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全球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于海外设立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及宣扬中国文化为宗旨,加强世界各地有志学习汉语人士的联系。近年来,内地许多大专院校相继成立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编订符合海外人士学习的对外汉语教材,并进行相关教学法及评估工具的研究,均取得丰硕的成果。

香港是一个融合多元种族的国际化城市,与内地接触频繁,对定居香港的非华语学生来说,学习汉语能帮助他们了解本地文化,更是升学和就业的基本要求。目前,香港有不少适龄的非华语幼儿,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这些幼儿在主流学校就读,中文成为他们主要学习语言之一。对教师而言,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多个族裔的情况下教授非华语幼儿学好中文,的确是一项富挑战性的工作。

香港语文学习在口语方面包括母语(广州话)和普通话,书面语方面则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繁体字)。虽然语言环境与内地不同,学习语文的序列却是一致的,即由听说发展至读写:学生通过听说活动渐渐积累心理词汇,然后教师再让他们大量识字,继而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过程。非华语学生在香港特有的社会语言环境中,经常接触中文,故课堂教学从听说入手,对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也是生活,能够达到从意义中学习、学以致用的效果。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认字读书”,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就可以进一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这一过程正符合由“生活”到“学习”的历程。

在教学方面,教师应容许语言上的多样性,例如受母语影响,菲律宾、印度和巴基斯坦幼儿在语音学习方面或会有少许差异。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通过反复运用语言,从而纠正语误。在语言使用方面,教师可设过渡期,运用英语辅助汉语学习,并逐步减少使用英语的比例,使幼儿能消除对第二语言的恐惧,更好地适应语言环境,勇于发问和学习。另外,由于汉语教师多由本地教师担任,他们可能对非华语幼儿的本族文化了解不深,因此教师在教材、教法及评估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背景差异进行调适,并尊重他国文化。

为了探讨非华语幼儿学好中文此重大课题,我们开展了相应的开放式研究工作:通过与取录非华语幼儿的学校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处理非华语幼儿学习中文的问题,与学校一同开发校本识字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估工具。

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起推动“综合高效识字法”,并设计综合高效实验教材,至今超过二百所小学采用。除了中国香港以外,新加坡、荷兰、澳洲昆士兰省、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地也有不少中文学校采用了“高效识字教学法”及教材。本次教学实验由小学移师至幼儿园,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学校进行研究与实践,与学校教师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得出多样化的成果。在学习材料方面,我们针对幼儿园低班及高班学生,发展了九个单元的高效识字教材,并配合多元的活动及评估,以处理非华语学生的学习差异;在教学法方面,我们设计了不同教法,兼顾识字、阅读和听说教学等范畴。至于在评估方面,我们根据促进学习的评估理念,设计不同的评估活动和课业,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本书结集多元化的个案,总结本地幼儿教师的宝贵经验。这些研究发现都是我们与学校共同努力的成果,希望能为各地教授少数族裔中文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参考经验。我们期望学生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愉快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学习、参与学习、拥有学习!

谢锡金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香港大学中文教育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