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忧思
不久前,我去株洲南方中学给班主任老师作一次关于道德教育的讲座。回来的路上,同车的一位地税局的朋友问我是讲什么问题,我说是讲道德教育。他随口而出,现在还需要道德教育吗?你怎么讲道德教育?言下之意,大抵有两层:一是社会中实际流行的是跟道德完全不搭界的行为方式,还有必要讲道德教育吗?二是那种大而空的道德教育方式还有人听吗?其实,这不止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这很可能在今天已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甚至,在不少人的眼里,谈起道德,就嗤之以鼻,道德一词在顷刻间似乎成了嘲笑的对象。
近年来,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反思,促使我对那种高蹈的道德家的教化姿态深怀警惕,同时也对日常生活中不时流露出来的理想主义的道德教育情景心存几分芥蒂。这个世界不应该再成为少数道德理想家的实验场,个人生活并不只是为了去达成道德家理想之中的非如此不可的生活样式,而应该更多地成为每个人自主、平等地创造、追求、实现自我幸福生活的家园。但是,当“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不时地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当人们正在为自己彻底脱掉道德面纱而沉迷于肉身狂欢之时,我又不由自主地生起另一种忧思:我们可以,而且应当走出那种理想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但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真的就可以视道德如敝屣了吗?
当我们把道德理解为吃苦、奉献,我们忽视了道德精神乃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基本路径。生活在道德的呵护中,我们的灵魂得到安宁,正是道德我们的心灵才可能诗意地栖居。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比如贫穷、不义、苦难都麻木不仁的时候,当我们的视线一个个都停驻于个人生活的狭小空间的时候,当我们沉溺于个人的享受、纵欲的狂欢的时候,我们的诗意栖居何来之有?“人是目的”也是时下被广泛征用的一句话,但我们不要忘了,道德的本质乃是人类理性精神的自律,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正是强调人作为理性的存在以实现自身基于道德法则的善良意志,实现自我理性的自律为目的,它所反对的是把个人作为他者支配的手段,并不是以个人感性的幸福为目的,恰恰个人对自身感官欲望享受的沉溺会让人失去自我人生的目的。当康德深情地称颂“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时,在他的视界里,道德是一个多么崇高、美好的字眼,它简直就代表了人类的全部尊严之所在。
赫尔岑回忆录中曾深情地谈到,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出于对流放者的关怀,形成了这样的习俗:他们夜间在窗台上放些面包、牛奶或清凉饮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间逃走路过这里,饥寒交迫,又不敢敲门进屋,就可以随手取食,以渡难关。在我国的拉萨,每年过年都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到街头布施穷人。穷人成排地站着,众多布施者拿着零钱一路分过去。在分钱的过程中,不能有所遗漏,以免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伤害。这种细腻之中朴素的道德情怀,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人世的美好,让我们感到自己是活在人间。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精神的重要形式,在人类生活的展开,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民俗民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淳朴的道德品行,还是少数优秀人物在历史与现实的紧要关头,在特殊的道德境遇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精神,都是我们今天,乃至后世,赖以生存的丰盈的精神资源,是穿越浩渺的苍穹、引领我们前行的“暗夜里的星光”。
一般说来,从其发生的方式来区分,道德有两种:一种是生活的道德,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累积起来的呵护日常生活的基本精神食粮,是生活本身的结晶;一种是建构的道德,即少数道德家们为了现实的某种特别需要而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伦理规则。在我们的历史中,特别是宋明以来,人为的神圣化的道德建构更多地取代了日常生活伦理秩序,道德因置之天理而高高在上,道德教育成了对个体生命形式的规训,成了对个体生命感悟的僭越,道德教育远离个体日常生活,生命成了对神圣天理的献祭。今天,当我们提出道德教育应回归个体生活世界,是指道德教育从神圣天理的高远世界下移,回到人间,回到个体,回到日常生活,呵护普通的人与事,并凭借个人的生活世界来显现并敞开那通达每个人的幸福生活之可能路径,由此而在呵护日常生活的同时引导个体超越日常生活,超越庸常,超越个人狭小的圈隅,走向他人,走向世界,在个人与世界的相遇中走向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完满,走向个体人格精神的实现。
惟其回到个体生活世界,道德及其教育才充满着人间温情,才成为属人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奴役人的桎梏;惟其引领个体生活,超越个体生活,道德及其教育才把人与人,个人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个人因为他人与世界的共在而越来越多地获致丰盈的幸福生活之无限可能。道德教育正是启迪人心,让我们把捉生命周遭之中的幽暗情怀,让我们找到个我生命通向他人与世界的一脉情缘,让我们领略幸福人生的真谛,让我们珍爱自己的同时,深深地爱世界,爱他人,爱我们生命际遇之中的真情牵挂。我们可以,而且理当走出那种假大空的道德说教,转而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进入教育生活空间,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能走出道德本身。
我相信,在人性之上,生命的幽暗之际,一定有某种悲悯之心,把我们生命的情怀从顾影自怜的狭小圈隅里超拔出来,俯瞰苍茫的人世,让我们把个我命运与他人和这个唯一的世界深情地连接起来。在那一刻,我们渺小之心变得伟大,脆弱之心变得刚强。那是洪水中的方舟,那是人类走出洪荒,走出野蛮,走向美好生活福祉的希望,那是我们的教育生活世界的基本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