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加坡汉语教育概况

一、人口组成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主要由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组成,当中以华族人口占大约75%,其次为马来族和印度族[1]。虽然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和英语并列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然而因为长期受英国殖民地管治的影响,英语的社经地位远高于其余族群的语言,成为社经活动的主要语言。[2]

二、华语的社会地位

新加坡自立国以来一直奉行双语教育,即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对华族学童而言,他们以英语学习为主,中文为辅。然而,由于学校主要科目都以英语教授,中文在教育体系只属于单科,每周的教学时数有限,造成学生的中文程度不及英语[3]。新加坡政府曾于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长达二十年的“华语运动”,以提升华族“听”、“说”中文的能力,提升中文的社会地位[4]。结果反映,新世代青年经过“华语运动”后,普遍能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听说能力大大提高。然而“华语运动”只能提升华族的口语能力,新加坡青年的阅读及书写中文能力偏低,并未能达到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要求[5]。

新加坡教育部华族小学一年级新生家庭常用语的统计显示,1990年接近七成华族学生在家讲中文,至2004年则逐年递减至接近五成;在家讲英语的华族学生则由1999年的四成,逐年递增至2009年的接近六成[6]。另外,教育部一个以小学二年级至中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有关中文教与学的调查显示,接近六成的中学四年级家长以英语作为主要的家庭语言,只有近四成小学二年级家长以中文作为主要家庭语言;接近两成中学四年级家长以英语为主要家庭语言,小学二年级家长则超过两成五[7]。由此可见,年级越低的学生的家庭,越多以英语作为家庭语言。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新加坡学童学习中文,确实面对很大的挑战。要提升学童的语文能力,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再根据学童的学习序列,设计有效的中文课程,以提升学童的语文能力。

三、新加坡的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纲要》(A Framework for a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Singapore)(以下简称《教育纲要》)的学前教育目标规定:幼儿乐于观察、探索及发现世界,通过发展语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让幼儿学会思考(learn to think),并能从思考中学习(think to learn)。《教育纲要》提出六大原则,包括“全人发展”、“综合学习”、“主动学习”、“同侪学习”、“从互动中学习”和“从游戏中学习”,并建议可从以下方面实践上述六项原则:设计以幼儿为本的教学活动、营造正面的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计划及建构学习活动、善用教学资源以及观察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育纲要》主张学前教育应以幼儿的全人发展为教育目标,通过各种游戏及活动促进语文、群育和美育方面的发展[8]。

四、新加坡的中文教育

在中文教育方面,新加坡教育部于2004年2月成立“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Review Committee, CLCPRC)(以下简称委员会),针对国家华族人口使用英语为家庭常用语的比例逐渐增长的现象,委员会全面检讨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情况,根据双语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及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的课程架构、教材及教学模式[9]。委员会提议教育部成立一个推动中文课程的委员会,旨在通过协作计划,支持社会、学校及媒体,推动社会关注中国语文及文化的学习。于是,“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CPCLL)于2005年1月成立,以提高社会对中文教育的关注[10]。

《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提出“华文课程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11]可见良好的听说能力为进入小学基础学习阶段的首要条件,幼儿教育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钟国荣根据新加坡小学使用的华文教材为文本,介绍十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听说游戏,包括猜字谜、成语谜、分辨音近字、说成语、反义词配对、词语接龙、绕口令、说出字词正确读音及传话,以训练学生的听说和思维能力[12]。

五、新加坡的学前中文教育

在学前中文教育方面,委员会下属的学前教育支持小组负责支持学前教育机构实施有效而富有趣味的中文学与教策略,并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的中文课程顺利衔接。此外,委员会也与教育部、社会机构及媒体合作,向社会推广有效的学前中文课程[13]。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针对家庭语言使用英语为主的幼儿,发展了“故事为本的学前华文课程”,以各类故事为课程主轴,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互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听说能力,并通过听说带动识字和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4]。

在教室里,教师面对不同种族及文化背景的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不同的教学原则。针对口语能力稍逊、难以理解书面语的学生,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或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口语和识字能力。面对拥有基础口语能力及阅读能力的学生,则可注重发展学生从口语过渡至书面语的认读能力,并通过各种切合学生学习经验的语境带动识字、阅读以及写作。针对口语表达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识字和阅读,发展高层次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对华文以至华族文化的喜爱。

六、学前中文教学原则

学生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并不代表他们有相应的识字能力,例如学生会说“天”,并不代表他能自行书写“天”字,这反映他们只掌握字词的概念和读音,欠缺辨认字形的能力。新加坡幼儿大多以英语沟通,英语心理词汇比汉语词汇多[15],因此,许多学者提出学习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口语能力,先找出学生的心理词汇,再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心理词汇的学习[16]。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学前华文教育支持组根据《幼儿园课程指导》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并考虑到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及幼儿的学习需要,编写了《学前华文教学实例》,通过各种教学实例,为学前教师提供中文教学的参考[17]。

作为国际城市,香港和新加坡都使用中文和英语作为沟通语言,非华语幼儿于两地就学,同样需要同时学习中文和英语作为求学和就业的阶梯。由于中文并不是非华语幼儿的母语,两地幼儿学习中文,遇到的许多困难可能是共同的。现以香港的非华语幼儿为例,剖析他们学习中文所面对的困难。

[1] 吴英成.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沿革与新机遇[J]. 台湾语文研究,2010,5(2):63-80.

[2] 吴英成.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沿革与新机遇[J]. 台湾语文研究,2010,5(2):63-80.

[3] 吴英成.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沿革与新机遇[J]. 台湾语文研究,2010,5(2):63-80.

[4] 詹伯慧.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华语教育[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1,3:3.

[5] 吴英成.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沿革与新机遇[J]. 台湾语文研究,2010,5(2):63-80.

[6] Minstry of Education.Dominant Home Language of Chinese Primary 1 students[R]. MOE Survey at Primary 1 regristration.Singapore: Minstry of Education, 2009:1-2.

[7] Minstry of Education.Surve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R]. 见: Minstry of Education.Repor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Review Committee[R]. MOE Survey: Minstry of Education, 2004:56-57.

[8] Ministry of Education.Nurturing Early Learners: A Framework for A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Singapore[M]. Pre-School Education Unit.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eschool/files/kindergarten-curriculum-framework.pdf,2003:14-25.

[9] 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小学华文课程标准[S].新加坡教育部, 2007:1,10.

[10] Ministry of Education.Formation of the Committee to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CPCLL)and Its Working Groups[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 2(17):1.

[11] 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小学华文课程标准[S].新加坡教育部, 2007:1,10.

[12] 钟国荣.听说游戏和新加坡小学的华文教学[A]. 见:陈之权、张连航(主编),理论、实践与反思: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十三篇[C].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中文系,2007: 82-97.

[13] 钟国荣.听说游戏和新加坡小学的华文教学[A]. 见:陈之权、张连航(主编).理论、实践与反思: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十三篇[C].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中文系,2007: 82-97.

[14] 王珏琪.听故事学华语,新学前华文课程9月起试教[N].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 4(19):1.

[15] 林万菁.由字及词进而扩大词汇量[A]. 见: 陈之权、张连航(主编).理论、实践与反思: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十三篇[C](1-6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中文系, 2007: 1-6.

[16] 戴汝潜.中国内地识字教学[A].见:谢锡金主编. 高效汉字教与学[C].香港:青田教育中心,2001: 159-160.

[17] 王珏琪.华文教研中心探讨开办华文学前教育学士课程[N].联合早报网,201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