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学校生活

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

有一次听课,老师问学生期待做一个什么样的梦?有个学生回答说只想做平平凡凡的梦。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做好梦,一下子就醒来,会很痛苦。我突然明白:今天的孩子是越来越留不住内心的梦,确切地说,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梦了。孩子们生活的世界,恰恰是不断被开启的世界,是一个强光的世界,是一个没有隐秘的世界,是一个缺少了内在孕育的世界,是一个过度喧哗的世界。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孩子们的教学本身就成一种消费的形式,面临着一个大众文化。当不成熟的大众文化,过度的把孩子们的生活空间理智化、世俗化,孩子们就失去了做梦的可能性。

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世界的不断地被理智化,被祛除迷昧的过程,不断地被体制化组织起来过程。我们的教学也在体制化的过程中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流程,成为一个个有效的模式。置身于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孩子们的生命被过度敞开,失去了基于儿童自身特点的必要迷魅,儿童生命世界自然而然就被割裂了。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在这个生命被过度敞开的背景之中,让孩子们学会做梦,更多地留一些梦给孩子,保持他们自我生命成长的必要的迷魅。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体生命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回到百年树人的古训,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中。近代以来的教育名家,从洛克到卢梭,他们特别强调早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过早地让孩子进入学校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私密空间被大大缩减。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间,就是尽可能地给他年幼阶段的成长的私密性。父母通常喜欢把孩子们成长中的秘密公开,但其实孩子们并不愿意,不管是讲他们成长中的好还是不好,他们都会不喜欢。因为孩子们不愿意他们成长的秘密在成人世界中过分敞开。我们的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公开化的活动过程,怎样在这种体制化的、全然敞开的学校生活中多一些情感,多一些呵护,在去私密化的过程中,对独具个性与特点的个人多一些细致入微的呵护,这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当今的孩子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学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时候,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是“被教学”,“被成长”。不管我们的教学中运用了多少启发式教学,实际上孩子们在这种体制化课堂生活中的位置总是被动的。他们更像是被牵着鼻子行走的小牛,他们失去了在课堂中自由成长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一位好的老师,一种好的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节制的,或者说保持必要的节制,而不是无所顾忌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节制是教育行动的美德,是教学的美德,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美德。老师在课堂中要节制自己的情感,节制对课堂的驾驭,更多地让文本来贴近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贴近文本的心,让文本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一点点孕育他们隐蔽的内心。课堂教学的过度规范化、条理化以及结论的精准化,都不过是成人世界加于儿童世界之上的过度教化。

不仅如此,要呵护儿童生命成长的必要迷魅,还需要儿童生活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开放性,避免儿童生活全然限于体制化学校教育所给定的生活视界之中,让儿童失去了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呵护。个体完整的生命成长不仅仅来自正规的教育,来自经典阅读,同样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日常生活中若隐若现的习俗与传统。繁复的日常生活世界,往往能给个体生命发展以各种细致入微的呵护,避免学校教育生活加之于个体身上的单一化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与传统构成一个人教养性的基础,失去了日常生活对个人生命世界的呵护,恰恰可能导致教养性根基的破碎。而一个在经典历练中获得的教养性越充分的人,越能理解日常生活的价值。尊重日常生活本身的教化功能,保护日常生活的基础性,这实际上乃是人的自由发展得以可能的重要基础。

我们今天是一个年轻人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年轻人与创新的结合意味着年长者及其所代表的习俗传统已经逐渐地在我们的社会中边缘化。以新为诉求,年轻人的生活世界更倾向自我建构,而不是承续惯习,这意味着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具有对日常生活样式的反叛性。适度的反叛性当然有利于年轻人的创造个性的生长,使他们保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必要的张力。但不加分别的反叛将导致他们失去日常生活作为教养性的基本资源。他们什么也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殊不知对自己判断的相信,往往容易导致轻信,这正如同对传统和习俗的轻信一样,不同的是,传统和习俗毕竟经历了无数人和更多时间的沉淀,而来自个人的武断和轻信,带来的是个人的自我封闭和过度自负。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儿童以开放、创新的姿态面对时代与社会,同时也需要——甚至在目前更需要让他们学会适度的保守,理解传统,尊重习俗,积极谋求与年长一代的对话沟通,以获得个人生命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滋养,这是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必要迷魅的重要途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充分地鼓励、引导孩子们多接触、投入日常生活交往之中,让他们更多地融入地方、习俗、传统之中,让他们多听听爷爷奶奶的故事,在丰富的代际交流中扩展个体的生命视野。与此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也需要避免简单地处理相关于地方、习俗、传统的知识内容,把这些非正规的知识以非科学的名义一棍子打死,导致儿童对日常生活世界产生内在的封闭,缺少必要的包容与吸纳。

今天,我们的孩子更多地沉迷在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所建构起来的虚浮的文化世界中,他们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力,也失去了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存理念的认知,导致生命空间失去了来自日常生活诸种资源的妥帖呵护,这或许是当下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重申日常生活的教养性意义,乃是当下越来越多地远离日常生活世界的教育形式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