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向各地国际学校及孔子学院校长、教师、家长、大学讲师、教育学院学生,及对汉字教学有兴趣的人士,介绍幼儿语言的学习序列,以及如何通过高效识字课程,有效教授非华语幼儿学习中文,为培养非华语幼儿识字能力提供具体的指导。

第一章先以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的学前教育及中文教育状况,总结出学前教育的宗旨,再以香港非华语学童学习中文的情况为例,说明非华语学童学习中文的困难。期望教育同仁能正视非华语学童学习中文所面对的问题。

第二章主要介绍幼儿语言习得理论、幼儿口语发展、词汇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幼儿的读写萌发过程。关于中文学与教的理论综述表明,非华语幼儿学习汉语,除了通过语言输入,也需关注学习任务的难度,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幼儿与成人互动,同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学习。

第三章介绍各种识字法如听读识字、韵语识字、注音识字、诵诗识字、歌谣识字,由听说过渡至识字的学与教,等等。此外,重点介绍笔者根据香港教学环境发展的综合高效识字法。该识字法运用心理词汇及部件识字的概念,配合儿歌学习法,建构适合非华语幼儿学习心理及学习序列的汉字学与教方法和教材,使学生集中大量识字,学会认读、书写及应用字词,为读写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说明非华语幼儿识字课程的目标、课程及教材的设计原则和理念。这是一套采用儿歌或儿童游戏作为课文,结合综合高效识字法的理念,并通过有系统的书写教学,以提高非华语幼儿识字和书写能力的课程。期望教育同仁能按照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序列,设计符合非华语幼儿学习经验的识字课程、教材及教法,帮助学校发展校本识字课程。

第五章说明运用综合高效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的总原则;教师如何在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教室布置及非正规课堂的层面上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以巩固识字学习的成效。此外,本章通过分析低班及高班的教材,详细说明如何在低班和高班进行识字教学,及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期望能启发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幼儿对汉字学习的兴趣,提升幼儿学习汉字的能力和表现。

第六章重点讨论如何照顾不同幼儿的中文学习需要。先阐释什么是学习差异,并指出教学方法、学习情绪、认知能力及社交能力是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四大因素。要照顾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教师需要诊断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并从课程、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及评估等方面考虑,设计和剪裁符合学生能力的课程。

第七章介绍一些适合幼儿参与的识字、书写和阅读学习活动,可作为巩固识字学习的延伸,这些活动包括心理词汇、儿歌创作、部件识字、分层故事教学以及运用信息科技辅助教学,以巩固识字成效及促进书写发展。

第八章指出评估的目的是用来“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评估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工具,是学与教的一部分。本章介绍了研究计划采用的进展性及总结性评估工具,让教师有系统及有目的地评估幼儿的学习进程,并同时诊断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要,适当地修订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以促进学与教的成效。

第九章详细分析幼儿在接受“综合高效识字”课程前后,在学习和识字评估中的表现,展示幼儿丰硕的学习成果。数据显示,幼儿接受“综合高效识字”后,在掌握汉字字义、辨认字形及读音方面的表现均有显著提升。此外,研究员对参与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老师反映课程使幼儿更有系统地识字,也能让老师了解幼儿的学习进程、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十章以参与学校的教学语言为出发点,从学校的班级编制、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估方式等几方面,探讨三所先导实验幼儿园的语文课程。不论学校使用哪种教学模式,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及语文学习序列的课程,并把握非正规课堂的时间,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验,定能提高幼儿学习中文的兴趣及促进学与教的成效。

第十一章总结非华语幼儿中文教育的有效教学原则,包括将主题教学与中文教学加以结合、教学内容要配合非华语幼儿的生活经验、订立明确的教学语言策略以及设置多元的评估活动。

本书有系统地介绍针对非华语幼儿的中文教学法,本研究计划得以成功,实有赖参与学校、教师及家长的支持。“综合高效识字法”一直为香港幼儿教育界所采用,现进一步以香港非华语幼儿为对象,为幼儿语文教育上的一大突破。本研究计划所设计的课程,打破了语文教学按主题内容而编制的框框,通过儿歌文本,输入大量口语词汇,并带领幼儿建构心理词汇,进而发展有系统的识字和书写教程。通过本课程,幼儿不但在认字能力方面有显著进步,在聆听、书写、阅读和创意写作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希望书中提出的识字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能够对教育同仁以及对汉字教学有兴趣的人士有所启发。