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峥嵘岁月,一代巾帼创未来
1.那夏理女士:一位美国女性的跨国教育缘
1923年4月16日,中央军直辖桂军第一路总司令沈鸿英叛变,所部由白云山进窥广州城区。5月,为了驱逐叛将而军务缠身的孙中山,在那夏理返回美国之时,委托秘书陈友仁给那夏理女士写了一封感谢信[1]。
尊敬的那夏理女士、毕美意女士:
在你们离开广州前往美国前夕,孙中山先生代表广东人民对你们为广东女子教育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表示感谢。在孙先生看来,你们给在真光学校受过教育的6000多名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此,他谨祝你们归途愉快!
陈友仁(Eugene Chen)[2]
自1872年至1917年,整整45年,这位创办真光女校的校长,这位默默奉献的教育界巾帼,为广东妇女教育开创了先河,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培养了人才,传递了没有国界的人间大爱。
那夏理女士是美国澳省士维路城人[3],出生于1844年3月5日。父亲是牧师,终生传道。那夏理女士家中有兄弟姐妹九人,她排行第三,从小就非常独立。
早在13岁入中学时,那夏理就已经有志于出外传道授业。15岁时美国南北战争爆发,那夏理女士参与北方军队的后勤工作,为黑奴的解放贡献力量。当时的那夏理女士负责食物营养院一个部的工作,要指挥12人开展工作。刚开始,那夏理女士因年龄小而没有足够的信心。
于是她对当地的军官说:“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不知道能不能做出应有的成绩?”军官对她说:“永远不要对人说不能做某件事,倘若有事来临,不需要考虑太多,只管去做。”那夏理女士很受启发,从此按照这话去做,不但在后方服务取得不小的成功,而且之后一生事业的成功,也与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分不开。
21岁时,那夏理女士下定决心出洋,后来经过教会安排,如愿来到了中国。那时候交通不便,横跨太平洋的远航旅程,困难艰险。那夏理女士秉怀爱心,意志坚定,不避狂风恶浪,经过七十多天的颠簸旅途,于1868年年初来到广州。从那时起,那夏理女士从零开始学中文、学粤语,从不动摇。
在学习的过程中,那夏理对这个古老的国家也有了自己的观察:这是个截然不同的天地。她看到露宿街头的贫苦的孤儿,看到衣不蔽体的乞丐,也看到守旧固执的灵魂……这是一个贫弱的中国,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爱将施与何人,施于何地!
在风雨如晦、时事艰难的1872年,那夏理开创性地引进西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创办真光书院,打破教育对女性的桎梏,对近代广东女学的发展和妇女解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时,广施博爱的那夏理经常出资赎买命运悲惨、为奴为婢的女性,教育并资助校外的贫弱女子。她以缠足为陋习,经常给生计艰难的女子送鞋送袜,帮助她们解放双脚,故当时人尊称她为“慈悲”。
在生活上,那夏理女士待人斯文有礼,仪表整齐,对事一丝不苟,生活俭朴。当时学校资费紧缺,她便节衣缩食资助校用,栽培女子成才4000多人,经营真光学校近50年。
当时的教员和学生这样评价那夏理女士:“(她)有强健之体魄,纯洁之人格,庄严之态度,慈祥贞静,朴实勤劳,爱唱诗,善弹琴。对学生教导有方,于严谨中不失和蔼,乐于助人,记忆力强,凡事过目不忘,擅讲故事,语言幽默,待学生既是师长又像母亲。”
1923年,那夏理女士因病回国颐养。但对她来说,中国是她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而真光则是她真正的家。临别时,她将平时储蓄的款项几乎全部赠给学校。遗憾的是,回美国后她终因多年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1924年1月16日逝世。
那夏理女士服务真光45年,工作认真,处处以身作则,立下“尔乃世之光”的校训,倡导“爱”的教育,传承给真光一份极为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教育宝藏。她经常教育师生,要“行胜于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这也是她一生的座右铭。
2.罗刘心慈:与真光结缘的68年
罗刘心慈
那夏理女士在中国有一位养女,也就是后来真光书院的第二任校长罗刘心慈女士。罗刘心慈秉承那夏理的校训精神,提出“真光就是爱,爱就是真光”的立校育人理念,将真光教育发扬光大。从“尔乃世之光”到“真光就是爱,爱就是真光”,再到“爱国、爱校、自爱”,真光的历史就是一部“爱”的历史。
罗刘心慈女士生于1871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父亲刘兴贤为广州基督教会长老二支会(后称仁济堂)第一任长老。她自幼受家庭宗教教育的影响,2岁时便在仁济堂寄洗,6岁时即能背诵《使徒行传》多章,为人诚实勤恳,做事认真,对待父母孝顺,素有“孝女”之称。
1878年5月,当真光书院从金利埠搬到仁济街时,罗刘心慈女士入读真光书院,当时她年仅7岁,从此以后竟与真光结下不解之缘,先是在真光求学,后留校任教,教书育人,一直到去世,时间长达68年之久。
罗刘心慈女士年轻时读书勤奋,人又聪慧,认识她的人都觉得她非同一般,真光书院第一任校长那夏理女士也很赏识她,因而收为养女。1884年,真光书院恰巧有教员辞职,那夏理女士就任命她为教员,当时罗刘心慈女士只有13岁。刚开始时,由于年龄太小,罗刘心慈女士对自己能否教好书并没有太多信心。那夏理女士以信任和爱护之心帮助罗刘心慈女士,罗刘心慈女士则以“肯做”二字为宗旨,以爱校之心开展工作,勤学苦读,努力提升自己,并与那夏理女士通力合作,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最终桃李芬芳。
1886年,罗刘心慈女士嫁给开平望族罗家,与丈夫罗圣保鱼水相依,恩爱备至,不幸天意难料,罗先生于1888年英年早逝,留下心慈与两位女儿罗有节与罗道真相依为命。
1909年,罗刘心慈女士获聘为真光书院副校长。到1914年那夏理女士回美国,校内一切事务完全由她负责,兼教授师范班课程,当时女子师范人才很少,“真光师范班”在广东首倡女子师范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广东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罗刘心慈女士无疑居功至伟。
1924年是罗刘心慈女士服务真光40周年之期,她的历届学生为她举办了一个盛大的纪念会,40载桃李成荫,口碑载道,罗刘心慈女士成为当时广东女界的典范人物。
罗刘心慈女士慈祥友爱,而外表又显得颇为严厉,传递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强大力量。她的同事和学生无不对她敬爱有加,而且时间越长,感情越深。遗憾的是,后来罗刘心慈女士由于患病,不能再主持学校事务。虽然辞去校长职务,但她仍继续服务真光,直至1946年因病去世,令整个真光为之哀痛。
罗刘心慈女士去世后,真光师生为她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
罗刘心慈女士,粤中山人。幼承庭训,孝思纯笃。七岁就学真光,聪慧强记,为校祖那夏理女士赏识。1884年,擢任教师,时年仅十三,教学相长,由助教而正教,而副校长而校长而顾问,凡六十二年。于学校、教会、家庭、国家建树至多,良师益友、慈母圣徒,兼而有之。同人身沐教泽延念弥深,谨志盛德,以垂久远。
这段碑文简短朴素,却高度概括了这位真光领路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充满真光人对她深深的敬爱和缅怀之情。“对于真光师生来说,她既是良师益友,也是慈母圣徒。以身作则,借鉴教会中爱的理念,并延展爱的内涵,泽被真光师生。在此谨记录罗刘心慈女士的高尚德行,期望能够为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