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百年回眸,清末建校开先河
1871年秋末的一天清晨,天还未亮,南风微凉。一位素衣端庄的外国女士,坐着时兴的黄包小车,围着广州沙基转了一圈,到城西金利埠(今广州市荔湾区六二三路)附近停了下来。她摘掉黑色的宽檐帽下了车,静静地在附近步行了一会儿,时而沉思,时而蹙眉,时而微笑。不久,她上车返回了主城区。
很快,城西金利埠就开始了繁忙的施工,后来建成的即是真光中学的前身——“真光书院”,而这位端庄的外国女士就是美国人那夏理(Herriet Noyes,1844—1924),是“真光书院”的创始人。
那夏理女士从美国一路艰辛、颠簸,怀揣一份理想和情怀,来到中国大地。此时的华夏,正处于民主革命光明的前夜,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作为当时与外国通商的口岸之一,广州吸引了很多像那夏理一样的国外传教士前来传教。
当时流行的传教做法是“设学校以教育传道”。于是,在中国的各个通商口岸,教会学校纷纷得以建立,此时的“真光书院”也在这个背景下落成,并成为岭南地区为数不多、创办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
而当时的中国,民智未启,整个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严重。儒家思想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保守,不复盛唐的开放与包容,“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落后思想历经数百年,成为当时被民间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在教育权利方面,自然也是男子独享,因为女子终究要出嫁,传统观念认为:出嫁的女子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主要任务是传宗接代生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呢?
当时民间的女子在四五岁时就要被强行缠足,裹脚之后的女子,脚仅二寸或三寸,严重畸形,站立不稳,走起路来更是摇摇晃晃,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在当时人们眼中,这样的小脚女子才是姣好的女人。女子长到十五六岁,就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故多为“盲婚哑嫁”,大多在成婚之后才知道丈夫是谁,姑娘即使不愿意,也是无可奈何。这都是因在那个昏暗腐朽的年代,女子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这样保守落后的传统社会里,女子生活艰辛。那夏理女士有感于此,故在真光书院创立伊始,就以爱的情怀关心女性,以“真光普照千万世人”的理想,吸纳妇女入学接受教育,一视同仁。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可以说,真光书院开创了广东女子教育的先河,从关注女性、教育女性开始,逐渐成为传播科学与知识的火种、成为女性启蒙先驱和培育人才的摇篮。
那时刚建成的真光书院,是广州城西金利埠的一景,西洋小楼式的校舍,优美典雅,时常引人驻足观望,流连忘返。校内各种新式设施一应俱全,是最早的现代新式学校之一,也是广州女校的鼻祖(当时广州还没有全女子学校)。
1872年6月16日,真光书院举行落成典礼及开学典礼,一共有16名中西妇孺师生参加。首次聚会,人数虽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启蒙从来都是起于微末之光,而播撒成浩瀚星海,真光“女校”亦是如此。
一所前所未有的女子学校,应该给自己立下怎样的志向呢?那夏理女士引《圣经·马太福音》中的“尔曹乃世之光,尔光当照人前”,确立为校训,从“那光是真光,要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中提取出“真光”二字作为校名,虽然“真光”指的是基督耶稣,但此校名几经周折仍传至后世至今未改,而“学成本领为世人播撒爱的光芒”的理想,也一直融化在真光人的血液中。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早期真光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真光书院开办后,学生仅有六人,其中两人是已婚女性。因此在年龄上参差不齐,资质也并不优秀,经常会有教起来特别困难的情况,一个字经常要重复一百多遍才能掌握。但她们学得非常刻苦,在当时的情况下,实属不易。这些学员有的是信徒家属或牧师妻子,因年少失学,借此机会亡羊补牢,也有的是因为丈夫经常出国经商,想让其妻子学几个字,可以自己写信。
最初,学生入学后的一切生活费用都是由书院支付,但要学满三年。如果中途辍学,学费需要退还给学校。当时书院里校长、教员都是身兼数职,就好像是内外全科医生,能治百病。教员分为正教和助教,正教被称为“教书先生”,助教被称为“解书先生”,上堂叫“埋位”,下堂叫“散班”,仍是很注重礼仪的。
当时教员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大声讲话、放声大笑、大步走路、课堂内谈笑、课室抽屉不干净等,都属于违反校规。除父母外,学生不能在校内会见男客,书院关门后就不许进出。
在那个落后封闭的年代,开女校先河的真光书院,犹如一朵洁净美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阴霾丛中,不曾蒙尘,但木秀于林,总会因为同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激烈冲突,学校遭受守旧派的仇视。1875年的一个周末,趁真光全体员工外出实践活动之际,有人纵火焚烧书院校舍,当真光师生赶回学校时,发现书院已被焚毁,化为灰烬。那夏理女士为创办真光多方奔走,伤脑筋,费心血,朝夕之间付之一炬,一时间心痛至极,旁人无不为之动容。
后来,在美国教会的帮助下,真光书院得以重建。渐渐地,入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为扩大影响,书院决定迁移校舍。1878年在仁济街建成了新校舍,刚开始时校舍只有一座,后来发展到三座,可以容纳的入学人数陡增。
1888年,真光书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学生达到一百多人。当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设三个级:第一级是小班,相当于小学一、二年级;第二级是中班,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第三级是高班,相当于高小程度。学生每学期交费一元。
1909年,校董会任命罗刘心慈为副校长(后为真光书院第二任校长),并且增设师范班,招生三十多人。师范班办至1917年为止,共开办八年,培养了六届毕业生,每届学生毕业,都会挑选成绩较好的学生留在真光服务,这样的方式使得真光书院的师资力量越来越强,使真光书院能够更加精益求精,快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