名。在“先贤”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国魂教育”为主题传承先烈精神,立足于充满人文气息的热土上营造校园净土,培育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继往开来的贤能型中华传人。

其三,教育发展的本质任务是“国魂教育”特色创生的根本依据。教育思想的创生有其内在的形成依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立德树人,要求我们要加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先烈东小学“先贤·国魂”教育倡导承续先烈风范,致力于培育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继往开来的贤能型中华传人,明确彰显了素质教育导向与立德树人目标。而随着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教育实践的不断演进,先烈东小学的办学思想理念极好地彰显了学校对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根本任务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自身发展目标与教育追求的精准定位:先烈东小学办校伊始,就提出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到20世纪90年代,根据学校实际与社会要求提出了“以艺术、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口号,大力发展艺术和体育特色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体育、艺术方面的优秀人才,学校因此也成为广州市闻名的体育、艺术特色教育单位;1995年,在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对学校“整体优化、全面发展、力创一流”的教育定位与评价的基础上,我校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定为“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发挥特长,提高整体素质”;2003年,学校结合社会发展对人的本质要求和新的教育价值观,对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进行反思、提炼、总结,逐步构建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确立了“全面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2011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特色发展、文化育人的教育新趋势,我校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气息以及目标愿景,在对学校传统办学思想、教育实践与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对办学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位——依托“国魂教育”特色教育主题,立热土,造净土,育传人,树贤人,形成全新的“先贤”教育理念,命之为“先贤·国魂”教育思想理念。可以说,学校“先贤·国魂”教育思想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是在对教育发展内涵取向与本质任务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对学校发展和追求特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创新融合。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是要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只要我们的“国魂教育”是立足学生生活、直抵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向善的,那么,我们的这一理念特色定能深入人心、生生不息。如今看来,我倡导学校开展“国魂”特色教育,发扬先烈时代先导、国家先锋的精神风范,建构学校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价值理念,大力培育既贤又能的中华传人,具有深厚的历史情怀,展现了现实生活姿态,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契合了时代精神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